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1(2 / 2)
赵信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管理,还带来了大量的工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之中,定海军累积完成了接近350万平方米的房屋建设,最少300多公里的道路,还有37公里的铁路环线,这中间人的作用是有,可是更多的是工具。
在大规模的重复劳动,大型水利建设之中,后世的三大工程理论非常重要,只要简单的使用,就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而效率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更快,更加节约的建设这些大型的工程。
效率是这个时代还没有开始研究,甚至连涉足都没有涉足的理论,可是对于大型工程的效率,可是实打实的增加。
完全按照传统的经验,不考虑整体的效率,提升的非常的有限,到达某一个极限之后,只能够也点点,一点点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幅度很小。
可是效率,等于从另外一个层面上面进行的,用统筹的方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减少一些复杂的,重复的劳动,最终在有限的时间之中,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在定海军,通过流水线,甚至可以提升一千倍生产效率,现在小组平均生产能力,可以相当于几千个铁匠的效率,这才是定海军质优价廉的根本原因。
大型工程建设上面,不一定能够达到那种效率,提升个三四成,还是相当有把握的。
定海军的这些技术人员,远比整个时代更加超越,在定海军庞大的建设之中,逐步的完成,虽然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是简单的,还是会的。
别小看这些简单的,这是无数专家,用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在诸多的细节,在众多的调查之中,最终总结出来的,这都是人类智慧的闪光点,经过无数年,甚至是一点点的机缘巧合,最终在出色的科学家的总结下,最终汇聚成的理论,却被赵信直接拿出来用。
有些东西,比如说,机关枪,坦克,战列舰,战斗机,这些,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除非是可以用卡牌系统具现出来,否则根本没办法在这个时代实现,基础科技,那不是简单一点点的突破,或者是意外,就能够早就的。
可是有些东西,却不受这个时代的限制,比如说这个三大体系工程,这个虽然是体系工程之中,处于最高端的,也是后世研究的最为深入的科技,可实际上,就没有那么困难。
统筹学的基础,实际上非常简单,烧一壶谁需要10分钟,买菜需要5分钟,叠衣服三分钟。如果按照顺序来做的话,最少需要18分钟,可是如果把后两者镶嵌到烧水的时间之中,就最多只用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三种工作。
真正工业化的统筹,甚至是并行工程,这需要体系研究,甚至是众多的实验和调整,可是只要有这个理论,然后按照这个理论去尝试,真的,不需要太多,在北宋就能够达到。
在大名府,在定海军,并行工程和统筹,已经开始显现作用,赵信更多的就是在捋顺这些东西,而现在,这些有一定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方法的工程人员,带着定海军特有的工具,离开定海军前往灵州的时候,这个体系就会在灵州扎根下来,并且在接下来的工程之中,迸发出了光彩。
原来,灵州开发,就比北方的开发更加的顺畅,北方有这样那样的掣肘,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白白浪费很长的一段沟渠,用于完全没有意义的地方。
可是灵州不一样,全部都是无主之地,韩琦可以在上面尽情的书画,一些低洼地,合理的地理位置的选择,最少能够节约4成以上的土方,同时密集的水和各种湖泊滩涂,会让整体的效果会更好。
实际上,最出色的,还是庞大的人力,北方的人口更多,可是叶清臣能够调动的,只是这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只能够通过劳役的方法。
北宋的赋税并不沉重,可是之所以底层的压力巨大,实际上,还是要看各种的劳役身上,一些可怕的劳役,甚至可以让一二等户都倾家荡产。
叶清臣是清官,当然不可能毫无顾忌的征发,这样的话,最多同时施工人员也就是在20万左右,也没有足够的畜力作为补充,甚至有时候,耽误了农时或者是其他一方面原因,还需要停工。
这一切,在灵州,都不存在,完全无主的土地,可以自由自在的书画,不错的环境,本就让这个农田水利事半功倍,现在,又加上了来自定海军的支持,还有什么能够制约这个的。
这一个工地工程进度,韩琦非常的满意,实际上在资金足够的前提下,他得全面铺开已经展现效果了,按照这个速度,最多60天的时间,能够完成主体工程,开始注水,到时候,剩余工程,就是一些边边角角,影响不大了。
第四百零三章技术活和商队
随着韩琦的脚步,在短短的10天时间之中,走过了众多的工地,整个灵州的工程,彻底的进入到了快车道。
一条条的沟壑,一个个的池塘,伴随着这些攻城的逐步完工,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就将要在灵州出现。
原来,可能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未必能够让灵州变成塞上的江南,可是现在在无数劳动者的努力之下,他们开始变化了。
在把握了速度,可能在60天之内,就可以完工的前提下,另外一个计划也在开启。
水利是水利,水利只是给了农田,从旱地变成水浇地,可是具体的耕种,还需要把土地开垦出来。
草地上面,不同于山林,需要伐木和烧荒,此时此刻,又处于冬季,大部分的草都干枯了,收集和翻开之后,保证大部分草籽被杀死,都未必能够保证,未来一年,甚至几年时间之中,维持住这些土地,需要工作不少。
这个工作,是相对于比较有技术,那些西夏的俘虏,简单的工作可以做,放牧更是行家里手,可是到种田上面,就不行了。
种田是一个技术活,就算是北宋的篷,也是一步步的通过锻炼,逐步的掌握这些技能,这些技能,对于西夏的牧民来说,太过高深了。
好在,在这里,因为地多人少的关系,暂时不准备如同中原地带那样,分开授地,会选择类似农场的方法,以200户左右,为一个大队这样,进行集中耕种,满意5000亩左右,为一个大队的全部土地,然后布置下来一个个的居住点。
这个效率应该是比一家一户要高,同时也能够比较好的使用各种的牲畜,现在西北,拥有足够多的牛羊,可是真的要给一家一户都配上马或者耕牛的话,有些太浪费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效率的发展。
定居点的分配工作已经开始,一共1000个定居点,足以容纳20万人,分配问题不大,西北比较的零散,把200户集中到一起,也容易管理,可是要找到足够数量的篷,这就有些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