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3(1 / 2)
d让他逐步的适合船只的兴建。
相对于应力,水分是关键,船只是要下水的,水对于大部分的材料,都是有氧化的作用,更别说是海水,盐带来的腐蚀性,各种的水草和海洋生物,这对于船只影响巨大的。
潮湿的木头,在海水的浸泡之下,会迅速的反应,很快就会分解垮台,只有干的木料,再加上桐油这样防水材料,这才能够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新的造船厂,进入到市场,一个关键性的所在,就是船材,没有个10年以上的积累,它根本无法在成本上面,跟传统的造船厂相比。
应力这玩意,放置个半年,就差不多了,至于水分,那就更快了,烘干坊的出现,也让木头的处理变得容易许多,想要什么湿度,什么样层次的船材,除了应力消减需要时间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在短时间集中起来。
这就极大加快了造船的发展,而一些小方面的应用,更是让船只的加工方便了不少,铆钉和螺丝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船板组合,至于热处理,把船板加工成足够的弯度,这些对于普通的帮工来说,更加不是问题。
如此的优势,看起来,就要做出一个超越这个时代的大船了,可是实际上,距离建造一个造船基地,还有一个遥远的路要走,现在,在定海军的造船厂,目前开工兴建的,不过是一个800料海船,原因很简单,技术上面的差距。
第四百五十三章炮和船
如果可以,赵信当然愿意建设一个北宋最大,最强的战舰,可惜空有无数的图纸,无数的设想,没有一个根基,就没办法实现。
就比如说,赵信如果不是拥有卡牌系统的具现,就无法轻而易举的制造出棱堡,就算是炼铁,也是从改变这个时代的铁匠开始的。
造船也是这样,这些在整个北宋造船上面,几乎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工匠,能够开启800料,已经是赵信不断的拔高的结果了。
造船业,发展到了北宋时代,已经从整体变得专一,河船和海船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方向。
800料,在河船上面,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是在海船上面,却真的不是一个很大的,别说是跟西班牙战舰相比,就算是北宋的最巅峰海船,都有一个不小的差别,4000料是北宋能够建造最大规模的海船,换算成吨位,也不过是1400吨。
800料的海船,不过是240吨左右,跟最小的西班牙帆船相比,还有一两倍的差别。
现在,定海军的造船厂,一切还方兴未艾,能够跌跌撞撞造一个800料的海船,已经够不错了,还是使用的铁龙骨,距离摸索出西班牙帆船的所有子系统,需要的时间更长。
西班牙帆船,是风帆战舰最大成的结果,巨大的桅杆,多层甲板,最多可以容纳80个以上炮门,拥有接近100门的大炮的。
在火炮已经成为海战的主体,更多的火炮代表着更大的攻击力,当100门巨大的火炮,口径大部分都是在10寸左右的时候,百炮齐发,单纯每一个炮弹的重量高达64磅,一次性投射弹药高达6400磅,这几乎是数吨的炮火。
这样的战舰,出现在这个时代,对于海战来说,将会是决定性的,海边没有任何的建筑物能够抵挡住这样的攻击,这将会是划时代。
可惜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百米的,甚至是数百米的建筑物,也要从根基,一点点的建设起来。
800料的船只,就是一个起点,赵信心中有众多的想法,可是在这个实验性质的船上面,应用的新技术并不算多。
最先建造的这艘船,整体的形状,是以中国帆船的底子,整个船体没有使用代表着远洋的尖型船底,而是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方形船底。
方形船底,在这个时代来说,具有着一定的先进性,首先同样的体积和材料的前提下,方形船底的载货量更高,在平静湖面或者海面上面,他们相当的平稳。
这个平稳在平静的海面之上,是比较适合的,可是一旦出现风浪的,平行船底因为持水量不深,容易受到风浪的影响,在远洋或者是高海情的区域,适合性不好。
历史的发展,总是受到了周围的环境的影响,欧洲的最重要的海洋是的大西洋的,跟绝大部分都是风平浪静的太平洋不同,大西洋常年都有巨大的风浪,要进入到海上航行,必须要足够的适应能力。
尖型和方形,就是两个世界船舶的发展方向,一方更加的适合于载货,而另外一方,则更加适应于海上航行和战舰。
赵信也坚持过,让工匠使用尖型船底,可是工匠连一点头绪都没有,他甚至不知道尖型船底要怎么做,有什么的效果,如果改用这个,他甚至都无法让的船只成型的。
经过了比较激烈的交锋,最终,赵信妥协了,发展远洋船舶,尖型船底是必须的,欧洲的舰船,已经用世纪历史,证明了他的优越性,后世的无数轮船,同样没有使用方形船底,方形船底只是在湖面和水上公园的普通游览船上使用。
尖型船底,这种改变整个船体形态的做法,没有得到实现,可不代表赵信对于这个实验船没有改变,实际上,在上面,集中的改变非常的多。
比如说,铁制作的龙骨,用于替代木质龙骨,这样可以增加整体的强度,这个工匠没有拒绝的,他本身对于组合龙骨知道的就不多,只能够按照传统的方法。
传统的方法,使用的是一个完整木材,然后粘合其他的部分,这种情况下,木质和铁质,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水密舱这种东西,这个工匠也是一知半解,建设起来,只不过是增加工时,定海军对于造船相当的看重,除了他们这些工匠还有帮工之外,还有大量的劳力,增加一些水密舱这不成问题。
实际上,最大的,也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却是帆。
中式硬帆,受风效率高;可以绕桅杆转动,能迎风。硬帆更轻,因为有支持骨,所以帆质量要求很低,就算破了很多洞也没有关系。
软帆主要是横帆和纵帆,横帆虽然受风效率低于中式的硬帆,但是优势是面积能够做得比硬帆大得多,桅杆可以更高。横帆不能逆风行走,要用纵帆。
从同样重同样面积的帆来说硬帆优势大,成本还低很多。不过软帆的船一般帆面积做得非常大,桅杆又高,抵消了这个优势。
使用了几千年的硬帆,突然被改成软帆了,这种冲击不是一般的大,在经过了激烈的争吵,特别是帆的选择上面,简直是争吵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