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0(1 / 2)
人物,才有这个资格。
负责任的学者,觉得自己功底不够,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不会忙着去注经的,但事实上,文人无行,古来有之,就和现代的一些大学教授写论文一样,只要在某某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就好,有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不是抄袭的外国某某知名教授的观点看法,这个不重要,甚至是不是自己写的,这个也不重要,只要每年达到一定数量就行了,其实古代也差不多,注经的书也一样汗牛充栋,只是大多不知所谓,这种书失传的也就最快,真正能够流传下来,广为人知的,必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才是最公正的。
庄周虽然已经登堂入室,但室内还是空空如也,距离释迦这样自成一家的人物还是有一段距离,所以庄周也开始了注经。
他接下来要走的路,已经和所有人不同,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有自己的道,这本就是至理,甚至和他在昆仑星编撰天神教的教典也不同,那些其实都是别人的东西,庄周不过是做做整理工作,将别人的教义改头换面而已,算不上什么。
只有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要成功,便是天魔,便是佛陀,便是上帝,也就是自成一家,此后即便是有高下之分,也只能击败,无法击杀,所以佛陀境界比天魔更高,却也只能将天魔驱逐,而且还要不断提醒弟子不被天魔诱惑,因为天魔其实也是自成一家。
自身便是根据,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否定。
我心超胜一切,舍此之外,别无他物,是为道。
但这并不妨碍庄周借鉴别人走过的道路,前人付出多少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此刻却可以轻松获得,不知少走多少弯路,少付多少代价,所以自身直接体验和书本间接体验,从来都是获得知识的唯二途径。
当然到了这个地步,同样够资格让庄周注经的书,也是寥寥无几。
庄周虽然修的是浩然正气,可却是以命兼性,而儒学大多讲的是养性功夫,所以虽然名为浩然正气,其实儒家的东西庄周却是所知甚浅,而佛家的东西,庄周也是一样所知寥寥,从开始修道以来,唯一接触过的就是小雷音寺的金刚不坏大神通,在佛家修行之术中连有为法都只能算是皮毛,而庄周所得,就是皮毛中的皮毛。
要注这两派的书,庄周自觉还是功底不够,自己都不懂,还怎么注,所以庄周最后还是选的道家经典,毕竟从一开始修行以来,就是按着道家的炼精化气四阶段来的,此后虽然走上了自己的路,也没有脱出道的范畴,虽说是强命强名,但这个宇宙只有一种规律,庄周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找出第二种规律来,换个名字也没有什么意思,只是和鸿钧所传的紫府一脉修行之术有所不同罢了。
庄周最后选的是南华经,也就是那个和他同名的前辈强人所著的书,庄子,庄周本来是想注老子的,只是后来觉得自己和混元圣人的距离还是太遥远了点,即便是注了出来,也是揣摩意会的地方太多,属于空想的成分,对自己没有多少助益,还是注庄子来的贴近自己的境界,大多数部分自己都有真实体会,而且符合自己的本性,借鉴的意义更大,即是注经,也是修炼。
庄子此人,可不是一般人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其实已是神仙末世,大多数修行者已经离开地球,敢留下的,不是不入流的货色,没能力离开地球,就是修为超凡入圣,根本不必再依赖天地元气,也就是大罗金仙以上。
当时的许多典籍,说起神仙故事,也都是用的传闻或是道听途说,而庄子,却是有明确神仙师承的,他的师父就是地仙列子,御风而行的强人,所以庄子其实也是地仙一派的,和老子所传的鸿钧紫府道脉其实不同,更不是后人所说的庄子师承老子,最多也就是借鉴吧。
而且庄子简直是个变态,远远的胜过了他的师父列子,列子还要御风而行,到了庄子,却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在庄周看来这其实就是大罗金仙才能做到的自成世界,任何宇宙能量都能化为己用,不再受束于天地元气,能够无所凭依,跨越虚空,进行星际旅行。
而他所交往的人物,更是让人咋舌,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就是仙道的最后三重境界,庄子交往的人中,虽然没有圣人出现,但至人神人在他的书中跑龙套的却是比比皆是,用释迦摩尼佛的说法,他是诸法无我,也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如果要比较的话,给庄子跑龙套的这些家伙,随便拿出一个来都不会比释迦摩尼那个和尚差,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除了让人无语之外,也就只有震撼于他交游之广了。
实力不逊于大罗,境界不下于至人,这就是庄子,庄周要注的就是这么一个人所著的书。
庄周好歹也是登堂入室,有资格进入修道至高殿堂的人物了,他注经自然和一般的学者注经大不相同,其实庄子自己也在书中说,文字落在纸面,便失去了它原来的意思,后人所得,不过是一具尸骸罢了,所以许多的训诂考据,其实就和解剖学差不多,把人尸体的器官一个个的切割下来研究,魂魄精神却是早已经遗失了的。
庄周却是想通过这具尸骸,参悟那永恒的精神,如果不是深通道家修行之术,明了老子和原始天尊的修行之术,又达到了仙人的境界,实力直追大罗,要做到这一步那是想都别想。
即便是如此,庄周这注经工作也做的困难无比。
因为虽然名字相同,但庄周还是庄周,没资格称为子,他的境界,也还远不如庄子,否则的话就不是注经而是自己著经了,要推敲出比自己境界更高远的人物在想些什么,实在是件很困难也很痛苦的事情,幸好庄子还留了一本书,而且内容很是浅显,用不着庄周凭空推测,减低了许多难度。
所以庄周的注经,其实并不是一般的文字解释,而是通过庄子记载的只言片语,还原庄子的修行之术,推测他走过的道路,最终以此为借鉴,走出自己的路来。
虽然同为道家,但庄子的修行之术,和老子的修行之术却是有很大不同。
而且令庄周觉得比较诧异的是,虽然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事实上,春秋战国后道家继承的却主要是老子和周易,庄子的修行之术,却并未传下来。
道家修行最基本的几个概念,比如说“气”,这是丹道修行的基础,所谓炼精化气,精是任何人都有的,气却必须炼才行的,明了炼气,才算是踏上了修行之路,而在庄子的修行之术中,却不称作气,而是叫做“息”,生物之息相吹,有息才有生命,所以气息二者大致相通,却又略有区别,息的意思,似乎更多了一种生命力的意思,倒是和庄周的元力有些类似。
此外又有“丹田”,丹田是炼气的发源地,又分上中下三个丹田,炼精化气就在下丹田,这里就是炼气的根据,有了丹田才能将元精炼化成元气,而庄子的修行之术中,丹田却不叫丹田,而叫“北冥”,用的是海洋的名字,这里才是源头。
再比如说道家用来解释一切根源的东西,“道”,也就是宇宙规律,其实这个也是强命强名,本来是没有名字的,老子取了一个名字,就成了道,庄子也取了一个名字,叫“海运”,意思是海洋的运动规律,这个就是庄子的道,学过现代地理的话,就知道其实海洋的运动规律就是水的运动规律,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三者之间不断的转换的,由海面蒸腾起来,运到陆地,变成雨雪冰雹,然后落入江河,最后又回到海里,但水还是水,本质并没有变,这就是海运,如果明白这个,庄子的其他理论就都有了解释,比如说人死之后只是物化,宇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混沌,只是状态改变了而已,本质并没有变,倒是和佛家的“轮回”有些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