分节阅读 333(1 / 2)
d用在商会的长途贩运上面,是最不可取,不但不可以促进商业的发展,反倒会延缓。
有人说了,商会就是因为缺乏马,这才会大量的购买,着看这一次的渭州交易,就可以看出来。
可是,这个利润,只是对于商会的利润,商人是为了追求利益的,他会主动的降低价格么。商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放在马上,势必要收回成本,那么运费依然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准上面。
大名铁匠作坊的改革,如果出现在普通的商人的手中,最终的结果会如何,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绝对不回如同赵信这样,主动的把价格降低到30左右的价格,甚至在接连的技术提升之后,大幅度的降价。
商人永远都是追求利润的,当70能够卖掉的时候,谁会想到60能够卖的更多,甚至是50
这跟古代商人的创新能力不强有关系,很多时候,古代商人,都会拿着一件东西,然后卖一辈子,这是通病,在一生的事业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主动的降低价格,那不是把手中的钱向外送么
赵信有足够的产品,可以赚到钱,同时,也希望定海军的产品,都是最广泛的,面向整个大众的,如果刚开始的产品,就搜刮一批,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市场,给搜刮干净了,后续的产品还怎么推出。
可持续发展,用高工资和待遇,培养出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才是应该做到,这也是赵信花费巨大的力气建设铁路的根本原因。
按照2000里的铁路,总投入在700800万贯来计算,20万公里,差不多就是7到8亿,这在北宋,是一个庞大到可怕的天数字,却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数字。
运费是制约着商业化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有些时候,比起厘金和关卡更可怕的。
厘金会增加成本,但是总体不多,涸泽而渔的毕竟是少数,运费却是海量的增加,甚至无限量的。
拿着汴梁到西北,2000里的运费,一石达到5贯的可怕成本,让任何一个销售价格在一石20贯的产品,都没有长途贩运的价值。
商业化,不是要制造高价值的产品的,虽然定海军也占据了一些高价值的产品,可是这些不是主流,看赵信介入的这些领域,馒头,钢铁,肥皂,这些无不是人民接触的,每天都会用到的东西。
赵信用工业化带来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成功的让他的产品,开始在五大水系销售,可是一旦超过了200里,所有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水运低廉的成本,让定海军的商品,可以快速的占据市场,五大水系附近,可以说是北宋最为富庶的地方,也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可是市场,谁会觉得不够大,已经开发出来的成熟的市场,他们能够赚取的资金不少,可是未开发的地方,就真的不行么。
从某种程度上面,这些地方,更加适合工业化的环境。
运输,讲究的有来有往,后世的一些大货车,除非是真的赶时间,否则的话,谁会放空的回来。
一次运费几千上万,如果真的放空回来,油费和过路费要自己承担,跟这个相比,等几天,在货运部配货,这也没什么,有时候,倒霉的情况下,会在异地登上十几二十天的时间。
北宋这种情况有相对比较明显,那些已经开发的市场,那些发达的,靠近水系上面的市场,更多的是买方市场,他们或许有一定的资源,却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他们更多的是购买定海军的产品。
因为航运来说,有严格要求,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效率,才能够产生集群的效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定海军的船队,回来就是打空的。
这在短期,在定海军的产品,利润率较高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增加了效率,可是一旦利润率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线上之后,就不行了,着代表着巨大的浪费。
那些未开发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资源丰富,发展比较慢的区域,他们因为交通,或者其他的原因,守着宝山没有办法应用。
拿着交通不便的大山来说,无论是山林之中的珍贵数目,山珍,各种的水果和动物,这些在汴梁,或者是一些大的城市之中,都是非常畅销的,只不过高昂的运费,还有繁杂人工,让他们没办法送出去的。
在运费降低到足够低的程度,按照现在马的利用率来说,最少可以降低马车的运费的500倍,至于降低人力运输的,就更多了,可能会超过1000倍,也就是说,原来一石五贯的运费,可能就降低到十几,甚至是更少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甚至原料的运输,就成为了可能。
一些边远地区,未经开发的资源,运送到定海军,然后再通过的生产制造,变成产品,这就会形成一个可怕的良性循环的。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还可以开发出客运,旅游,甚至是一系列的方法,这个综合利用是巨大。
现在赵信还不知道,这个马的数量从200万,暴涨到了500万的,还在想着,如何说服中枢,把200万之中绝大部分给拿出来。
看起来,一共200万,要拿出160万,应该是很大的比例,可是赵信感觉问题不大。
原因很简单,200万匹的马,要进行的处理和销售,这并不容易,而铁路,哪怕是由的定海军来投资,也不可能全部都掌握在定海军的手中,中央要是不拿出一定的股份,那是不行的的。
以前,最多是赵信吃点亏,让出一定的份子,可是有了海量的马,这就不成问题了,中枢本身就掌握了庞大的资源,投入2万匹马,就是200万,就很自然的占据了一条铁路的一部分的主权。
然而依靠铁路来养马,这更不是问题了,铁路的利润到底有多高,甚至到21世纪,都是非常有利润的。
连清朝那样入关的铁路,一个实验性的,不考虑成本和流量的铁路,居然能够在几年之中收回成本,更别说富庶的北宋,单纯物通四方这一点上面,就足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了的。
或许对于军队和北宋朝廷来说,要养活20万,甚至更多的马,需要的数量,可能是一个天数字。
可是对于商业来说,完全不是问题,连商会的马车,都可以快速的回收成本,最多也就是三到五年,对于可以把运输的效率,提升500倍的铁路来说,更加不成问题,哪怕是大规模的降低运费,也同样可以,相对于铁路的盈利,马的耗费,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个部分而已。
赵信不知道,现在又有一个新的问题,要落到他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