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53(1 / 2)
d记忆,在图纸上绘制了一些,后世看到的,进行环球航行的那些帆船的图形,因为记忆和关注度的问题,这些已经相对的模糊了,可是这些却给了研究人员巨大的灵感,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地方,比例的船身,上层建筑,空心船首等等,这些是最容易实现的,经过了简单实验就可以达成。
一些简单的技术被应用上来,重心的问题,在水中阻力和推动力的问题,把这些完美的解决之后,就是目前的飞剪船。第一个可以保持最高21节左右速度,无动力的一种船,平均的速度也可以达到14节以上,这对于远洋船只来说,是非常可怕。
就算是动力时代建造的最可怕的战争兵器,大型的战舰,虽然可以保证33节,甚至是40节的极限速度,可是这样的极限速度,有能够持续多少,在长时间的航行之中,平均的航速不会超过20节。
一个完全无动力的船只就可以达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非常出色,这么一款经典的船只,在这个探寻海图的时代,是最为合适的。
不过,一款技术的成型,一艘船的最终确定,那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飞剪船也是这样,哪怕赵信在图纸之中,已经绘制出了比例尺,甚至标注了一些关键性的部分,要实现,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好在,从西班牙帆船开始的,定海军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一个从图纸上面,转换成实物的体系,哪怕第一艘,第二艘,第三艘的船都不那么的给力的,也可以继续的向着整个方向研究下去,一直到最终的实现。
飞剪船的各个子项目,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甚至样船也一个比起一个的好,最近的一艘,如果真的要说的话,已经算是一艘飞剪船了,最高19节的速度,平均11节左右,这个速度,或许不如飞剪船的完全体,却也比西班牙帆船要强很多。
速度是探查的关键,不过这艘船,在稳定性上面差了一些,先期建设起来的十来艘,开始在定海军的控制的海域进行了实验性的航行。
这个航行的目的,同样是完善海图,整个中国所有的岛屿,所有从海南岛一直到的海参崴的经纬线,全部都绘制完成,这个海图,也会成为了未来大航海的基础,通过这个基本确定的点,一一对比的情况下,对于六分仪的使用非常的关键。
这中间,还有一个便利的条件,赵信,画了一个简略的图形,这个图形当然是按照未来,世界地图,还有太平洋地图而来,或许比例尺什么的,不怎么完善,同样的,有些岛屿的位置也记错了,可是大体上面的图形是正确。
从航海上面说,大体上面正确,也就够了,哪怕是有一些方向性的知道,对于未来的航海探险来说,最少,规避了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可能性,成功的路确定性的只有一条。
在中国的航海时代开启的时候的,就只有一条路,从北方日本向北,一个岛链,一直会眼神到阿留申群岛,这个岛链之间,相对的距离并不算很远,
如果一次性航行的能力不够的话,用一个接力的方式,就能够一个个的从岛链上面,慢慢的跳过去,这样的时间,会延长很多的。
可是定海军不缺生产能力,又不是兴建一些永固的基地,只是在一些拥有淡水的岛屿上面,修建一些永固的工事,派驻一些人员,并且输送一些补给,然后就可以支持远程航海,而不至于在长时间深海航行之中,逐步迷失方向。
不过,前期,驻守在的岛链上面的人员,会非常的困难,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岛屿上面,从相隔千里,甚至更远的距离,把各种的物资,建筑材料运过来,成功的兴建起来,最初是一个补给港,然后就是一个基地,修理厂,甚至是船厂。
只有完善的附属设施的修建,才能够让这些岛屿,发挥出更大的,更加出色的效果,对于整个航海探索,会产生巨大的好处,可是对于那些初期,在一穷二白,什么都不完善的程度下,登上岛屿的人来说,那就是噩梦了。
恶劣的环境,非常严苛的要求,高效率的工作,这些都是难以的集中到一起,却不得不坚持下来,他们的坚持,是对于整个航海有好处的,可是任何一点点出现问题或者是偏差的话,带来的,轻则是巨大的事故,重则,就是死亡为代价。
到了目前赵信的这种程度,已经没有那种妇人之仁了,在拥有3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在附庸万里,每天生产出来的东西,无以计数的前提下,这些先驱者,是可以牺牲的,只要达到效果就可以了。
第八百五十七章航海时代
从东西方航海的最终结果来说,西方是胜利者,西方因为地理大发现的红利,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的超越了东方,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主导,东方文明,用了1000年,2000年,累积下来的优势,在一两百年的时间,被清扫干净的,这个根源就在对于航海的选择上面。
从细分上面说,东方的是国家的行为,欧洲的是个人的行为,无关乎那个好,那个坏,最终两个结果,实际上也是注定的,从刚一开始的决定,就注定是唯一的结果。
国家行为,代表着巨大的效率的,也代表着巨大的收益,这个前提是方向正确,一旦方向错误,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动辄数万人,几百艘船的庞大船队,真个前期的投入就是一定的,等闲的利益,根本无法超过消耗,这个注定是一个炫耀的行为,彰显国家力量的行为,而不是一个真正商业化的行为。
如果当时明成祖选择抢占殖民地,大量的开启种植园,或许会让明朝多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财富,未尝不是把航海持续下去。
只不过,明成祖没有这么想,后续,不停的在海贸上面获得了收益的士大夫和家族,也不允许皇帝这么的想,规模庞大的船队,在最终航海之后,化为虚无,甚至连图纸都被烧毁,就可以看出来,士大夫对于这样的行为的厌恶。
明朝的朝廷跟士大夫的争斗,那就不用说了,一个强悍的明王朝,到最后,因为财政破产而灭亡,这就可以看到其中的争斗,可是如果当时,明朝选择的是类似西方的方式,把国家从主导者和运行者这个方面跳出来,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推动着的商贸的发展,还有航海的进程,或许是另外一个结果。
历史没有如果,可是穿越者可以改变这一切,航海,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在大航海初期,西方的就知道,越过大西洋,就是一片新大陆,没有什么财富的话的,或许,她们就不会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