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1(2 / 2)
一个念头在赵信心中闪过,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性,拿起馒头,撕下一块,正要往嘴里放。
“少爷,别吃”如意有些着急的说道,他们庄户人家,哪怕是家境还不错,日常的主要饭食还是馒头,面便宜啊,馒头也能够做的更多,还管饱,只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味道不是特别的好,很酸。
对于没有能够吃的东西来说,酸一点算什么,在荒年的时候,连观音土,树皮,草都吃了,酸一点没关系,只要能够填饱肚子。
如意他们也是惯常吃这些东西,对于馒头,喜欢的人并不多,因为它的味道,很酸很苦涩,吃起来不好奢侈。
对于赵信来说不一样,赵信是少爷,王松一直都说,要给少爷最好的伙食,这样难以下咽的东西,怎么可以给赵信吃。
如意再怎么的叫,也晚了,因为赵信已经吃下去了,果然,一股又酸又涩的味道,甚至还有一点点的发涩发干,赵信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在发酵的时候,酵母不纯净,一部分是正常发酵,让馒头更加的香甜,另外一部分,则把面粉,变成了醋,还不是纯净的那种,是一些有些杂质的,不是特别好吃的那种。
口中的苦涩,心中却越来越敞亮,这也是馒头的顽疾,从馒头发明开始,就没有得到解决的顽疾,可是后世却解决了。
后世的馒头,又香又甜,当然了,是使用上好的,纯净的酵母,利用扎头来发面的,不可避免的会有杂质,其实即便是有杂质,去除的方法也相当的简单,只要一款化学用品就好了。
这种化学品,还是制作火碱的原材料,也是这个原材料,在民间的最主要的用途的,没错,解决馒头酸涩的问题,使用的就是纯碱
第一百二十四章广阔市场
有什么比吃的更加广阔的市场呢,这才是最能够面对普通人的,这么苦涩的味道,都可以吃的下去,他们更加美味,带着浓郁的麦子的清香的馒头,怎么可能不畅销呢最关键的是,这不引人注目。
肥皂很好,价格不高,也是日常能够使用的,毕竟是一种新东西,跟澡豆是完全不同的,要推动,需要进行宣传,并且让人使用才能够发现它的好处。
能够被无数穿越封为三大法宝,肥皂肯定有巨大的作用和市场,可是那需要时间。
赵信现在最缺乏的是时间,馒头本身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常吃的东西,因为小麦的价格相对于米的价格较低的,馒头也就成为了果脯的重要食物。
这个馒头出现,就先天拥有巨大的认知度,只要人们尝试出这个馒头的好处,销量几乎不成问题。
赵信此时此刻,心情起伏激动,甚至有一种癫狂的感觉,看的如意有些害怕,绿荷也一脸担心的看着赵信,她们知道这个馒头的味道不好,他们是吃习惯了,都感觉到有些苦涩,如果不配着菜来吃,还真的吃不下去。
如同赵信这样,完全都是硬吃下去的,也很可怕,赵信应该会被这个味道给吓到吧,第一次吃到这个东西,这个味道可是不怎么好吃的,能够咽下去非常的困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赵信却是一脸的激动,甚至抱紧了她们,有些高兴的说道:“太好了,太好了,谢谢你们了”
看着赵信一溜烟的跑了,还有些莫名其妙,如意,看着旁边的绿荷,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少爷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吃错药了,为什么会这么激动,难道这个馒头很好吃”
在大量蒸馒头的时候,偶尔会出现一些效果非常好的馒头,只不过,这些馒头的数量非常的少,这样的馒头少之又少,谁吃到,都会很幸运,或许,这是幸运的一个的。
可是拿起赵信吃剩下的那个馒头,送入嘴里,又酸又涩的味道直透味蕾,跟之前吃的馒头,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很难吃,很难吃。
少爷却那么高兴,难道是脑壳坏掉了,如意小小的脑袋之中,萦绕着这样的想法,其他人也都是如此,若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谁会喜欢吃馒头。
赵信不是脑袋坏掉了,馒头是一门大生意,做的好的话,之前的所有需求都可以满足。
中国北方种植小麦的历史,在唐代已经开始了,不过唐代时候,不是主要的粮食,而是补充,伴随着种植的发展,小麦开始逐步的取代粟,成为了北方主要的而粮食。
到了宋代,更是比较的普遍,小麦超越了粟,成了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的,当然了,并不是以馒头为主,而是以面食,面片,炊饼这样的食物大行于世,成为了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之一。
可是要说面食最大的作用,其实应该是馒头包子这一类,他们简单易做,吃起来还不错,补充了面食的一个短板,成为了跟米对抗的北方传统粮食。
馒头,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借助天然乳酸菌发酵,让馒头变得更大,比直接的粮食要多很多,营养价值也更高。
这个时代没有乳酸菌,可是老面,也就是暴露在空气之中,被空气之中的乳酸菌的吸附,拥有一定的发酵性能,成为了发面的天然东西,只不过,因为不纯的关系,不少的有杂质的细菌,会把一部分的面食,变成醋,也就是这个时代的馒头,往往会有一股酸味,色泽上面也不出色,不是白色的,有些灰黄和暗淡。
因为口味和卖相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面,这个时代的馒头,更多的是底层人吃的,灾年的时候,也会成为救灾的救命粮。
赵信心中又兴奋,又懊恼,怎么忘记这个东西了,民以食为天,宋朝更是如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面,关于吃食的东西,不知道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