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2(2 / 2)
未来赵信的核心是在定海军,虽然现在的定海军,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荒岛,可是现在是,不一定未来是,定海军是在南方,这里更容易跟定海军联络,哪怕少几十里,也是少。
大名府已经是整个北宋,最精华的区域靠近北方一点了,这样的布局更合理。
船队越过大名,让一些想要跟赵信联络的人微微有些失望,可是这些消息灵通人士都知道,在大名府向南30多里的地方,一座非常庞大的作坊正在兴建,听说是铁匠作坊
什么时候,一个开国侯居然涉足铁匠了,虽然说,北宋对于武器相当的控制,可是大规模的铁匠作坊略微的涉足兵器,也不是不可能的。
他们也不认为赵信能够造反,想要造反,早就跑到穷乡僻壤之中了,在大名府这个北宋北方的核心地方造反,那不是嫌命长么
船队到了,在一个临时的小码头上面,简单的停靠,站在高大的船上,赵信也可以一览无遗王松的劳动成果。
这应该是运河上的一个转弯,正好有一片平摊的盐碱地,如果换成是良田,这些底层官员或许会犹豫,毕竟要毁掉良田,这跟一贯的做法不相符,可是盐碱地就好说了,再说了,王松也没有白要,盐碱地都拿出了中田的钱,这就让底下的人容易接受,甚至没有使用官府欺压的方式,简单一个交接,钱到了就可以了。
不过接下来的工作就很多了,需要建设的部分很多,到现在,只是一个初具规模。
赵信看到了王松的劳动成功,非常的满意,从位置上面说,这个位置选的很好,地势开阔,没有大量的树林之类的,还有的交通方便,有一条大概500米长的小路通往运河岸边。
关键的是,小路的尽头,还有一个小小的镇子,有一个港口。
港口虽然不大,跟现在的港口不太一样的是,那是一个固定的港口,而不是一个临时的港口,可以停靠更多的船。
赵信的船会直接停在这个临时港口,是因为王松想要给赵信惊喜,让赵信看看这个庞大工程做的怎么样,可是更方便的还是那个港口。
在运河上面,有港口跟没有港口,完全两个概念。运河交通很方便,可是却受限于港口,港口虽然不能决定他的上限,却可以决定他的下限,下限是最重要的。
运河就是后世的高速公路的话,那么码头就是高速公路的入口,高速公路的好坏,决定了整个通行能力的上弦,可是开口的位置,开口的多少,则决定着下限,在很多时候,下限才是决定一切的。
一个小小的港口,停靠大量船只,不过这就不是能够买到的,临时借用还可以,买到,就有些问题了。
赵信也不在意,他不在意是否控制港口的所有权,但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好港口周围,靠近运河岸边,还有一片大概百亩左右的土地,赵信想了想,让王松争取把他买下来。
港口属于小镇可以,他可以借用,可以签订合同,甚至租用一些仓库,这边则是需要单独建设的,跟港口对接,扩大港口的容纳程度,未来,这个铁匠基地,耗费巨大未来产出也大,需要一个良好的港口。
将来会在这个港口的基础上面,进行了一定的扩建,这个工程,在王松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的,王松在得到赵信的要求之后,就去购买那些土地。
跟随着赵信半年多的时间,王松对于赵信的心里摸得相当的准确,他既然已经决定的事情,那就是无法改变的,必须要不打折扣的必须要完成,否则,就是呵斥。
王松不愿意赵信呵斥,更重要的是,作为奴仆,他的命运已经跟赵信结合成一个整体了,赵信的地位,就代表着他的地位,就跟最近的,在大名府的情况一样的。
土地很重要,对于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但是又不重要,听起来有鞋盾,可是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
有价值的土地很贵,任何人都不愿意放弃,没有价值的很便宜。
如果说,靠近港口这边的土地,放在大名府,那绝对是很值钱,大名府寸土寸金啊,可是放在这里,甚至距离港口还有一定的距离,那就不算太值钱。
王松很大方,用中田的价格买下了他们,然后开始了兴建。
对于这个时代的港口来说,特别是运河上面的港口,要想建设并不困难,。
跟海港不一样,不用避风提,也不用大量的泊位,一个平整的,可以停泊船只的地方,再加上一些仓库就可以了。
实际上,仓库是最多,也是最先兴建的设施,在赵信到来的时候,位于铁匠作坊的仓库已经开始建设了,在砍伐了一部分的木头之后,港口这边也会兴建。
未来,这一片土地,将会成为的最少有的20个200石泊位的的港口,这算是否诶长庞大的一个港口,除了运河上,少数的大型节点之外,最大的。
可惜,这个不够,未来,如果有可能的话,赵信甚至希望,这会成为年吞吐量超过20万吨的大型河港,未来这里会成为北宋最大的冶炼基地的。
这个基地是冶炼为主的,因为没办法树立炼钢炉,那需要不断的试验和完善,暂时准备当道回到定海军在做,这里还是传统的冶炼设备,但是量相当的大。
未来会有1000个冶炼台,这些冶炼台还是传统的方式,但是赵信会对这些台子进行修改的,稍稍修改之后,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之后,每天可以产出400斤铁。
听起来不多,可是当这个400斤乘以1000这个数字之后,也就意味着,每天的产出,可以达到40万斤,听起来非常天方夜天,因为在后来的清朝,一年才几万吨而已,单纯一个作坊就可以达到7万吨,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个单台的产量,是在苗家庄验证过的。
单独一个铁匠为核心,辅助几个帮工还有劳力,在14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生产400斤,如果赵信在这里推行三班四班的轮班制,这个数量还可能更多,说不定可以达到600斤。
北宋铁的产量在15万吨以上的,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正存在的,依靠的不是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