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9(2 / 2)
人力上面,也是远少于铁匠台,一个15立方的铁匠高炉,会用到400人左右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力,负责装料,负责沙模,还有最终清理成品的,真正控制冶铁的火候的,只是三四个大匠而已,这就极大的降低了扩张的难度。
就算如此,20座高炉,也不过是8000人,人数上,少了四分之三,可是产量却攀升一倍,代表着人均的钢产量提升了8倍。
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产量,这很自然的,就会降低成本,不过,就连牛大力,都没有想到,成本会降低这么多。
在这个成本核算,被送到了牛大力这里的时候,早就预料掉,可是最终的数字,还是让牛大力吓了一大跳,4每斤。
本身,大名铁匠作坊的钢的成本,已经很低了,差不多15左右,可是通过高炉,集约化的使用能源,再加上合理的添加剂和配合,钢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可是一下子降低到四分之一的程度,这也太可怕了。
仅仅是依靠这些,以目前拿到的订单,最少是10亿斤的铁,一斤减少11,就又是千万贯的盈利。
盈利方面,赵信并不关心,他更加关心的是产量,什么棱堡,什么冷兵器,这些在民用的庞大需求之下,根本不算什么。
一条京杭大运河,就彻底的改变了北宋的格局,让北宋的商业发展非常的繁盛的,赵信未来,是准备在定海军开启工业生产的,大量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要以便利的环境,销售到北宋的各地,运河不可能遍布到每一个地方。
同时,赵信也想增加北宋的军事底蕴,一个京杭大运河,直接让北方可以获得整个北宋的强力支持,这也是辽国没办法对北宋下手的根本原因,可是西北薄弱的环境,让北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交通,方便的交通,不但可以旺盛商业往来,同时也可以加强北宋的战争潜力,跟游牧民族的个体强大不同的是,北宋依靠的应该是制造,当后勤水平更强的前提下,才能够把强大的国力,应用到战争之上。
那么修路就是必须的,赵信当然不可能在北宋建造起高速公路,水泥标号不可能达到,钢铁也差点,可是二级,甚至是三级公路,甚至是最普通的那种水泥路,都可以让北宋交通脱胎换骨,更别说是铁路,当蒸汽机完成的前提下,那是最佳的选择。
这中间,对于钢铁的消耗,是一个天数字,最差的铁路,每米重量,最少也在15公斤以上,一公里铁路的消耗,超过30吨,普通等级的水泥路,每公里的钢铁消耗也差不多是六七十吨,这个需宽度和厚度。
听起来虽然不多,可是北宋如果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的话,最少也是10万公里的规模的,这可能需求就是几百万吨。
这个15立方的炼钢炉,在牛大力的眼里,可能有很多的差别,良品率也没有达到极致,可是从工业生产和成本上,已经差不多了,未来可能的提升是微小,投入却会大幅度的上升,不值得继续下去了。
不过现在,还没有给牛大力找寻新的研究方向,继续研究是没问题,说不定,牛大力可以给予一些惊喜。
第三百零一章钢铁和底蕴
在炼钢高炉的帮助下,一下子把钢铁的成本压缩到了极致,这让赵信非常满意,本以为,极限大概是七八左右,这基本上就是价格相比的后世钢铁的价格,可谁知道,居然会这么低。
赵信绝的,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人工成本,相对而言不高,另外一方面,恐怕就是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了。
这个看起来简单,却在历史之中失传的催化剂,居然有这么大的功效,在简陋的,只是最初钢铁高炉的前提下,就能够达到4的水准,未来,伴随着技术的提升,比如说,一次性1000吨,甚至2000吨的大型平炉,再比如说,使用氧气吹顶,甚至是转炉的工艺,那不是意味着的价格会更低。
赵信对于钢铁了解不多,可是牛大力却非常了解,在他简单的介绍之下,赵信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高炉对比铁匠台,有巨大的提升,成本也可以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可是铁匠台,还是必不可少。
原因很简单,高炉产出大,一次性100吨左右,很自然,不能精细到某一个环节,最多,是做出,各种类型的钢板,钢锭,还要赵信所说的螺纹钢和管材。
除此之外,再如同铁匠台那样,一下子加工那些精细的东西,或者是半成品,有些困难了。
可是最大的问题已经解决的,未来,就是以简单的钢筋,钢锭,螺纹钢,管材一样的存在,这些都是大宗的用途,至于小型日用品的加工,可以选择合适的钢锭,然后进行加工,铁匠台可以省去很多工序,比如说,原料铁和钢的来源。
这样一来,可能在工序上面要繁琐一点,可是相对于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成本下将了四分之三,代表着利润增加的。
在牛大力看来,赵信应该稳定价格,甚至因为钢材质量的提升,稍稍的提升一点价格,却没想到,赵信已经准备降价了。
今年的价格,伴随着合同已经签订,准备保持原样,一旦进入到明年,续签合同的时候,各种钢铁的价格,还会下降一半,也就是说,从现在的均值35左右,降低到17,这已经逼近之前的成本价格。
并不是说,赵信非常大方,看着钱不去赚,实际上,以目前北宋的情况,这挟随便可以赚到。
可是,他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富豪,实际上,凭借着铁匠作坊,肥皂,还有碱面,他已经可以成为首富了,每年3000万贯的净收入,这真的是富可敌国,还是北宋这样经济繁盛,收入巨大的国家。
换成明朝那样的小家子气,财政收入最景气的时候,也不过是几百万两而已,跟北宋差别巨大。
他更希望就是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而铁和钢,就是基础之一。
气候和地域上面,加上生活习惯上面,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来说,在身体素质上面,有巨大的差别。
北宋想要培养一个骑兵,无论是马,还是花费,还是长期的训练,耗费的成本巨大,要保证马力,必须要给马上好的饲料,有时候,一匹马的伙食,比起人要贵,而且贵的多。
就这样,训练出来的骑兵,也只是合格而已,除了少数的天赋异禀,剩下,跟游牧民族的普通骑兵相比,就有巨大的差别。
原因很简单,游牧民族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广阔的草原,丰美的草场,让他们从出生开始,几乎就是在马背上度过,就如同吃饭走路一样,这是习惯。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