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9(2 / 2)
李白脑海快速闪过大唐的污染环境,比如菜场上的烂菜叶,没人清理,堆积在一起。
再就是烂肉,死狗,死猪这些东西,可以说一旦一个城市出问题,那就是在这些细节上的问题没处理到位。
李白想好了一些容易滋生问题的点,然后要怎么处理,怎么治理这些环境等,可以说是从大方面上,再到小格局。
李白落笔写下治环策论。
治环策论
环境是乃生存与养育之地。
晴空万里了无云,一片碧绿海蓝天。
春去秋来人如意,无病无痛走一生。
秋风落叶烂于地,春来化肥润物生。
蛇鼠虫蚁有其义,天地万物克相生。
俗语有言:环境是生存与养育之地,何为生存何为养育
生存,此乃在此地生活,养育,取此地之水,种此地之稻,吃此地牲肉。
行走于街,随处可见菜叶鸡蛋。
行走于田,入目皆是死狗烂肉。
李白开始以在现代社会的那种思维方式,写出细菌的危害,写出烂肉给人们带来多大的问题,吃下去后会怎么样。
足足举出了十个列子,这十个例子都是有着明显的让环境变得更加脏乱不堪,简直可以说是垃圾堆一般的存在。
但这些东西就算是主考官都无法反驳,事实证明就是这样脏乱一直都持续着大唐的境地。
于是李白就在策论上提议,让大唐城镇,府衙,张帖告示,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又举出了几个明显的证明,就好比烂肉有细菌被人吃了后,需要用什么来清楚体内细菌等。
如若这策论实行,那么大唐的病痛率至少能减少百分之五十。
李白全文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以说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分析的头头是道。
整篇文章看起来行云流水,看的层次分明。
重点是最后落笔处,李白写着:如若需要他来执行,他可以担当此大任,只为了在大唐的环境上付出绵薄之力。
乡试,李白做完了。
从一开始检查,确定没有遗漏后,他开始暗自想着如若当真献身环保事业,他又该怎么去做,才能把环境给整治好起来呢
就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笔下的治环策略,突然
正文第225章策论洗天下
就在策论写完之后,突然,李白手下的策论开始散发而出一股金黄色的光芒。
当这种光芒散发而出,大家都知道肯定又是李白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绝世诗文,再或者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策论来。
方量也隐隐带着好奇的神色,李白当真不是浪得虚名的人啊
能写出中华字典这样的神书,他果然是有两把刷子。
一首诗引来了鸿雁传书,现在写策论又引来异变,只是不知道这异变到底是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李白纸下的金光开始化为一道强烈的光线,这强烈的光线犹如一道冲天光柱,光柱极其耀眼,直冲云霄。
天空中的云层被拨开,露出一抹晴空万里的蓝天来。
在长安城内,玄武门前,女帝宫武则天,此时看着金光乍现,眉头一皱
前脚明世隐已经先行离去了,但那时候明世隐留下个锦囊,锦囊交给了武则天,他告诉武则天在他走出玄武门后再打开。
武则天拿着这锦囊,一时间神情有些变幻不定。
如若他所料没错,这锦囊应该就是告诉他西北为何金光乍现的事情了。
这明世隐,当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
武则天从来不相信什么观相知心的手段,但此时,她又不得不信。
但她又是一个性格很倔强的人,为了不让任何人动摇她的内心: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他没有打开锦囊。
因为她不想看到明世隐什么事情都在她料想到的前一步已经知道,这样一来就会有种被明世隐拿捏在手中的感觉。
实则锦囊内部,空空如也,正是明世隐揣摩到了武则天的心思,才留下个锦囊
然而武则天却刚好的也就是想着不要打开着锦囊可以说,明世隐这是一步算十步,算无遗策啊
西北金光越来越耀眼,李白整个人笼罩在着金光玉柱下,一股股磅礴的儒道之力从高空上降落而下,直冲他脑海的才气尺而去。
李白秀才的境界原本已经处于巅峰状态了,只要再往前跨一步就能直接进入举人状态。
但之前因为还没有进行乡试,所以导致他的境界一直被卡在秀才境界中。
此番他所写的治环策略,引来文曲星动,降下金光玉柱,体内有着充盈的才气,原本被卡住的境界,此时“咔嚓”一声,直接突破进入举人境。
在他刚进入举人状态后,李白顿时感觉自己嘴巴好像十分的轻松,就好像只要一张口,就能随时出口成章。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道,只要突破对应的境界,就能获取对应的能力。
之前李白之所以一个人能把中华字典给编辑出来,就是因为他在秀才境界获得了奋笔疾书的能力。
写字的速度比起任何人都要快,而且又丝毫不嫌凌乱,拥有着李白写字的特有韵味。
现在突破秀才境界,进入举人状态,他感觉自己嘴巴一轻,莫非这是要出口成章,或者口若悬河的节奏
李白不得而知
就在他突破成为举人境界的时候,之前在白帝府仰天楼听他授课的众人,包括白学与何忠良等人。
此时都突然感觉身子一轻,脑海浮现而出一柄才气尺
原本他们在仰天楼那时候就出现有才气尺了,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导致才气尺隐藏在他们的脑海深处。
此时,他们再次感受到才气尺的出现,而且他们都进入了童生,一些才学够高的,甚至已经是秀才了。
震撼,莫非这就是儒道所说的那个才气尺丈量自己才气的东西吗
李白不知道他们已经激活了儒道之力,甚至有的还进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