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皇宋锦绣 > 分节阅读 395

分节阅读 39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可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就不一样了,瓷器,黑陶,各种的手工艺品,铁质的各种的工具,这些东西,本就是日常生活中间常见的,只要在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一两成价格降低,就足以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这样的成本的降低,对于现代化生产,还有采用流水线的技术的定海军来说,根本就不成问题,一些效率的提升,大规模的生产产生的成本降低,就不止一两成了。

比如说,传统的黑陶窑,一次性的出产的,也就是上万件黑陶,在控制等诸多的方面,并不的严格,有时候成品率能够保证在7成以上已经算不错了。

可是定海军从各地聘请名匠,然后通过汇总,用科学的实验的方法,一步步的减少消耗,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消耗,同样加强配方,提升成品效率。

能耗降低一两成,成品率提升到九成八以上,这样方方面面减少,就可以降低成本,这可不是一两成的降低,甚至是五六成的降低,

在大宗商品之中,一成的降低,就足以让一个家族兴旺发达,两成就足以造就一个区域的特产,三成以上,就是无以伦比了,任何关系和背景,都无法抗衡的东西。

就如同大名铁匠作坊来说,就算是赵信还是皇子身份,在同样的条件下,甚至是成本稍稍少一点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动摇铁匠的订单。

可是大名铁匠作坊直接就降低了一半,从原来80文左右,降低到了40文,后面,又降低到了0文以下,这还是成品,而不是最原始的铁料,这种情况下,哪怕贾朝昌贵为枢密使,都无法动摇这样的订单。

现在,其他的产品也是一样,哪怕都是民品,却更加合适,对于升斗小民来说,在同样的效用的前提下,能够节约成本,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是天大的惊喜,他们不可能拒绝的。

工业替代的手工业,必然会带来原始的手工业者的破产,因为北宋的富庶,暂时还没有展现出这种可怕,但是赵信未雨绸缪,对于人口的需求,是永无止境,只要造船业获得发展,基本上获得差不多的远洋船只,就会向外扩张。

一个定海军,就能够容纳下100多万人,那么边境的众多岛屿,台湾海南岛呢,甚至是东南亚的,辽阔的海洋会给他足够的养料,并且借助这些养料逐步的发展,最终变成一个庞然大物。

保守估计,台湾抛开中央的那些山脉,仅仅是海边的这薪原,就足以的容纳超过5000万的人口,这还是在相对比较稀疏的前提下,后世的台湾,甚至都拥有了2000万以上的人口,。这是在跟大陆相互不流通的前提下,不然在大城市和集中的前提下,最少能够容纳5000万以上。

一个小小的上海,就有000多万的常驻人口,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超级大城市的容纳程度,是远超过的其他城市的。

一个定海军,这么小小的地盘,就容纳了这个时代不可想象的100多万人口,一个更加庞大台湾,能够容纳的更多。

更别说台湾之后,还有小一点的海南岛,更加庞大,甚至是富庶的东南亚诸岛,这些本身就是自然分布在中国旁边的岛屿,却在中国放弃了海洋之后,成为别人的肥肉,现在,在赵信穿越了之后,又深刻认识到未来属于海洋时代的前提下,更加不可能放过,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的。

赵信从造船厂出来,今天的进度比较满意,却跟他预想的有些差距,不过这些事情也急不得,只能够慢慢来,他缓步走在港口上面,港口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正在紧张进行,这是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港口。

看着远方的落日,赵信是浮想连天,达北宋已经快要两年的时间了,除了最初的半年多时间,一直挣扎在生存的前提下,是被动的,强化战斗力的发展,之后的一年半,从大名府开启,然后到定海军,全部都是在商业和工业上的发展。

这个发展势头非常的凶猛,也就是到了炼铁厂出现了巨大的事故之后,这才稍稍的放缓,却还是快速发展。

半年的时间之中,赵信除了强调安全生产之外,也对生产进行了一些调整,从原来的四面开花,逐步放在了有目的发展,现在的定海军,已经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了。

定海军已经拥有了一个城市的样子,并且去掉了所有的隐患之后,稳步的向前发展,可是在赵信眼里,这还是有些太慢,需要决定方向,那就需要赵信来抉择。

第四百五十六章轻工业

站在港口,看着波澜壮阔的海面,虽然港口上面修建了防波提,可是完全没有遮挡,一览无遗的海浪,还是显得有些高了,浪花一点点的打在岩石上面,然后化为一片的泡沫,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换个角度看去,没有大海的壮阔,却有人力的伟大,在赵信的眼里,接近一年的时间,他几乎是一手操控着这个荒岛,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城市的中心,一大群功能楼宇,甚至有一种回归了现代都市的感觉,如果不是来往众人的服饰,浓郁的宋朝风情,总是的感觉到置身八十年代的工业城市。

这就是一年的成果,这就是劳动人民,辛勤工作的结果,没有先进的科技,比起现代化的工具来说,只是一些简单的葫芦吊和塔吊,可是100多万的辛勤工人,他们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丁海军,不会比任何的城市差。

这旭,甚至有一些,到现在,连字都不认识,对于任何朝代来说,北宋的文盲率已经低到相当的程度了,三四成的人能够写简单日常用语,认识自己的名字,甚至可以简单的读书看报,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难以想象的,北宋的文名,也就是在这些读书人传送出来的。

可是,那是指整个北宋,甚至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三等户以上家庭,只有衣食无忧的,才会考虑到精神生活,才会选择读书识字。

能够来到丁海军的,有什么人,一部分是厢军的家属,绝大部分,都是逃难的灾民,这些人之中,三等户有多少,就算是有,识字的又有多少。

为了普及识字,赵信已经尽了所有的努力了,他首先在工匠,一些研究者哪里,必须要强制的识字,字典,拼音,所有能够加入到东西,都已经加入到其中了,也在不懈的努力和奖励之下,让整个定海军的识字率不断提升。

可是这还不够的,赵信很清楚,知识带来的力量,有知识才更加有底蕴,发展更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是现在,定海军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可是整个定海军的一切,都需要赵信来主导,这就是文盲多的关系,在手下没有多少人才。

不过,能够让11世纪的宋朝,一下子发展到现在,定海军所取得的成绩,已经是让人惊叹的了,没有必要再加快速度了,现在又不是兵临城下,朝不保夕的时代,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

站在海港之中,听着海风,在没有人打扰的前提下,默默的思考整个定海军的发展,赵信目前,已经不是一个人,定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