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9(2 / 2)
借助灵虚道人透露的半部上清紫府仙录,庄周也终于达到了这个境界,登堂入室,一切了然于胸,已经掌握的老子无为自然大道、伏羲阴阳五行八卦之道,以及其他种种手段神通,仙术巫法,都融会贯通,成为一体。
到了这个地步庄周自然不会再垂涎那垂手白光,虽然昆仑派的垂手白光相当不错,不过庄周的浩然正气也是不弱,万邪不侵,防御力绝不会比玉虚嫡传差上多少,庄周自然也就不像开始那么急迫,对灵虚闭口不谈昆仑派的法决也不以为意,倒是灵虚口中吐露出来的一些昆仑派的实力让庄周觉得很是心惊肉跳。
和玉虚阐教这样的门派比起来,庄周在昆仑星苦心经营起来的那点势力,简直是蚂蚁遇到了大象,不能比呀,相差太多了,庄周一直以为阐教也就广成子等十二大弟子上的了台面,而且有四个投了佛教,并不很把阐教的势力放在心上,听到灵虚说起,这才倒抽一口冷气,不愧是玄门正宗,阐教真实的影响力简直是遍及三界,庄周这才明白,为什么截教摆下万仙阵,都被阐教弟子杀了个稀里哗啦,这阐教虽然上的了台面的人不多,可根基之深厚,支脉之繁多,只怕是宇内第一,再没有一个门派可以比较。
十二大弟子,以及云中子等一批金仙,每人都有自己的道脉流传下来,甚至连姜子牙这种仙道都没成被扫地出门的弟子都有道脉流传,而当年原始天尊讲道,又有多少人前去听课,这就是人脉资源啊,是庄周这种后起之秀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哪怕实力再强,手段再高妙也没有用,只有时间才能积累下这庞大的让人恐惧的势力。
即便是庄周对刺杀灵虚道人的事情绝不后悔,也不敢再暴露自己的行踪,虽然有不在场证据,可当时周边星域估计就只有自己一个仙人,而且前不久刚好和灵虚论过道,要说没有嫌疑那是谁都不信,更糟糕的是,昆仑派虽然是玄门正宗,可行事是不讲究证据的,他们讲究的是见微知著,见到危险的萌芽就要预先铲除,只要有一丝嫌疑,这些道士下起手来是绝不会留情的,狠毒之处,比起魔头妖孽还要厉害三分。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打不过人家之前,还是老老实实的把爪子收起来吧。
渐渐明了修道界其实和自然界没什么两样后,庄周更是把整副心神都放在了埋头修行上,如果不是要躲避昆仑派的搜索,在每个星球呆得时间都不敢超出半个月,庄周简直想在野外结庐长居,条件更是艰苦,自从刺杀灵虚之后庄周几乎没再购置过任何东西,吃喝玩乐更是一样没有,每日睡在荒郊野外,吃野果,饮露水,简直是苦行僧一般。
他脸上慢慢长出了浓密的胡须,头发凌乱,衣衫上满是灰尘,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背了个脏兮兮的小箱,里面装了几本书。
一半是整副心神忙于研究揣摩上清紫府仙录,一半是有意为之,掩饰自己,如果不是眼神变得更加坚凝,此刻的庄周简直是就是个落魄的流浪汉。
也许,修行的本质,就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正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才这么羡慕吧。
想着修行后获得强大的力量,然后到处惹事生非,或是泡泡美女,喝喝小酒,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终究有点不现实,甚至庄周自己,十数年间,一步步的走来,可回首过去,真要闲下心来享受的日子,竟然一天没有。
身边有无数美女围绕,心却如止水般没有波澜。
身为皇帝,拥有至高的权威,却毫不犹豫的放下。
身为天神,无数人敬仰崇拜,换来的只是淡淡一笑。
看不到尽头的悟道修行,参悟道法诀窍,日夜不息的苦修,有时候也会疲倦,甚至厌恶。
但终究不后悔,也许一切,在见到那永恒的刹那惊艳之后,就已经改变。
这就是修道者的明悟啊,一次次的洗涤自己,一次次的否定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终于蛹化成蝶,由一个渺小的生命,变得伟大,崇高,这就是修道的意义么。
终于接触到了那个最大的一,修道上已经到了登堂入室的阶段,如果能够自成一家,建立一个体系,那庄周可以说自己就是释迦摩尼,另一个佛陀,也可以说自己就是天魔,世界在我眼中如何如何,只是,庄周显然还不到这个阶段。
至于像东皇太一那样,自身成就太一,包容一切,超越一切,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距离太遥远了,虽然境界更高了,如果说在得到上清紫府仙录之前,庄周已经明了大道为本源,术法器武为枝叶的道理,算是窥到了门径的话,现在的庄周,已经是真正的登堂入室,可这个室里,却不是想象中的堆满了奇珍异宝,而是空空如也。
一切还要自己去创造,如果做的不好,自然是一切休提,如果做的好,像释迦摩尼那样,有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有了自己的道,那便开启一教,成了教主,以后一样的万人敬仰,亿万人走在庄周走过的路上。
只是这都不是仓促可就的事情。
也因为如此,见识比以前高了十倍,庄周却更迷惑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的这句倒是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说法差不多,知道的越多,不知也越多,只是更加的彻底,不但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明确知道和不知道的界限,这样才算是真正知道了。
所以庄周在迷惑的时候,开始了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注经。
注就是校注解释,经就是经典经书,两个字合起来,注经就是解释经书的意思。
因为像中国这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代不如一代,后人不如前人,最好的学术思想,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这几百年间,此后数千年虽然偶尔有大家出世,甚至引领时代潮流,但是能够和诸子并列的思想家却是一个没有。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此后比春秋战国更动荡的时代或是更开明的时代,不是没有,但偏偏都不像春秋战国那样群星荟萃,甚至可以说,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就没有了那样卓然独立的思想家,即便是所谓的程朱理学,或是阳明心学,虽然曾经在学术界占了统治地位,但其实也不过是儒学的一个分支罢了,比起两千年前,无论是思想的内涵还是深度都要差了许多。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章的遣词造句大多都精炼无比,讲究的是用简单的语句就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这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和后来越来越通俗易懂的文化有了代沟,专业性很强,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所以有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注经。
此后一代代人,做的其实就是对前人思想的解释工作,这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情,自身功底不够,那么洋洋万言,可能还不得其门而入,能够注经,至少要求功底和原作者相差不是太多,所以在古代,能够注经的,都是在自身领域到了登峰造极地步的大学者,也就是大师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