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8(1 / 2)
d七八张叠加在一起。
真正的白铁皮,是不用在想了,那个要求很高,甚至镀锌的工艺,都不是北宋短时间能够摸索出来的,可是按照这个挑选延展性比较好的铁,最终铸造出类似于白铁皮的铁皮,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集中了40多个大匠,最终研究出来的结果,薄铁皮。
研究这个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制造日常的铁器,现在已经基本上研究完成了。
当铁皮制作完成,就会被送入到了另外一个房间,这里就不是铁匠了,他们更像是裁缝,他们会如同裁衣服一样,在铁皮上,按照规定的图案,切割下不同的部分,用柳接和扣接等方法,把这些结合成型。
很快的,在王松的眼皮底下,一个跟北宋日常用的水壶,就完成了。
亲眼看着这个东西制作完成,王松愣了一下,他看到铁皮的时候,没想到这个是做水壶,对比一下以前北宋的水壶,他的脸上露出了愕然的表情,怪异的道:“这不是偷工减料么”
在北宋水壶也算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多是锻造产生的,因为铁板的厚度不均,水壶往往是非常沉重,一把水壶,可能有三四斤,舍得一些材料的,有的大水壶甚至有十来斤,那可是真正的经久难用。
这样下来,按照北宋经常的铁的价格,一般的水壶大概是500以上,哪怕是现在铁匠作坊的价格,一斤平均40的样子,水壶的成本也超过了160,加上一些必要利润,在商店之中的价格,很有可能接近180到200。
可是如果按照现在的这个实验,使用更加轻薄的铁皮,他的重量就非常轻了,眼前王松手中拿着,这个日常烧水的水壶,他的重量连一斤都很难到,这等于说节约了四分之三。
偷工减料,往往是使用较少的材料,做成更多的事情,可是那种偷工减料,多是一点点,比如说5斤之中,扣掉一成,半斤已经很可怕了,减少七八成,代表着什么,这玩意能用么
“试试不就知道了”赵信看着王松的样子,满不在乎的说道。
很快的,一个炉子拿过来的,在北宋,也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大型的地锅,只要封闭了一部分,就可以做成简单的便携式,单纯用来烧水的炉子。
看起来很轻水壶,也很不靠谱的水壶,被放在火上,在王松看来,这么薄的铁皮,肯定会被火焰给烧穿。
可是让他意外的是,这个水壶并没有事,当火焰灼烧到底部的时候,并没有烧穿水壶,而是开始加热开水。
实际上,再怎么薄的铁,只要温度不上升到一定程度,比如说,七八百度的样子,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后世甚至还有薄铝的水壶,那才是真正不能高温,如果不加水,干烧的话,很容易就烧穿了。
烧水壶并不用做的那么坚固,后世的那种铝壶和薄铁壶,只是很薄薄的一层,单纯烧,很容易烧穿,可是放入水的话,就没有问题了。
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温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0度就会冻结成冰,100度就会蒸发。
也就是说,只要水壶之中有水,这个温度都不可能上升到100度以上,就算是一续域,没有及时的散热,温度极具上升,也不会很高。
100度,别说是铁的,就算是一般的纸张,都不太可能被烧着。在这个区间,就算是熔点更低的其他东西,也不容易被烧穿,甚至还有纸上烧烤的出现。
这一点,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的,在后世那是常识,在北宋,正是人们没有注意,才会出现,尽可能的做的坚固耐用,可是东西用多了,成本也就上去了。
借助着新式的锻压技术,说白了,就是在高温下,让铁片进入到两层滚子之中,借助着机械的力量,把薄铁皮加工完成,不但性能出众,而且非常的轻薄。
这样下来,一个小巧轻便铁壶,他的重量会大幅度的降低的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有一斤多一点,只有之前四分之一左右。
同样能够烧水的水壶,不说原材料的成本,原材料一样的前提下,一个重一个轻,成本也就下来了。
烧一壶水,需要多长时间,在燃料足够的前提下,大概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
看这疯狂冒起的气泡,很明显,这个水烧开了的,可是壶却没事。
王松有些失态,他拿起这个水壶,把水装入其他的容器之中,顾不得热,翻来覆去的看,虽然烧水的时候,水壶的底部,有一些黑色的痕迹,可是整体,相当的完整,没有任何的损伤
“这个,为什么会这样”
赵信并不解释,如果解释的话,是不是还要把物体三态给他解释一边,固态液态和气态,这是整个物理学的东西,要解释,真的是不容易。
索性就神秘的不解释,王松果然明白,这应该是仙家手段,这倒是省去了的很多的解释。
不过,王松不再询问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想要说出来,却欲言又止。
“没事,王松,有什么想说的,就说说吧”
“这个东西耐用么”
在朴素的思想之中,分量要够,才会耐用,这个水壶已经不是重量轻的问题了,而是轻便的有些要命的问题了。
直接减少了七八成的重量,薄如蝉翼表皮,就算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似乎都能够破坏掉它。
没错,这就是铁皮,就算后世的白铁皮,一个成年人,稍稍用力,就能够破坏掉,虽然不至于捏断,却可以变形。
可是这又不是打击用农具,这只是一个水壶,水壶的作用,就是用来烧水的,又不是用来干活用的,只要不会烧坏,一个水壶可以用上很久。
这一点,是经过后世验证,不过看王松还不相信,想起来另外一个东西,他对牛大力说道:“我记得研究院这里,有专门的烧水壶,是第一次制作,现在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