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7(1 / 2)
d一条铁路的时候,分成两段,然后中间相连,这是唯一的方法。
连续的思考,让赵信略微的有校惫,在脑海之中,完善了最终的方案之后,15里的秦岭,中间通过炸药,最少可以开发出,最窄的地方有12米,最宽的地方高达180米的道路,只要使用了定海军高标准的水泥,这个效率并不会比铁路差多少,唯一没办法的,就是卸货和装货,这个也可以用集装箱,或者别的方法来解决。
太累了,赵信不是不想,找出别的解决方法,而是在他的认知之中,其他的方法,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这已经是他能够想到最好的方法了。
在解决了函谷关的这个问题之后,整个东平铁路,就没有别的困扰了,实际上,除了函谷关之外,其他的铁路施工,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整个关中,包括了之后的河套平原,或许会有山地和关卡限制,但是随便都可以解决,比起函谷关,这些太容易了。
很快的,整个东平铁路的建设方法,在赵信这里汇总了之后,交给了三司审阅,最初审阅的官员,看着整个报告,这种丁海军式的报告,在最近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也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变得习惯了起来,相对于以前的北宋的那种,云山雾罩的看不清楚,这些非常的明确,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所有的一切,都有各种的证据支撑,这就是定海式的报告。
最开始还不经意,铁路修建,是丁海军的强项,这一点,只要能够说的通就可以了,可是在中间的地方,他们发现了问题了,其中有一项,霍然是拆掉函谷关。
函谷关,从战国时期,开始闻名于世,是秦国的关键关口,据守在函谷关,哪怕千军万马都无法通过,一旦突破函谷关,基本上,秦国的国都,就要直面的兵峰的威胁了。
之后汉,唐,千年的时间,函谷关已经不复当年的强大了,可是他的名声,却书写在了汉人的骨子里面,关于函谷关的描写和诗篇,一直都不少,这么一个千年雄关,在这个时候,要拆掉了,这已经不是他们这些小官吏能够处理的事情了。
在封存了这个报告之后,开始上报,恐怕连赵信都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解决东平铁路的举措,在仁宗的朝堂之上,再一次的起了纷争,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
第六百四十七章拿什么证明
函谷关,在中国历史上面,最早的雄关之一,在战国中后期,非常的知名的,秦国跟六国之间的争斗,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函谷关,要么是秦国兵出函谷关,要么是六国合纵,攻破函谷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哪怕是秦国的强大,没有了函谷关,他也别想挡住六国的兵峰。
楚汉之争,隋末争雄,函谷关都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作为王霸之姿存在的关中,因为历史的变迁还有过度的开发,变得贫瘠了,函谷关也失去了应有的风采。
从唐朝之后,关中几乎再也没有成为都城的记载,取而代之的,则是河南。
这么一个雄关,出现在了朝堂,而且是在这么的一个结果之下出现,拆掉函谷关。
哪怕,这么一个雄关,已经很久都没有用途,可是雄关还是雄关。
在几年之前,还有提议,修一修函谷关,原因无他,西夏越来越猖獗,影响了整个西北,当时几次败仗,不但让西夏立下了根基,还让关中动摇。
只不过,后来,看西夏的动作,或许影响边关还可以,但是长驱直入,如同辽国一样,威胁到北宋复地,那是不可能,当时正好没钱,也就搁置下来了。
现在,居然提议拆掉函谷关,想什么呢,哪怕这个关卡再怎么的破烂,只要不拆掉,随便就可以修建起来,现在西夏灭亡了,天知道会有什么别的事情,一个函谷关,说不定在将来能够救命。
在朝堂上争论开来的时候,没有人支持拆掉,就算是对东平铁路一直都很支持的叶清臣,也非常犹豫。
作为朝堂之上,最了解东平铁路,也是对东平铁路的一切最为知晓的他,也难以决断,没错,函谷关现在,确实是没有什么作用了,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万一有用了呢
难道东平铁路,就这么的搁置么
正在这个时候,一直都没有说话的韩琦,突然的说道:“一个破旧的关卡,又有什么好珍惜的”
韩琦的话直接而刺耳,其他人顿时有些听不下去了,纷纷提到,或许可能呢
“没有什么可能”韩琦平静的说道:“只要铁路可以修建下去,就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说,除了叶清臣之外,什么人对于铁路更加了解,那就是韩琦无疑,曾经跟赵信在铁路工地呆了好几天,接下来,还多方的了解铁路的一切,虽然那一次实验,他没有去,可是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的布局,他都了解。
对于铁路,韩琦也非常的清楚,之前只是纸面上的,后来修成之后,他才发现,铁路的可怕的。
一个可以日行千里,在紧急的状态下,甚至可以超过1000里的东西,可以在一两天的时间,把军队布局到千里之外,同样的,也可以运送足够的物资前往,这对于军队来说,是何等的可怕。
好水川一战,他为什么会败北,是一些阴差阳错和指挥错误,可是如果,他手头上,有10万,甚至20万禁军,结果一样么
西夏当时的实力,10万大军围剿一万禁军,最终的损伤,西夏是高于北宋,北宋之所以会败,是战略上面的,而不是战术上面的,几乎每一场战斗,北宋都可以以弱胜强,损失也比西夏低得多。
铁路,是一个让军队加速行军的可怕助推器,如果当年,西夏立国的时候,北宋有铁路这样东西,西夏还能够立国,短时间调动十万大军,就平了西夏。
边患之所以会难以处理,会越闹越大,就是因为耗费太大了。
当大军行进300里,那很容易,一个突击,可能几天的时间,500里,就困难一点,需要多方准备,千里,那就是噩梦,2000里,那就要动摇国力了。
西夏逐步的做大,可是到最终,调动过去的禁军,不会超过10万,还是陆陆续续的,真的有了火车,可以一次性调动10万以上的精锐禁军,早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