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2 / 2)
一位真正的老学士了,多年来在国子监替国家甄选真正的人才,然后推荐给吏部,由吏部对下面的人委以重任,安排他们上岗前往地方任职。
是一个真正品德兼优的人。
他入场后,先是扫视了下方的众人一眼,转尔站在高台上,虽然有些年迈,但风骨还挺硬朗。
方量朗声说道:“三年一次的乡试,由于八月礼部出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推延到至今。”
“这也相当于朝廷体恤学子,多给几个月的时间让你们复习,让你们多看看圣贤书,希望能考取一个好的成绩。”
“老夫看诸位学子脸上神采奕奕,想来应该做足了准备,有备而来。”
“那么现在老夫宣布,乡试正式开始。”
“获得西疆解元者,可在官府领取赏金百两,绸缎白匹。”
“乙榜榜上有名成为举人者,皆可以在明年开春二三月,前往京师参与会试。”
“希望所有学子们都能打起精神,不管是为了荣归故里还是功名加身,都离不开你们用心去参与。”
“下面,乡试开始。”
在方量这话落下后,二十多名衙役开始来到各大主考官身后,这里有着二十多万份试卷。
这些试卷还没被拆封,上面有封条,封条完好无损。
如若这些封条有所损失,那等于这批试卷都有问题了。
所以说不管是运送试卷的人还是打包试卷的人,都得小心谨慎这些封条。
试卷撕开,里面传出一股浓郁的笔墨清香
众人知道科举大门已经向他们打开,就看他们能不能从中脱颖而出了。
正文第217章孔门十哲
试卷在监考人员与配合监考的衙役手中分别传了下来。
每人手里都有三份试卷,第一份是填空圣贤语录,解释圣贤意思,表明圣贤这话的出处。
第二份是吟诗作对,吟诗会有标题在上面,比如赞美春菊,夏荷等,作对则有上联,然后对出下联。
这些都是古代科举考核常见的试题,第三份则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是用来给他们写策论的。
这种策论写的好就会上进国子监,由国子监甄选再转交上去给皇上。
当然没转交上去给皇上的策论,也并不是说没有出人头地了。
如若是对工部发展,有技术的工艺流程策论,那么国子监就会推荐给工部,由工部的人进行评估了解,如若这策论对工部有用,那么写出这工艺流程策论的作者就能提前在工部留名。
甚至很有可能直接就在工部挂名,科举结束即可直接前往工部报名,成为工部下的一名技术工程师。
整治贪官污吏等策论,这就有点敏感,一般情况不会有人轻易去触犯这样的事情。
毕竟谁也不知道国子监上面的人和那些贪官,或者是被策论暗指的人有勾结,届时要是不小心得罪了那个高官,很有可能这辈子都科举无望了。
当然,策论也不是你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肯定得有关于出题方面。
就好比上一届乡试策论,那年黄河崩塌,黄河汹涌灌溉下游,淹了几座城市。
科举就以治水策论为题,让考生们以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想着用怎么样的办法治水。
上一届,他们也从中甄选出一百份试卷,这些都是有着真正治水策略之才的人。
后来这批作者被征调去当地,能坚持下来的此时都成为水利工程的工程师了,至于坚持不下来的,此时已经回归故里,再次回归农民的身份。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哪个人是有真才实学,是能吃苦耐劳,能给朝廷创造贡献的人。
也可以看出,谁只是在纸上谈兵,却没半点实际的行动,最终默默无闻。
或许他们胸腔是有着宏图伟业的想法,但不去实践,最终却也只能默默无闻。
试卷发放完毕,上面的方量说了一下考场的规矩,这些规矩大家都懂,不要街头接耳,眼神不许往别处看,只能看自己的试卷。
作弊者,一律取消他们的考核资格。
乡试是十分严格的,因为这是在给一个区域甄选人才,如若这些人脱颖而出是依靠作弊前往京城贡院参与会试的话,那么就会被人笑话他无能。
连带着把西疆也给笑话上了,所以乡试是十分严格的。
大家都明白考核的规矩,所以在方量话音刚落,他们就开始看着自己的试卷,不再打量其他人。
第一份试卷,上面写着孔圣贤门下十大杰出学生,分别是谁,名字,字,其性格与孔圣赞誉。
第一题就已经难住大部分人了。
毕竟谁都知道孔圣门下学生众多,而一些学生深得孔子喜爱,但也有一些学生博学多才,但未必深得孔子喜爱。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喜欢的学生,必定是心存孝善、仁义、诚信等方面的。
而一些虽然博学多才,思维开阔,但心中无仁爱,孔子一样不喜。
所以要说孔子十大杰出学生,有一个规定的答案的话,未必人人都能分析出来。
然而对于李白来说,却又不是分辨不出来,主要是他看的书太多了,孜孜不倦看的都是圣贤语录,圣贤的生活,理解这些圣贤语言中对学生们的称赞等。
他能从中看的出来孔圣门下十大杰出学生是谁,而这题也没有表明,一定要孔子喜欢的人才算杰出的学生。
从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看书,他们到底是有没有把东西消化在自己脑子里了。
有的人不假思索,直接在上面写下颜回,字:子渊,十四岁拜孔圣为师,春秋时鲁国人,颜回以凸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孔圣赞其好学,以仁人相许。
颜回大家都知道。
但随着往下面写,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后,他们却发现,就连孔圣七十二学子都不一定能全部写出来,又怎么从中甄选出孔圣十哲
李白脑海快速掠过孔圣门下十哲,颜回,字子渊。
闵子骞,字子骞,孔圣七十二贤人,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以孝道著称。
冉耕,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和颜回,闵子骞并称孔门“仁德三杰”,不过命运坎坷,最终难逃恶疾病痛。
冉雍,字仲弓,气量宽宏大气,做事稳重,深得孔子器重,当地人把冉耕,冉雍与冉求称为称为三冉,在战国时期,更是有人把冉雍当成是孔圣一般的大儒。
冉求,字子有,以政事著称,多才多艺,博学多才,被季氏器重,任为季氏宰。
端木赐,字子贡,孔圣的得意门生,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孔子称其为“瑚琏之器”。
仲由,字子路,以政事著称,是孔圣门下的得意弟子。
宰予,字子我,虽然好吃懒做,在孔子心中没仁爱之心,但此人善于雄辩,思维开阔,最终却因为参与田常作乱之事被砍了头。
言偃,字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