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5(2 / 2)
在赵信在的时候,要把每一个步骤都走一遍,最少说,短时间,在对于冶炼没有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会开启一些新产品的。
这些调整都是细微之间的调整,从建模,到成型,再到专门的生产线,一步步的生产,看起来有些不起眼的一个个的步骤,居然到了最后,让效率大增。
原来一个铁匠小组,一天最多就是50把菜刀,还是不停的,从早晨到晚上,不眠不休的额进行,可是用了一部分的工具,甚至连建模,都是有专门的机器,这样极大的加大了效率,一般一个7人的小组,一天可以完成的500把左右的菜刀,平均每一个人都超过了70把,也不是太累,一些体力的,或者是耗费较大的活,都是由辅助设备帮助,极大的增加了效率的。
单纯到每一把菜刀上面,实际上的工钱,是在减少,一般的铁匠,打造一把菜刀,起码也要60到80的工钱,可是在这里只有15左右,看起来,单纯一把刀,他们的收入是减少了,大幅度的减少,可是架不住多啊,这样算下来,一个人一天,就差不多是1050。
每天的纯收入超过一贯,这还是平均收入,大匠们肯定要多拿一点,他们是整个小组的灵魂,没有他们,小组就撑不起来,然后是帮工,最后是一些扫尾的或者体力。
可是最终算下来,大匠大概在每天18贯左右,帮工是1贯,其他的人300,看起来差距是很大,大匠几乎是普通帮工的6倍,可是对于普通帮工来说,一个月9贯的收入,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他们那里能够在北宋找到,更好的,待遇更高的活去。
这只是一个开始,只是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以降低劳动成本,提升生产力,让这些铁匠高兴的是,对于生产的调整还在继续,各种各样的调整,各种各样方位的调整的,虽然有些讨厌,有些烦,有时候刚刚熟悉了一个生产步骤,很快的,又调整了这个生产步骤,让人有些无法适从。
不过这样的调整,除了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有些微词之外,后来,就没有人的反对的,因为每一次调整,看起来简单的步骤调整,让最后的生产效率,有了巨大无比的提升,整体的幅度不大,可是都在进步,在刚刚抵达,最初的时候,每一个人平均每天就是70把,现在,都提升到了85把了。
每多一把菜刀,就代表着15的利益,这笔钱可真的不少了,多了2成,代表着他们的收入又提升了。
赵信一直以来,对于底层的工匠待遇都不错,王松似乎提过,对于工匠们的待遇太好了,应该降低一点,让一把菜刀的工钱降低到5,甚至是3就可以了。
以现在平均每天85把左右的速度,就算是降低到3,工匠们平均240,大匠多一点,差不多可以拿到400多到500,跟他们之前相比,也是有足够的利益,平均一个月也超过12贯,这几乎是一个官员的收入。
可是赵信并不在意,这又不是的机械化大生产,更多的是依托着手工,他们已经通过成本和控制,把造价降低下来了,一把8两左右的菜刀,成本大概是35,加上15的工钱,最终也才50,翻上3倍,就是150,运河上面便利的水运,一路上的运输和销售成本根本不高,一个200料的沙船,就可以运输几万,甚至是十几万把铁器,没有必要压榨。
更高的待遇,不代表着他损失,只不过在合理的区间之中,给与他们利益,这在后世非常正常。
而给予的利益,也不是就给他们了,没人是葛朗台,死守着钱不花,现在在大名府还不起眼,未来到定海军,那是一个岛屿,一个被他重新规划的城市,那里面的商业和其他活动,才是全部有他来控制,到时候,这些发下去的钱,会形成一个市场,一个庞大的,拥有者购买力的市场,如何把市场之中的钱推动和流通起来,才是重点。
相对于把心思花在工人们的这些微薄的工资上面,赵信更愿意看到整个工厂的向好,在初步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规则和生产的方法了之后,赵信又提出了一个奖励。
每一个对生产环节,后勤环节,提出有利的意见的,都可以得到奖励,从500到500贯不等,看效果和提升情况来奖励。232
第二百四十六章踊跃获奖
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工坊之中,匠人们是应该改进的,这是他的本分,再加上铁匠工坊又不是拿着月俸,是拿绩效工资,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越多,最终拿到的钱就越多,这样不是画蛇添足么。
很多人都不懂,包括王松在内,赵信也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他却没有在意,有奖发明,这在后世,是常有的事情,任何一项对工厂,对于生产流程,有巨大贡献的,都可以获得奖励,放在这个时代也是恰如其分。
有绩效工资,可以保证工人们的劳动状态,能够全力以赴的,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可是并不代表他们会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这个时代,还有一胸传和秘方,这些或许无法直接拿过来用,却可以触类旁通。
刚开始,没有人相信,没听说过,拿出来解决方法,还能够给钱的,甚至有些小道消息传闻,会不会,这就是骗他们的祖传秘方的。
在这个铁匠工坊,他们长了见识,从来不知道,冶铁还能够这样,可是传统,再加上一些森严的规定,让一些人在犹豫。
赵信并不在意,只要心动就可以了,心动是一切的开始,总有吃螃蟹的是。
事实上,还真的有,500到500贯,500暂且不说,大匠们的绩效工资,已经接近2贯,不用费那个心思,可是对于一些帮工们,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大匠,也不是帮工,而是一个普通劳力,相对于大匠他们,他对于这个钱更加的看重,他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之中发现,有一个步骤是重复的,拿过去,又要拿过来,而且这个步骤只是让匠人们看一看,而不是在铁匠台上面操作,他感觉,能不能让帮工们过来一下,这也可以节约一两个步骤。
他只是感觉,甚至没有提出来一个解决的方案,可是这里是哪里啊,这里是铁匠工坊,不但有赵信这样,熟知冶炼,并且还有后世眼光的人,还有那些资深的匠人。
一些老师傅,他们算不知道统筹或者科学的道理,却有丰富的经验,赵信设定的评估组,就是由他来牵头,最终联合这些人兴建的。
一个普通劳力,拿出来的方案,刚开始,没有太多人在意,只是感觉走走过场,可是一看之下,果然如此,这个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