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5(2 / 2)
北宋的神兵利器,当然性能着重,可是没有名气,他只能够有他本身的价值,而没有名气赋予的特殊价值,本身,赵信还在犹豫,到底用什么方法,提升神兵利器的名声,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一蹴而就的,就算是他方法,也必须要考虑一个度,第一次肯定不行了。
现在送上门的机会,他当然要把握,不但统一了天竺商人的要求,还广为流传。
在目前的北宋,因为定海军宣扬的关系,几乎在北宋的海商,都在定海军。
这部分海商的数量很多,就算是有一些船只被定海军雇佣,他们也都留在定海军,毕竟,定海军目前,各方面的发展都不错,比起泉州和广州,都要强一点,还比较宜居。
海商们,都是财大气粗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尽可能的会加强他们的安全的,护卫和武器就成为重点。
来自中亚的这些海商,他们基本上都配备了一些乌兹钢刀,不过数量不多,只有护卫之中,最勇猛的才会配备。
现在,定海军居然想要用他们的神兵利器,跟乌兹钢刀对比,当然是吸引了一大批人,最少有数百位海商前来。
赵信怕他们不来,只要来的人更多,就足以宣传这个神兵利器,结果肯定是这边赢。
硬度更大,超过了一些,但是不多,可是更加的锋利,这可就要了老命,赵信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会失败。
当一个精品的乌兹钢刀,跟定海军的神兵利器产生碰撞,本身,赵信是想要让孙吉出手,这样更加万无一失,孙吉对于力量的掌控,哪怕是同样材质的刀具,也可以消断对方。
可是想了之后,还是不要了,神兵利器本身的性能,已经相当出色的,还是比较公平一点,他甚至没有让定海军出手,而是让海商们公选出力量和实力差不多的两个人。
这中间,那个天竺商人,也是对乌兹钢刀信心很足,也就没有做手脚,这两个人,也算是海商护卫之中佼佼者,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实力相差无几。
一场比试,万众瞩目,可是进行的却很快,主要是集中人员,并且选择场地的问题,一旦人员确定,场地布置,比试的过程非常的快。
结果当然是定海军赢了,双方都没有做什么手脚,用最公平的方法,两道相互砍,同样是可以消断普通的兵刃的,在很多人以为,这会是一个持久战,说不定,要几十个回合,才能够最终的出来结果,谁知道,一次对砍,结果就出来了的。
一方只是一些小小的破损,另外一方,却是一个个黄豆大小的缺口,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不提有些心疼天竺商人,其他人也都瞩目了过来,纷纷询问价格,很显然,这么一次展示,已经吸引住了海商们的目光了,只要价钱合适,他们肯定会选择购买的。
第五百四十六章外销商品
展示只是一种方法,在展示之前,赵信还专门的打听了乌兹钢刀的价格,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商业也是如此,不知道价格,胡乱报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这两者都不是赵信愿意看到的。
这一把刀价格非常高昂,乌兹钢本身就是价格不菲,可是相对于刀来说,差别就更大,没有去过天竺,赵信不知道这个价格到底是多少,可是根据简单的数据比例,就胸有成竹了。
除了价格高昂之外的,稀少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高手匠人的稀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乌兹钢刀的数量每年都保证在很低的数字。
这点从海商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海商,最少要有10名以上的护卫,以海商的财大气粗,基本上稍稍大一点的,就可以调动几万贯,甚至是几十万贯,可是却不是全员装备乌兹钢刀,有3把的,已经算高了。
一把乌兹钢刀,价格在天竺当地,是可遇不可求的玩意,可是放在北宋,一把比起乌兹钢刀不知道强了多少刀具,他们为什么不买,哪怕是提升麾下护卫的实力,也必须要买。
很快的,这些人就开始垂询价格了,显然只是初步的询问,可是得到的,却是跟乌兹钢刀差不多,甚至更低的价格。
这可是的天大的好处,乌兹钢刀在阿拉伯地区非常出名的,能够战胜它的武器,肯定是在水准之上了,这样的武器,还不如乌兹钢刀的价格,为什么不买。
只要送回去,就是两倍,甚至是三倍的的收益,海商们非常清楚这一点。
听起来,神兵利器的收益不高,可是这只是倍数,一石一文的产品,哪怕运回去,翻上几百倍,对财大气粗的海商们来说,也是接受不了的,一个3万料的船,可能毛收入才几千贯,那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反倒是这样高价的产品,目前定海军给的价格是多少,2万贯一把,拿回去,最少也可以达到6万贯以上,甚至更多的,这样收益的,对于海商而言,也是非常有吸引力。
一把刀才占多少的空间,却可以拥有低价物品一船的利润,一把2万贯,翻上3倍,算下来,一把刀最少可以赚4万贯,或许,要尝试一下,甚至是浪费一把乌兹钢刀,可是对于贵族武将来说,一把这样神兵利器,才能够彰显他们的身份。
限购,当然要限购,就算不限购,一次性几十把,甚至是上百把,也不是海商们能够买的起,一次性拿出200万贯的海商,在海商之中,是凤毛麟角的,可是他们把全部的资金都换成神兵利器,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大量这样的神兵利器涌入市场,必然会引发动荡,反倒不利于销售了。
丁海军当然不会只销售神兵利器,神兵利器,不过是吸引他们敲门砖,有兴趣了多买几把,没兴趣了,也不强求,借助着神兵利器,让他们明白的,丁海军还是有好东西的。
赵信很了解销售手段,在这个档口,拿出了丁海军专门针对他们的高端产品,玻璃制品就不消说了,却不是之前在汴粱销售的,而是专门有针对性的,比较代表他们国情和艺术风格,当然了,还有瓷器。
宋朝外销的产品,考虑到当地的风格的,还是少数,类似技术掌握,要到明清时期才算比较成熟,赵信是穿越者,或许他记不清阿拉伯风格,或者是天竺风格具体图案,可是从海商们现有的装饰,还有风格上面,就可以看出来一些,在加上询问之下,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瓷器。
跟北宋传统的瓷器窑不同,丁海军的瓷器窑,可以随时调整,一些简单的图画,还有特性,比较有阿拉伯风情或者是天竺风情,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