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皇宋锦绣 > 分节阅读 234

分节阅读 23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d因为汇报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可是这么灼灼的眼光,还是第一次,并且这些人的级别还很高。

因为铁料事情的发酵,目前在东京的所有的枢密使,枢密副使,全部都到达了枢密院,就连已经准备告老还乡,年龄在75岁高龄的都来了,可见其中的热闹。

除了枢密院的之外,包括了三司使叶清臣,两个偶然进来参知政事,他们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过来,可是他们的到来,给贾朝昌的心中,又压下了一个巨石,一个简单,本应该由枢密院内部处理的交易,居然成为了朝堂上的大事。

可以说,整个朝堂上面,东府首脑全在,甚至西府还有两个,外加一个三司使,除了章得象没来的,都够开一个中枢会议了。

心略微有些乱,却还是稳定心神,这个时候出问题,那就是印象分的大减了,这些人是现在的宰抚,将来说不定就有一个成为首辅。

三品,在目前朝堂之上,已经算是很高的官职了,可是谁不想再进一步的,三品再进一步,肯定要进入中枢,成为参知政事,那么眼前的这批人就很重要。

实际上,他猜得非常对,朝堂上面坐着,除了贾朝昌这么一个西府首脑之外,还坐着最少四个未来的西府首脑,还包括了两个首辅,可以说,未来15年的朝堂,就是这在座的在掌控。

努力保持着平衡,把这么一个万众瞩目的报告,送到了贾朝昌的案头,放下之后,他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躬身退下。

所有人都盯着这一份书,当贾朝昌把这个件拿到手的时候,他的心反倒是放下了,局势已经不受到他的控制了,那么再纠结于12万贯,就没有意义了。

贾朝昌从来都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清楚在是不可为的时候,是不能在抓着的,既然已经放下了,心态也就平静了,看这个件,就没有之前的那种愤怒和忐忑,取而代之的是好奇,这么一个铁料的更换,到底会达到什么效果。

作为枢密使,贾朝昌有资格第一个看这个书,所有人,包括三司使叶清臣,也必须在贾朝昌看完之后,才能够过来看。

枢密院之书成为了重点,在枢密院外,因为这件事情所引起的波动,远没有平静。

这件事情引起的巨大波动,吸引了整个朝堂上三分之二的参知政事,这么大的事情,仁宗当然知道,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仁宗也别想坐稳这个皇位了。

仁宗的注意力跟叶清臣不一样,虽然听说这个减少几百万,却没有太在意,不是说仁宗不在意这么几百万贯,别说几百万,几十万贯,就足以让仁宗动容了。

北宋的在诸多皇帝之中,也只有仁宗比较的悲催,仁宗执政时间,是北宋第一。

无论是执政的能力,还是宰抚的能力,仁宗朝都超越其他北宋阶段,可是钱却越用越少,赤字越来越大。

一方面,仁宗朝是北宋战争较多的,西北边患,牵制了大笔资金,同时从仁宗开始,自然灾害开始变大,只是开封城就遇到过几次水灾,水旱灾害和蝗灾,更是比比皆是。

也亏得的仁宗的能力出众,加上一批宰抚的辅佐,虽然有波折,却没有太大的事情,平稳的度过了,却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基础,北宋也就是从这里衰弱。

仁宗并不奢侈,连皇室的供应都很难保证,就算是他日常用度,也省了再省,有时候一点点的资金,都补贴到朝政上面,别说上百万,几十万,就算是一两万贯,他都看在眼里。

之所以没有在意,类似不靠谱的事情,每年都会出现几次,一姓通官员,或者干脆就是小地主,为了哗众取宠,吸引仁宗的注意,往往接着这个称谓进身之阶,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还关注一二,可是慢慢的,伴随着事情的太多,太过离谱,他就不再关心了。

特别是听说叶清臣也去了的时候,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不在意了,叶清臣都去了,跟他关注有什么不同,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那么叶清臣关注了,也就能够完成这一件事情,三司获利就是整个朝堂获利,如果这件事情是假的,那么的,叶清臣去也足以处理了得。

仁宗更头疼的,实际上是现在越来越眼中的西北问题,在庆历和谈即将签署的档口,经过了3年左右的和谈,双方就具体的条款,进行了一番完善和细致的约定,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中间的众多波折,总算是解决了,可是北宋的支出加大了不少。

如果只是这个,还可以接受,叶清臣的能力,加上各方面节约一点,勉强支付还是可以,整个朝堂上,都以为,只要合约签订,最少说,短时间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变故又生。

在这个档口,有了一个波折,陕西那边,又出现了灾害。

单纯灾害,这没问题,北宋从仁宗勤政开始,那一年不出现点大小灾害,近些年有些越演越烈,可是北宋成熟的防灾减灾的策略的,还是让这些灾害都平稳的过度了。

这一次不一样,是在陕西,陕西已经不是曾经开汉和开唐的膏腴之地了,上千年的耕种,再加上气候的变迁,让陕西已经无法承载那么多的人口,茫茫的黄土高原和各种灾害,让本就勤苦关中,更加的辛苦。

在西夏立国之后,更是成为了前线,韩琦这一次去的陕西四路总管,还有之前夏竦所担任的职务,一个重点的作用,就是防着西夏。

在这个核心区域出现问题,那不是要命的么西夏是何等的敏感,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立刻狮子大开口。

过去的3年之中,这个合约一直都没有签订下来,就是因为西夏的反复,似乎把握住了北宋的命脉,屡屡拿着这个条件,对北宋要挟。

之前就这让中枢不厌其烦的,现在,有了这个真正的漏洞,还不抓着死磕。

这个贪婪而没有任何遵守约定能力的国家,很多次,仁宗都认为,是不是跟他和谈,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

说不定,在拿到和谈的实惠之后,稍微消停几天,说不定就又上来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跟宋国,跟辽国,西夏曾经签署过的东西,可是没有几个坚持几年的,几乎都被他们推翻了。

可是又不得不谈,北宋已经支撑不住这样三年两头的用兵,以和谈为主,军事压制为辅,这也是之前对于辽国的做法。

那么陕西必须要去一个人,之前仁宗还头疼,要如何挑选陕西的人选,夏竦是一个最好的人选,可是从几次失败和变故之后,夏竦的名声坏掉了,就算是仁宗的坚持,也不能强行推动他过去。

在这个节骨眼上,韩琦出现了,韩琦非常的懂事,在保州兵变立下大功之后,没有要求回中枢,而是转而要求去的陕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