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0(2 / 2)
不等御史台查,就主动的上缴了差不多300万贯的资金,以换取自身的安全,算是逃过一劫,仁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恢复了他礼部尚书衔,并且以礼部尚书的名义,知楚州。
300万贯,很是肉疼,可是张艺还留下了少许,不能说跟之前那么的豪富,总算是可以差强人意,他算是逃出了这一劫,可是他主动的拿出了300万贯,让叶清臣和仁宗开始看到了这个灰色地带的可怕。
一个参知政事有这么多,底下的或许没有那么多,可是人多啊。
叶清臣这里,实际上是有一些人的名单的,只不过没有这个机会,当三司,御史台和仁宗三重的力量透视过来的时候,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命了的。
以这个为纽带,在一些灰色地带,一共抓了差不多800多位,这些最高只是3品的官员,最终揪出了差不多800万,不是抄家胜似抄家,连仁宗也大大的动心,抄家这真的是最快的方法。
由此可见北宋的富裕,朝堂上,一年收入的两千多万贯,可是只是一小部分的官员,就积累除了800万贯,财政问题,在这里,一下子就解决了。
当然了,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真的查清楚了么,没有,可是继续查下去,整个朝堂都要出问题,他们的位置,更加的简单了,北宋多少官员,多少没有实职的,让他们先过来替代,只要有几个月到一两年的时间,就熟悉了,到时候,看情况再来一次。
北宋的官员们,没想到仁宗居然有瘾了,不过能够在朝堂上面贪污,还不被发现,他们都是有能力的,错开了更换铁料这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要想揭开盖子,非常困难的,而且有这个震慑,他们也会小心一点,不会那么容易的被发现。
一下子获得了这么多的收获,仁宗当然要饮水思源,这一切都是赵信带来的,多了800万贯,对于北宋的财政状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处,更别说因为换装铁料而减少的钱,两者叠加,几乎超过了1500万贯。
可是要怎么给呢就算是仁宗,也不可能无所顾忌,铁料的事情,是有正当的理由,海量的节约的前提下,要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给定海军钱的话,那可就要影响到朝政的平衡了。
最终,跟叶清臣商议,之前答应给定海军钱,一步到位,另外,关于工匠和其他的要求,也加大码的满足,一套组合拳下来,赵信获得的好处大了。
这一场以铁匠作坊为主体风暴,在短时间,就席卷了整个朝野,从中枢,到地方,在三司的监管之下,有三司使和内部的一些官员监控,在深挖之下,居然得到了更多的订单,总数高达4亿斤以上。
听起来是很多,可是这也就是20万吨左右,比起北宋一年的产出,也就是多了一点,其中最少有一半以上,是本来不是使用铁的,在铁料降价了之后,转而使用铁的。
首批的订单,只有8000万斤,也是高达250万贯的一个可怕生意,不过最初,只有前期属于枢密院的,送往了大名府,还只有1500万斤左右,主要是枢密院的1000万斤和韩琦等几个高层的,剩下的,还在完善,特别是跟叶清臣的事情之后,需要整合起来,再过去。
在数百里之外的大名府的,接到了第一批订单赵信,还是有些不敢置信,曹刿亲自送来的,三司起草,最终东西府和仁宗共同背书的订单,就这么的送来了。
1500万斤不多,也是一星期满负荷生产的产量,这或许不会让赵信吃惊,可是后续,可能有23亿斤,这就让他足够吃惊了,保守估计,如果这是一年的量的话,只是从铁匠作坊购买的铁料就高达1000万贯。
赵信生产铁料的成本,目前已经降低到了17左右,未来加大产量,增加规模的话,还会有少量减少的,在3亿这个数字之下,每减少一,就是30万贯,如果降低到8的时候的,可能几百万的利润。
一场让赵信始料不及的工业革命,就这么的产生了,有了铁匠作坊,北宋会装备更多,更好的铁,这就是变化,虽然无法立竿见影的解决北宋的全部问题,却可以从根子上,增加北宋的实力,这一点,是赵信最为看重的。
第二百五十八章曹刿亲临
曹刿身为河北安抚使,主领大名府的一切事物,当然不会这么闲的,只为签订一个合同来到铁匠作坊,作为枢密副使,算是远离朝堂。
大名府跟东京汴梁,只有400多里,可是身为值守一方安抚使,他不可能随便的就离开大名府前往京城,往来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八百里加急,或者是秘密渠道。
朝堂之上的一切,他都清楚,因为铁料掀起的巨浪,连他也没有想到,他在看到铁匠作坊的铁料之后,第一个选择就是军方的运作,300万斤,已经是极限了,在他的款项之中支出来的。
可是朝堂上,甚至把除了铁匠的领域,都给纳入其中,虽然这股风潮还没有影响到大名府,可是只要大名府稍稍的挤一挤,一年达到3000万斤,也是不成问题。
到这里,他忍不住感慨与赵信的眼光独到,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行业之中,撬动整个政坛的风暴,甚至连一个参知政事和数百各个品级的官员,都因此吃了大亏,让仁宗和三司使一下子吃饱了。
工部局和铸造司的事情,他也略知一二,看来,大名府也应该裁撤,至于裁撤之后,当然是并入到铁匠作坊之中。
实际上,在铁匠作坊大规模的招募的时候,一谢有编制,没有记录,原来为工部局和铸造司工作的铁匠么,绝大多数都并入了铁匠作坊,现在剩下的只有一半左右,包括了800多个大匠,3000多个帮工还有一部分的劳力,这部分人如果离开,对于大名府来说,等于是去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曹刿真的很奇怪,为什么,死气沉沉,超过数十年都没有改变的铁匠们,在赵信的手中都玩出花来,一个不过是四五岁的智龄小孩,居然有这么大的能力和魄力。
可是,每每看到赵信,感触到他深邃和睿智的眼神,他就知道,没原来真的有神授天授这一说,人跟人是不一样。
在定下了枢密院的1500万斤的订单之后,曹刿再次的下达了的900万斤的订单,这一部分的订单,是用于民用项目的,并且试探一下,人员安置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赵信来说是措不及防,不过,不是没有防备,让人手忙脚乱的措不及防,而是真正兴奋的措不及防。
铁匠,在当权者的眼里,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工人,他们按照上面的订单,进行工作,生产出合格的铁料,如果要说想什么,就是一个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大家平均,只要把任务给完成了。
可是在赵信这里不一样,因为成立铁匠作坊,赵信对于大名府的铁匠进行了几轮的招募,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只有甚少一部分大匠,还是一些年老力衰。
壮年的,技术精干的铁匠,都被工部局和铸造司络,虽然赵信给的薪水很高,可是有官方的身份,他们受到了限制,没有人敢过来。
换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