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8(1 / 2)
d折,出了不少的事情,我决定,在宗室近支之中,根据推荐,择优选择8到10名宗室优秀弟子,10岁以下,用5年的时间进行培养,然后用5年的时间来考察,择优选择继承人”
这句话一处,汝南郡王彻底的失落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自以为仁宗失心疯一样的宣布赵昕的死,跟他做了交换,最终会得到这个结果,810人,代表着什么,着代表着他的儿子继承的几率只有八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一。
赵允让可不会奢望,仁宗会把名额都弄到他家,之前提出来的选择,那个不是皇家近亲。
近支又不是他一个,仁宗朝又是比较特别,仁宗没有亲兄弟,真宗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也就是说,除了早封的王爷之外,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郡王,特别是当楚王薨了之后,现在都是郡王。
真宗只有一个儿子,那么太宗呢,赵允让是太宗四子的儿子,只是赵允让本身,就有两个兄弟,真宗更是有9个兄弟,如果再追述到太宗,那就更多了,如果从这个方面来选择的话,整个宗室,能够选择的,恐怕不下百人。
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可能有他的机会。
实际上,不但是汝南郡王在想,其他人也在想,可是没有,别说是宋朝,就算是其他皇朝,都没有先例,只不过,这没办法反驳。
都是近支,难不成,同样是太宗重孙,谁比谁近。
因为真宗只有仁宗一个孩子,嫡系也就是赵昕,赵昕死了,连近支的堂兄弟都没有,只有同样一个曾祖父的。一个曾祖父,谁比谁金,别说什么汝南郡王曾经被真宗养育,这说不上来,也不能摆出来当做例子。
赵允让的心情是崩溃的,他自以为强大的实力,在仁宗这么一番话之下,已经灰飞烟灭了,最强大的宗正和宗室的力量,当8个强大的宗亲,为了自己的儿子各自为战的时候,宗室就是一盘散沙。
同时,因为赵昕身死之后,聚集在他周围的这一批人员,数量庞大,遍布在朝堂各处的这些中低级官员,这本来是他巨大的支持力量,也会伴随着仁宗的宣布而灰飞烟灭。
现在继承人不是他一个人,而是8个人,想要说服他们放弃,那是肯定不能的,8个宗室,还都是近支,肯定是势力更大的可以加入,他们本来没机会,现在变成有机会,怎么不全力争取。
一个惊人的想法,在赵允让的心中升起,难道,从一开始,仁宗就是故意的。
无论是赵昕,还是赵宗实,都是仁宗所无法控制的,仁宗没有足够多的子嗣,不可能在子嗣之中找平衡,之前也是决定赵宗实一个,可是现在,不知道他怎么想通了,提出了这么一个方案。
看起来是没有问题,择优选择,皇帝还能够择优来选择,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以前是没有这个能力,毕竟,嫡庶长幼,这些分别,直接把选择权放在很窄。
现在,仁宗让赵昕这个正排的皇子退出,成为一个侯,反倒是把这个皇位的位置解放出来了,从宗室之中,挑选出来8到10个,这样选择的范围本身就相当的宽泛,在经过系统的教育,相信有皇位作为激励,就算他们不想学,他们的家人,也会逼着他们的,这样还真的就能够选择出合适的。
于大臣们而言,心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又不是现在就选择太子,只是提供一个选择储君的方法,只要在身份上没有问题,谁也说不出什么。
都是太宗的子孙,谁比谁近多少,肉烂到一个锅里了,反正都是人家老赵家的事情,他们过渡的涉足到其中,反倒是有了不好的影响。
一些聪明的,甚至看好戏一样的看着汝南郡王,机关算尽太聪明,汝南郡王的小动作,不少大家族都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没有影响到他,保州兵变跟他牵扯起来,着实有些石破天惊的,可是那有什么用,仁宗这一招可真的是棋高一着啊。
一些比较正值的,没有想那么多,比如说范仲淹,就首先表示赞同,一个英明的皇帝,对于北宋来说,那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合理的制度要想得到延续,没有一个合格的继任者,那是不行。
很多时候朝政就是因为朝令夕改而造成,比如说,太祖,太宗,再比如说,现在没有出现的神宗,王安石的变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神宗一直都推动下去,未必一定会让北宋的弊病尽去,可是一定程度上面,不会变成后来的样子。
可是神宗死了,高太后对于王安石采用了全盘的否定,加上司马光,最终最大的断裂开始了,北宋后期,进入到了党争的时代的,正直的,有操守的,根本无法在这个政治环境之下成长起来,反倒是这校鬼蛇神更多了一点,这些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面说,这一个制度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可是没有卵用,以后的皇帝,是不是还会如同仁宗这样,生几个都活不下来一个,就算是有几个,也不可能这么选,都是儿子,难不成真的不论感情,直接的依靠能力么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么清晰,这么明确的意见,最终,只是一个特例而已。
第三百零四章悬旨匾后
大殿之上,仁宗的话还在回荡,赵允让已经听不清楚,仁宗到底讲些什么了,仁宗再也没有看他一眼,偶尔看到他的表情,还有些可怜。
无视,恐怕是对他最大的打击,这个继承人的计划和九龙夺嫡,简直是画龙点睛,分化瓦解了宗亲们,也让之前的心腹大敌赵允让,再也没有跟他正面对抗的实力,未来他将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宗正,甚至在有心人的攻坚之下,连这个位置都待不住。
就算赵允让还兼着宗正的职务,也只是一个植物而已,不再拥有强大的权利和影响力。
接下来一小段时间,几乎成了仁宗的一言堂,他平稳的掌控了局势,把这个制度给确定下来,趁热打铁这个火候,仁宗还是可以掌握。
执政朝纲20多年的时间,仁宗也从一介少年,进入到了壮年的时代,无论是对于朝堂的控制,还是对于规则的把握,都是炉火纯青的。
之前,或许因为规则的限制,仁宗不愿意破坏规则,也不愿意承担规则之后的后果,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赵昕失去身份,可是这样的退一步,却是海阔天空,看着朝堂上的而一切,他真正的有一种,把所有控制到手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