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7(2 / 2)
“臣遵命”被点到名的人,都站出来领命、叩恩。
“此外,朕还有宣布一件大喜事”
大臣们一愣,不知道现在何喜之有
“朕与李秀宁早就相识在前,因为后来立场不同,还一度为敌,如今唐国公李渊等家眷回京,朕与李秀宁相处日久,互生情愫,打算册封李秀宁为婕妤妃子。册封李渊为安国公,恢复国公爵位,但考虑李渊年事已高,就不安排具体职务,可在京城养老,也可以到陇西清河郡封地颐养天年,另外,册封李建成为千牛备身的虞侯将官,随朕出征南下护驾”
朝中李阀的人,闻言倒是露出喜色,李阀经过了隋文帝、隋炀帝两代打压,斩杀了不少大族。经过李唐的崛起,李阀得到振兴,但是李唐破灭后,李族再度衰微,如今李秀宁为妃,李渊也恢复了国公之位,顿时认为李阀日后的发展,阻碍减少了。
不过,也有的李唐旧臣,心中喟叹,那李渊也曾经为一国之主,如今算是彻底被隔绝了仕途,闲置在家了。
但能够保住性命,颐养天年,也算是陛下仁慈了。
“恭喜陛下,再纳良妃”
群臣祝贺,朝拜皇帝,还算和谐,并无反对声音。
散朝后,罗昭云回到后宫院落,想到还没有跟李秀宁沟通,于是直接去往了李秀宁居住的宫苑。
此时后宫已经接到了册封圣旨,李秀宁的桌案上,也放着册封婕妤的旨意,这个婕妤在后宫妃子的等级中,正二品,并不低,对于刚入宫就被册封的女子而言,已经是一种殊荣和待遇了。
但李秀宁这位铁娘子,想到却不是级别这些俗念,而是她真的成为了罗昭云的女人。
名正言顺,不用再偷偷摸摸,或是进行某种交易。
以前她曾提过主动献出身子,侍君左右,前提是让罗昭云放掉对付李唐,或是饶恕她父亲和兄长的命。
但罗昭云并没有答应,他的决策,不会因为女人的求情,交换美色,这是对自己,对爱情,对李秀宁都是一种亵渎。
现在李唐覆灭了,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保住了性命,其它家眷也都安全回到长安城,日后没有了权势,但是却有封地,富贵几代没有问题,也是一个圆满结局。
因此,李秀宁没有了后顾之忧,对罗昭云的恨意早就消失,甚至还有几分欣赏与爱慕。
这两年,她被俘在宫内,读了罗昭云的许多诗文,也潜心下来,看过不少史书,闲看花开花落,经历了人情冷暖,整个人沉淀不少,不再锋芒毕露,不再刚强好胜了。
这样反而多了几分温柔与婉约,不是以往铁娘子的风范和气质。
“我和陛下,真要结为夫妻了”
就在李秀宁怔怔发呆时候,陛下驾到的声音传进宫苑,李秀宁回过神来,起身出门迎接。
“妾身秀宁,恭迎陛下。”
罗昭云站在院内,丰姿隽永,英俊挺拔,看着李秀宁的脸庞,微微一笑道:“册封旨意看过了吧,可愿意”
李秀宁愣了一下,旋即明白过来,陛下在询问她是否愿意,在尊重她的选择。
“嗯,若能伴君一生,白头偕老,秀宁无悔。”
“哈哈,得妻如此,也算是朕的一大幸运。”罗昭云走上前,牵起了李秀宁的手,说道:“从此我们就是真正一家人,以前的那些事,都揭过去了,我们重新开始”
“重新开始”李秀宁喃喃自语,目光迎上罗昭云深邃又真诚的目光,感受到对方真挚的感情和诚恳,似乎也明白了这股深意。一笑泯恩仇,过往如云烟,不再去纠结以前发生的种种事,重新认识,重新生活,彼此融入一段新的人生中。
他为君,她为妃,携手一生,从此无悔。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东巡洛阳
罗昭云东巡洛阳,随行的文武官员接近百人,一部分是近臣,一部分是不放心的豪门贵族,带到东都一段时间。
杜如晦、褚遂良、萧瑀、屈突通等跟随在旁,帮着陛下处理一些政务要事。
镇守洛阳的来护儿,带着一些洛阳的官员,城内的大商贾、儒家名士,一起恭迎陛下。
罗昭云赞许一番来护儿在洛阳城维护的稳定局面,对着洛阳各界人士,也都表示了朝廷求贤如渴,将会大力推广科举,鼓励经商的一些新政策,得到了现场官员、豪绅、名士、百姓的一批称赞。
洛阳城属于中原腹地,中原文化比较深广,以此为核心,向河北、河南、山东一带辐射,代表着古代正统的华夏文明。尽管从秦汉到隋唐,以长安为核心的关陇文化占据了上风,但是东方中原文明也一直在齐头发展。
到了唐宋明时期,关拢集团的逐步瓦解,京城的东移,使得中原的文化一下子成为最主流的部分。
罗昭云很清楚这个历史文化脉络的发展,要快速摆脱关拢勋贵集团的肘制,需要扶持洛阳、山东等地的文化大族,多元地带文化共同融合,人才齐用,才能平衡朝廷格局,稳定前行。
任何一个集团势力过大,权倾朝野,都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影响朝政,最后为所欲为,废立皇室。
尤其是唐末群藩割据,五代十国的混战,给华夏造成很大创伤,如何规避武将集团拥兵自重也是一个问题。
但随着边缘的游牧民族崛起,如何驯化这些番邦,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很容易后世子孙像两宋那样,一直被崛起的女真、契丹、西夏、蒙古滋扰、欺压。
需要介于唐与宋的制度之间,找到最适合当下的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兵戈不废,武将听命,文人的地位不能低,也不能太高,各阶层相互融合和认识到对方存在价值,社会才能有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