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0(2 / 2)
高官们,都有自己的城府,有些东西,不是太确定,或者了解的话,他们也不会胡乱的说话,可是要让他们相信,也必须要拿出真正的东西
马拉火车,已经准备好了,客车相对于火车要轻伤很多,每一节车厢120人左右,也就是七八吨的样子,两节15吨,跟货车相差仿佛,可是对于北宋的民众来说,却是不可想象。
三位参知政事,两个枢密使,还有从各司之中抽调的这些官员,他们100多人,分别的坐在车厢之中,作为军事路线,暂时不可能会向升斗小民来开放,他们第一次尝试,主要是确定这个线路的用途。
汴河是汴梁附近最大的一条河,也是连接汴梁和应天府之间的最便捷的通道,可是越来越庞大的运输的前提下,汴河的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民间的商船,或许还可以等一等,可是一些军用的物资呢,他们是绝对不能等的,这种情况下,对于完全没有统筹,完全没有指挥的汴河来说,交通拥堵会更加的严重。
铁路的出现,哪怕最初,不服务于民间,军事上面的用途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一些需要加急的东西,通过铁路运转,不但会增加效率,还会减少汴河拥堵,这是一举两得的。
叶清臣坐在赵信的对面,却没有去跟赵信攀谈,刚刚的简单交流,已经让他对于赵信的想法,了然于胸了,没有必要再接下去,只要中枢这边行程统一的意见,之后就是新的铁路开行的日子。
对铁路了解的越深,叶清臣就感觉到的郁闷,这么简单的,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想到呢
作为三司使,更加清楚,交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好处,西北如果早点解决交通的问题,一个弹丸之地的的西夏算的了什么。连辽国都抗了这么多年,更别说是西夏了。
他早就知道,铁路的好处,不然的话,也不会推动这个铁路的工程。
不过反过来一想,叶清臣也明白,哪怕之前就知道铁路有这样的出色的作用,也不可能兴建。
这全部都是精铁构筑的,如果放在以前,一斤精铁,最便宜的价格,也在500文,单纯一米长的铁路,44斤,这个造价就高达22贯,150公里,可能造价就上到几百万贯,甚至是上千万贯了。
也就是丁海军,改良了冶炼,让精铁的价格降低了很多,这才推动了这个铁路的建设,在整个投入会中,铁的价格本身,也是占据了大头的。
4节车厢,如果单纯100多人,车厢显得特别的空旷,好在还有逢日军,他们没有进入到车厢内部,在前面后面,甚至是上层进行设防,看起来虽然危险一些,可是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职业军人,还是没问题的。
车厢的布置上面,赵信参考了后世的火车,最终构成的,是排座的。
一节车厢,按照三二的形式,一排5个,一共35排左右,也就是说,大概是可以容纳下来175人。
现在主要进入的,是两个位于中间的车厢,一个车厢之中,是3品以上的高官,只有37人,另外个车厢70多个,无论是哪个车厢,都显得空旷。
叶清臣跟赵信一起,坐在最前排,等待着发车,在汴梁到应天府,一共设置了7个车站,等于是分成了六节以50里左右为一个节点,当然了要兼顾城市。
在这个情况下面,每到一个车站上下车的时间,也是更换马匹的时间这样有利于保持速度。
很快的,车厢里面,来了一个人,告知大家小心,开车了。
实际上,大家都已经有些等的不耐烦了,这个看起来有些像是大一点马车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跟马车一样呢
。
bq
t
gt
第六百四十章到站陈留
这个火车的车厢,跟后世的火车车厢,已经很相似了,这个相似,当然不是类似动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相似的是绿皮车的那种。
整个车厢的结构是木质的,不是赵信不弄别的,如果付出一定的代价,铝合金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后世的主流车厢的材料。
铝合金虽然说,在这个时代,丁海军已经诞生了,可是只能够实验室和小批量生产,连军队都很少用,多是一些积累和研究的。
纯粹用钢铁构成的车身,安全性能,肯定是得到了保证了,可是重量上,就受不了了,一个庞大的车身,全部都是钢铁构成的,怕不是有几十,甚至是上百吨,这样的重量,会增加马的负担。
一些质地较好的木头,他们的材质上面,或许不如钢铁这样的金属材料,可是这个时代的火车,速度也不快,最多25到30公里的速度,就算是出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反倒是减轻了很多的重量。
在历史上,汽车最初的时候,整个车身,几乎都是木质的,这也是当时的主流,赵信不过是复制了这个过程。
不过,整齐的车身,一部分使用的还是板材,只有一些关键性的结构,才是用钢铁编制而成的,又涂成了绿色,显得特别的厚重。
车身上面,不是密封的,虽然木头的密封性不是很强,却有续闷,用宽大玻璃窗,让人可以坐在那里,轻松的看到窗外的景色,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创举,车上的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面的动作。
4节车厢,一共会用到40匹马,他们被整齐的套在了前方,有专门的套具固定住它们,这些马基本上是受过训练的,基本上,是会听从马夫的指挥的,再加上特制的套具,足以保证安全。
皮鞭响起,在车头,一共是有10个马夫,控制着40匹马,他们配合起来,相对比较娴熟,很快的,马就从静止,开始移动了起来。
列车开始是静止的,马的力量,逐步的传导到了车轮之上,从静止到移动,差不多用去了一点点的时间,而一部分的官员开始怀疑,这么多人,这么沉重的车厢,这些马能够做到么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