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9(1 / 2)
d和支持,北宋的发展,就会成为了无根之水,无法继续下去了。
外界的任何的变化,都不如丁海军本身的发展更好,从钢铁入手,再到火药这样的热武器,哪怕只有弹丸之地,只要人口上面不处于弱势,国土面积这些东西,对于定海军的影响就非常小,就如同19世纪英国吊打清朝一样,一个只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挑战国土千万,人口四亿清国,还战而胜之的。
既然不存在问题,那么加强北宋的现在,也就节约了未来的功夫,赵信的目光,从来都不只是北宋,他的着眼点已经扩张到了整个太平洋和美洲了,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还没有进行的时代,整个外界,将会是一个个美食,等待着北宋来享用。
在这个前提下,还纠结于小小的淮河入海口,有什么意义,这些跟海军,跟火器,甚至是未来远洋的发展比起来,对于丁海军的影响,已经是微不足道的小了。
长长笛声传来,大型船队,用汽笛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然的话,一艘船10米左右,中间的距离算50米吧,100艘,就最少是6公里,12里的距离。
不说看不到前面,可是要想传递信息,就非常的困难的,用喊,用快马,用快船之类的,都容易出现问题,一个经过了简单处理,用蒸汽冲击的汽笛声,足以绵延数十里远,可以通过简单的布置,设定一些简单的命令,比如说停靠。
因为有辅助的设备,不全是风帆推动船队,走的相对比较快,一个时辰最少18里以上,一天6个时辰,就是差不多百里。
这样的行船,在白天可以,夜晚就绝对不行,不同于运河上面比较平直通畅的航道,天然航道,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黑夜,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以船队的规模,还有单独每一个船的规模,只有相当的港口,才能够容纳下这些船队,整个淮河流域,这样的港口非常少,甚至从洪泽湖到汴粱,一路上,恐怕也只有应天府和汴粱算是,其他的或许有两三个勉强的,剩下的都不足以容纳这个庞大的船队。
好在,携带了足够的补给的前提下,速度也相对较快,左右就是10天的时间,他们会选择一些避风的港湾,进行停靠,直接锚泊。
这样的地方也不是随便可以找的,提前定位下来,每天会走固定的路程,有时候早一点,有时候晚一点,现在,天还没黑,可是已经到了锚泊的地点了,船队必须要停下来,然后聚在一起进行休整。
对于劳累一天船夫来说,这是解脱,对于赵信而言,这是距离汴粱更进一步,这已经是出发的第三天了的,还有七天的时间,就能够抵达汴粱。
汴粱,这个北宋的核心和首都,这个11世纪,整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因为他的穿越,已经让出了第一的位置,可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对于汴粱,赵信心中的想法非常的复杂,这个在他的记忆之中,已经有些模糊的地方,会给他不一样的感觉么。
第四百七十一章定海币
淮河在京杭大运河上面,处于中段,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淮河的干流之后,就逐步的转入到了支流,淮河干流,一直向西南方向,最终到达河南南阳的桐柏山,虽然同属于河南,可是跟汴梁,可是差十万八千里。
有运河还有一些支流,在这些支流之中,可以一直行进到应天府,然后转入到其他的河流之中。
说起来,从宿迁过来,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从淮河直接走京杭大运河,然后转入黄河,不过这一条路,实际上,在这个时代,那是不可能,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黄河,现在不全是在北宋的手中,北宋掌握的只是到河北附近,然后接下来,就属于辽国的地盘了。
这一条路,实际上是不通的,应天府也就是在跟淮河的这一条支流的联通之中,形成了前往江南的一条路,成为四京之一。
500多里的距离,以船队超过了100里每天的速度,也就是5天的时间,当然了,因为宿营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实际上,赵信抵达应天府的时间,超过了5天,达到了7天,可是到达了应天府之后,应天府到汴梁的路,就非常的简单了。
这是整个北宋水域之中,最重要的一条水域了,这是一条联通整个北宋的生命线,每年运送到汴梁和京畿的物资,都是从这里运送过去。
不过上百艘的超级大船,在这个时候,还是相当的引人注目,大船在这一条航道上面,并不是很少见,可是上百艘聚在一起,还是以这么快的速度行进,就非常少见了。
在应天府,本身,这一个船队是会遭遇阻拦的,四京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汴梁多一条屏障,防止被人随随便便的进入。
一条如此庞大的船队,不问问情况,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当他们看到了整个船队的旗号之后,就收起了心思。
赵信前往汴梁,是按照规则,提出了申请,并且得到同意的。
或许,中间晚了半年的时间,可是对于这些枢密使来说,别说半年的时间了,就算是晚上一两年的时间,也算是比较正常的,这些枢密使的事务繁多,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能够前往汴梁,已经不错了。
在高层之中,赵信的名声不小,甚至在顶尖高层之中,赵信的身份,也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或许,因为赵信的到来,会让一些人警惕,可是这些人注定不包括应天留守。
北宋的四京之中,最强的当然是东京汴梁,这是一个北宋的首都核心,城市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的四京,几乎是10倍的差距,可是在汴梁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大名府。
大名府是北方的重镇,是北方抵挡辽国的重镇,一旦双方的关系紧张,北宋必然会派出一个重臣到大名府驻扎,同样的,大名府也是除了汴梁之外,驻扎禁军最多的一个城市。
相对于汴梁和大名府,其他的两京,就差了很多,在这个相差之中,河南府又在应天府之上。
河南府,也就是原来的洛阳,虽然经过了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长安和洛阳,已经不是唐朝时候的长安和洛阳了,可是他们的历史和底蕴,让他们的重要程度依然不低,这中间的,完全没有底蕴的应天府,就差了很多。
跟大名府的留守,兼任枢密副使,河南府留守兼任京西西路的转运使,应天府却不是京东东路的转运使,就这一点,就看出来应天府在四京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