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1(1 / 2)
d至县城之中,只有不到1000人,正因为如此,西北的人口非常之少。
目前整个西北四路,加上新依附的灵州,庞大无比土地上面,也才100万出头的人口,也就是说,就算考虑到未来西北大量吸引人员过来,达到500万人,还有最少1亿石,可以向外供应,这是可以敞开了供应的粮食。
边关的道路难走,如果灵州这边,真的有这么一个粮食的供给能力的话,最少说,在京兆府,西北,粮食是可以解决的,比从江南调动,然后再不远万里的,从汴梁输送到西北,不知道要节约多少。
更别说靠近西北的地区,比如说,陕西,再比如说关中南部一点,靠近的四川那边的山地。
从西北这边,还是稍稍的近了一点,甚至因为有大量的牛马的存在,大规模的运输量粮食,成为了可能。
稍稍有过一些地方执政经验的人,就会知道的,一个开发起来,可以生产出亿万粮食地方,会带来多么大的利益。
特别是来自枢密院的官员,他更加清楚,粮食对于边关的重要。
在枢密院之中,有专门筹备边关各种物资司局,这个司局是整个枢密院最大的,也是过的最辛苦的。
整个边关,上百万军队,涉及到十几个路和边境军州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他们来解决,他们需要从各地调动物资,然后通过各种的方法,运到边关去,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粮食。
西北之所以不稳定,之所以被小小的一个西夏欺负,就是因为本身基础的薄弱,本地的粮食,甚至连十分之一都无法攻击,全部需要外运。
从汴梁到西北的这一条路,算是比较难走的,各种山脉关口,最关键的是,没有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补充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需要带上,一趟下来,单纯运送,就要耗费两三倍的消耗,这也是粮食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所在。
往往送3石粮食到边关,最终,真正落到边关手上的,1石就算是不错了。
西夏算什么,哪怕是在最严重的时候,北宋也没有把他当成心腹大患,最多也就是影响一下西北而已,如果把西夏的位置,换在河北的话,以西夏那么薄弱的力量,河北可以轻而易举的调动数十万精锐禁军,在足够粮草和车辆的支持下的,强行的攻击西夏。
历史上,西夏差点被北宋灭亡,就是这样,在集中了足够资金,可以跟西夏一战的时候,通过吐蕃为跳板,在一个出色的将领的指挥之下,然后通过战争的方法,获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西夏没有在之前,被韩琦出其不意的炸掉兴庆府的城墙,最终,全部的军民,在绝对力量军队面前,玉石俱焚,单纯依靠现在灵州发展的基础,最多3年的时间,灵州就能够积累出足够的力量,攻击到西夏腹地。
现在,这些已经成为过去,和平成为了灵州发展的关键,而这个庞大的水利工程,成为了目前最重要的工程。
10天的时间,已经足以让这些官员们,了解到灵州这么一个庞大工程,还有广阔的前景,在借助着这个方法,震惊了这些官员之后,,韩琦也真正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要求,中枢解决移民的问题,而且一下子,就是狮子大开口,一年之内,保证200万,以后的5年,陆续达到500万。
韩琦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所有的官员,都有些眩晕,200万,500万,整个北宋才多少人,几乎是十几分之一,亏韩琦说的这么的理直气壮的。
不过,韩琦在这一点上面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整个西北的开发,就会处于停滞的状态,甚至会浪费掉。
5000万亩的土地,未来可以开发的土地可能达到7000万,再加上大量的牲口,城市,商业,这些加在一起,确实需要这么多人,这一点上面,韩琦说的没错,可是有时候,不是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就能够弄来这么多人。
对于这些最高不过5品的官来说,别说是几百万的移民,就算是几十上百移民,也不是他们能够决定。
大规模移民,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事情,对于后勤保障不完善,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代,一个不好,那就不是送几万人去移民,那是直接把这么几万人送到鬼门关里了。
韩琦当然知道这一点,他也没指望,这些人能够帮他决定,他只是让这些人,把看到的,听到,如实的写出来,通过八百里加急之类的送到汴梁就可以了,他相信朝中的衮衮诸公,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百一十七章变法隐情
韩琦身为枢密副使,西北四路大总管,直接掌握了数万禁军,还有两三倍的番军,可是年纪不大,才三十多岁。
虽然年轻,他已经位列中枢了,甚至在范仲淹主持朝政的时候,一直都是范仲淹的副手的存在,这样的地位,已经算是北宋绝对的领导层,他有资格知道很多隐藏在朝政背后的东西。
很多东西,只有级别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了解,有些事情,如果面向整个国民,或者整个官员层次,那最终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西夏算是一个跳梁小丑,可是,因为西夏的骚扰,让边疆的局势越来越恶化。
土地荒废,降雨减少,人员匮乏,这就是边疆最大的危机,边境四路,在韩琦到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专职的军州,几乎完全务农或者是牧业的,完全没有,所有的一切,从上到下,都是跟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到一起,让边疆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却也给中枢巨大的压力。
从好水川时候,每年两三百万贯,到庆历四年的六七百万贯,这个增长幅度,沉重的压在了中枢身上。
叶清臣有时候根本不敢开启大型的工程,甚至小型的投入也缝缝补补,在韩琦到西北四路的时候,整个枢密院和中枢,都已经确定,要插手到辽夏之战,这中间可能会有一场大战,可是最终,韩琦带走的,只有30万贯。
西北已经成为一个顽疾,一个沉重的压在中枢吸血的顽疾。
北宋朝中,不缺能人,甚至为了解决西北的问题,不少人都在做这个方面的工作,解决西北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填充实边,这本就是封建王朝,解决边患的一个既定战略,而且在历史上,很多次,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是这个不是什么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边境之所以多有问题,原因就是在于边境的基础不够,填充实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个方案最大掣肘就在于,环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