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4(2 / 2)
然而荀攸却是坚持道:“任免军职,乃是陛下和兵部的事,微臣并无此权限,再说了,用人必须经过陛下同意这也是原则,不容更改,虽然事急从权,然而此事又怎能从微臣这里开始此例一开,祸患无穷,希望陛下予以惩治,以便惩前毖后”
“好吧好吧。”刘和被逼无奈,只好说道:“中书令荀攸,不经朕命,擅自任命军职,特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多谢陛下”,直到这时,荀攸方才满意,向刘和道谢,然后退到一旁。
刘和看了看薛丁山和窦仙童,笑着说道:“二位卿家急难扶危,力挽狂澜,令我军免于败亡的命运,功高劳苦,薛丁山,朕进你为儒林校尉,窦仙童,朕进你为奋威校尉,二位爱卿以后可要荣立更多的功劳,不要让朕失望。”
“多谢陛下恩典,臣愿誓死效忠陛下。”
薛丁山和窦仙童连忙对刘和拜谢,同时表达自己的忠心。
随后刘和又对薛金莲说道:“金莲,你这一次为国立下大功,朕也不吝封赏,命你为昭义中郎将,加封七品勋官轻车都尉。”
“多谢陛下隆恩,微臣愿为陛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薛金莲同样对刘和感激不尽。
“哈哈,诸位,都别在这里愣着,随朕一起回营,朕要慰劳一下那些殊死作战的将士”,与此同时,刘和的脸色变得沉痛起来,缓缓说道:“同时也要看望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
勤王诏书第七百六十一章薛丁山的父亲
来到军营之后,刘和没有丝毫停留,立刻前去抚慰伤兵,命华佗施展技能,为士兵疗伤,在忙碌完毕之后又收敛了将士们的遗体,命阵亡将士的袍泽们辨认,然后将那些阵亡将士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
虽然此举会带来非常昂贵的花费,可是刘和却依然没有丝毫的犹豫,断然下达了命令。
荀攸作为当朝中书令,也知道朝廷的家底虽然丰厚,却也不该这般浪费,然而亲身经历生死的荀攸却知道,这是对阵亡将士们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他虽然有理由反对,却无法从情感上这样做,尽管荀攸一贯是一个理智上占据上风的人,可是近几日却一再的任由情感战胜了理智,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就这么发生在他的身上,实在是奇也怪哉。
“三千壮士,为了守卫国家而壮烈殉国,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他们的精神我们必将继承,他们的使命我们必将背负,这一次纵然胡虏百万,我华夏神州又有何惧朕在此立誓,必定扫除胡虏,涤荡天下邪魔,令天下重归清明,百姓承平,享万世之安泰国运,令世上再无战乱之苦”
“万岁万岁”刘和的祭文顿时让广大将士热血沸腾,胸中涌现一股冲天豪情,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为了开创太平盛世,为了天子的这一番誓言,虽死犹荣,又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太史公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些将士们没有白死,他们为锅里下了莫大的功勋,荣获了莫大的殊荣,因为他们的死,朕在乌海城的胜利放才显得有意义,如今吐蕃余部遁逃,我等自当追歼残敌,不给他们以喘息之机,故此朕决定,任命薛丁山为主将,窦仙童、薛金莲为副将,统率三千将士镇守大非川,在此建立城池,防止贼兵复来,其余将士随我一起追杀吐蕃余孽,定要将噶尔钦陵斩首,为死难的将士们报仇雪恨”
“必胜,必胜,杀杀杀”听到刘和的这一番话,将士们全都激动不已,大声呼喊着,声音直上九霄,令人震动。
随后刘和下令大军休整半天,之后大军再出征,对吐蕃大军进行尾随追杀。
回到营寨之后,刘和并没有休息,刚才对阵亡将士的那种态度并不是他有意做作,实在是真情触动,所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一场胜利,需要多少人用性命往里填
这些年因为作战,大汉死了数百万精壮,虽然财富依旧雄厚,可是人力基础却比黄巾之乱前少了太多,纵使他的治下十年大治,可是依旧无法填补人数减损的空缺。
然而他也知道,虽然战争会死人,然而有时候却也不能不战,如果前期作战是为了刘和的霸业的话,现在他作战的目的的确就是为了和平,当然,所谓的要求和平,并非是短暂的和平,而是长远的和平,或者说是永久的和平,这就要求在面对着上百万敌军入侵的情况下,不仅顽强抵抗,更要将所有的异族各个击破,连根拔起,让他们彻底失去进攻的力量
“虽然明知道战争要死人,却也不得不去死人,或许这才是战争最大的无奈吧。”
刘和独坐帐内,默默地思考着。
正在这时,只见亲卫禀报,说是薛丁山求见。
刘和一听,顿时有些诧异,这个时候薛丁山求见是什么意思莫非是不满自己让他守城,特来请命出战的可是现在自己的麾下也只有薛丁山适合守城,其他人根本不适合啊,再说了,不要以为在这里守城就安逸了,就不能立军功了,这里原本可是羌族的聚居地,想要建立城池并彻底巩固下来,难度丝毫不亚于攻城略地,难道这样的立功机会他也不懂得珍惜
不过刘和还是让薛丁山进来,毕竟人家还没有说出意图,自己纵然能猜出来,却也并不一定就是事实,或者还有其他事未可知。
“微臣见过陛下。”一见到刘和,薛丁山连忙行礼道。
“薛爱卿免礼,不知道爱卿来见朕有何事”刘和压住心中的不快,对着薛丁山轻轻笑着说道。
“陛下,是这样的,微臣想要请教陛下,如果有人向陛下举荐他的父亲做官,这算不算是结党营私”
“嗯”刘和没想到薛丁山竟然问这样的问题,这让他原本准备好的一大堆说辞顿时没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还要想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应对对方。
好在历史上有现成的例子,所以刘和几乎没有犹豫就说道:“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一心为公,举荐人才之时只问才能优劣,不问与自己的关系,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管是他自己的亲儿子还是仇人,都能够公正的举荐,只要举荐之人一心为公,无论是举荐自己的父亲还是儿子,这都是正常的事情,哪里能说什么结党营私朕难道还不如晋悼公吗”
“呵呵,陛下说笑了,陛下明见万里,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不要说晋悼公,就算是晋文公也远远不及,微臣实在是问了一个傻问题,陛下,既然如此,微臣就说了,其实那个要举荐自己父亲的人正是微臣,就在方才,父亲刚刚来投军,只是怕陛下不知其才能,故此找到微臣,让微臣举荐一下,微臣有些担心,这才不敢直接巨剑,不瞒陛下,臣父虽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