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选试(1 / 2)
接下来江畋身为东海世子的日程,一下子进入了紧接无暇的繁忙阶段。除了雪片一般送到门下的拜帖和礼单、各种名目觐见和拜揭的申请,各家门第赴宴或是游乐的邀约之外;还有一些连江畋,都没法拒绝的社交。
比如参加南海嗣君组织的,各家子弟汇聚北山的大型游猎和逐射竞技;或是校阅广府境内的公室军和各路镇防兵、守捉、团结营的会操;又比如受邀参观,位于南海、各区内的水利机关工场、冶炼工坊和大型矿山。
而到了抵达广府的第四天,江畋甚至受到邀请,来到了位于广府五城的中城区;也是包括各处署衙、官廨和豪宅府邸、高门甲第遍布,历史最为悠久的核心老城区。作为特邀嘉宾见证着,两岭贡院正在举办的府试。
这可不是什么等闲的场所,而是为国选材的重大项目和官僚体系的基石所在。通常除了朝廷委派的主考官和助考、佐副;就连传统的公卿贵胄,也没有资格出现在这种场合。但显然在当地一家独大的南海公室例外。
在岭南、两岭地区,或者说是广州府境内,所定期举办的选材考试,有大、中、小三种区别。其中的广府大试,就是通常情况下的国朝科举;分为乡试、府试、省试和殿试四等。只要能过省试,就是正儿八经进士。
而殿试只是专供天子和宰相们,当庭决定进士们的排序,以及选拔状头/榜首和探花郎的后续流程。而得益于穿越着前辈梁公的遗泽,直接沿用了后世诸多成熟经验和教训。这个时空的科举考试已演变得相当周全。
不但有糊名和卷抄,考官同籍避嫌制度,还采取大臣举荐数倍的候选人,天子随机抽取/指定监考的方式,大大遏制了考试前的行卷(投机)活动。更建立了童(生)试和院试的预备阶段,以认证士人的优待身份。
只要成为童生,就有资格靠私塾混饭吃。而通过院试哪怕自后终身不第,也可进入学官/学政的偏途,混一个末微的官身。等于是少量额外增加的科举成本和体制身份,变相笼络了天下大多数的读书人/有识之士。
而省(台)试更是被分为,进士、同进士、权同进士的三甲序列;其中头甲的十几名进士,直接可以当殿放官选任;二甲的同进士,需要进过吏部的释褐试;三甲就只能成为选人,却扩大了选官和候补的人材储备。
因此,府试才是天下大多数读书人,真正身份蜕变的关键阶段;越过了这个门槛,就能成为所谓的举人;虽然不能比同官身,却可获得朝廷补贴米布,面见底层官吏时,获得不用跪拜、坐而议事的身份优待和权宜。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广府中试,也被称为公试/南试;就是以南海公室/封国的名义,比照朝廷的科举制度;在所辖范围内招揽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区别在于省避殿试这一层,但直接可以选人身份,候补公室职缺。
还有就是府城小试,也被称为藩试;则是有力的诸侯/大藩,委托或是借助广府的公室/朝廷场地;以选拔和招募领国、藩邸所需的人才,填补相应官位/职事的空缺。通常情况下,这也是国内贫寒士子的备选出路。
或者说,这一切与南海公室所拥有的特殊地位,长期维持庞大势力和影响范围,息息相关。就连东海公室,也只在夷州境内举办乡试,或保举官学、书院的优秀生徒,前往扬州参加江南诸道府试,再进京参加省试。
作为东海公室的宗家/本族,南海公室所拥有的的领地和资源,人口和军队;也是影响力仅限于夷州大岛及周边,的东海公室难以相提并论的。其他的不说,除了作为祖地的整个海南岛,一府十州的日常建制之外。
在两岭/五管和安南都护府、林邑/占婆、水陆真腊(柬埔寨)、骠国(缅甸)、呋喃(老挝、泰国)故地的其他地方,同样拥有众多直辖的沿海州县/公室领地;通过发达的海运和贸易网络,被紧密的串联在一起。
由公室近支中委命的五大镇候,总管各路的要冲和首府。这还没有包括,作为南海公室三大重要支系的镇海、宁海、静海,所领有地盘和附庸的藩属、城邦;散布在外海婆罗洲、吕宋洲等地,旁支二十七藩伯邦君。
因此,除了位于岭东的广府之地,需要与犬牙交错的朝廷各方势力,长期共存和相互影响之外;在其他的地方,就形同一个建制齐全的大型沿海/海外封国一般;在南海到昆仑洋间的广大区域保持着影响和威慑力。
当然了,作为家大业大、支系众多的结果和代价,就是其中的派系林立、利益诉求同样众多;只是因为名分大义和实力上的差距,而长期遵从身为主干的公室本家、大宗。这也造成了相对臃肿、庞大和执行力迟缓。
远不如江畋在夷州大岛上的一言而决,乃至是令行禁止的效率。但相对而言,南海公室也依靠这些广大的领地、人口和资源,长期维持了号称天下第一流的海面力量——光荣水师;以及数量众多的直领、臣藩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