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0(2 / 2)
可惜,这也仅仅是看着凶猛,实际上仍然没起什么大用,只是在这个混乱的时候,谁也无法辨别到这些。
很快,文聘率领杨龄等将,最先冲到了中军主营的位置,呼喝曹军兵士继续追下去后,只留下杨龄亲自在营外。
既是让杨龄护卫安全,也是让其指挥接近这里的曹军,促令他们往其它方向追去。
时间紧迫,文聘匆匆“杀”进了主营帐内,而王旭仍然端坐在那里
“主公”
文聘看到眼前的人。看到眼前那张面容,发出了动情的呼喊,翻身跃下战马。“噗通”一声就跪倒在地。
“来啦”王旭终于笑了,温言询问:“就你一个吗他们呢”
文聘立刻回道:“为了避免怀疑,避免无关将士闯进来,杨龄守候在外,其他人带着军队追下去了,若不控制,恐怕双方会造成极大伤亡。没有必要”
“这样啊”王旭释然,随之端起了桌案上的酒杯:“那看来。这杯酒只能待胜利之后,再敬你们了。”
“主公”文聘语带哽咽,不仅仅是激动,更因为王旭的话。直刺他的内心,安抚了他两年来压抑的所有。
王旭知道此时不是叙旧的时候,随即站起身来:“那么这场大胜,能让你得到什么,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又需要我做什么”
文聘深吸口气,从怀中摸出一张绢帛,低声道:“一切安排尽在信中只是还需主公借出一物,那就是主公的战甲”
“战甲”王旭微露疑惑。
“对,战甲”文聘非常肯定地接道:“曹操虽然已经信任我。但此人多疑,始终保留着戒心,此次夜袭。既然如此成功,那么主公在走脱的时候,肯定来不及着甲,如果拿不到主公的战甲,会引起怀疑”
“原来如此,是我疏忽了。”王旭恍然。随之笑道:“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的火龙枪和干将宝剑。这里的其余任何事务,包括这桌案上堆放的所有情报、信件,你但可都拿去,以作证明。”
“情报,信件这”文聘有些迟疑。
“放心,这里的情报信件,曹操也应该全部都知晓的,偶有些机密,也无关此役,所以不碍事”王旭摆手说。
“那就万无一失了”文聘轻松地笑起来。“那主公现在赶紧走,骑着我的战马走,直接冲破帐布冲出去”
“好”
王旭没有迟疑,抓起火龙枪,果断跨上文聘的战马,回头深深看了文聘一眼,猛然向着后方帐布冲去。
只见火龙枪一挑,那帐布便被撕破,战马随之冲出了营帐。
“向天,走了”
“好”
伴随着不知何处传来的回应,只见营帐外,王旭刺破的缺口旁边,一个口朝下盖着的竹篓猛然飞起,黑影急速闪现,几个飞身纵越后,已是跃上王旭骑乘的战马。
这个黑影正是躲藏很久的向天,此时二人共乘一骑,绝尘而去。
这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间,几乎同时,文聘已在营帐内划破自己的战甲,更将营帐内的桌案、凳子、睡榻等物全数砍破,然后紧随着王旭、向天离去的背影,从那划破的营帐缺口处冲出,痛声大骂:“快牵马来,本将军今日定要活捉楚王”
文聘做这些,当然是为了做戏,因为他无法保证自己所带的人马中,没有曹操有意派来跟随的人。
虽然曹操已经很信任他,可这毕竟关系重大的决战,面对的还是故主,难免不会安插人手在其身边窥探。
即便没有,同样是小心为上,所谓做戏做全套,有时候不经意间的小疏忽,往往才是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
一切向着出人意来的方向发展,当年舞阴之谜,时至如今终于开始逐渐暴露在世人之前,不过到现在为止,知道的人还仍然仅限于少数,仅限于楚国高层的数员文臣武将
文聘如计划中那般,成功“袭破”楚国前营,致使前营的两万将士,疯狂向着其余两营涌去,从而导致另两座大营随之“混乱”,全面“溃退”。
这是楚国北伐以来,曹军第一次胜利,文聘以五千兵士,强势夜袭,连破王旭三座大营,声威大振
整个魏国都没有人知道,这场所谓的夜袭,所谓的首胜压根儿就是做戏,楚国高层根本没打算抵抗,本质上并没有乱,只是绝大多数楚国将士在主将的喝令声中,以为是挡不住,自认为乱而已
只是,更少有人知道,当王旭突围走脱,尾随后部迅速“败逃”,而文聘也率领五千兵士继续追击之后,在楚国大营左右更远的黑暗深处,埋伏着数支精锐的兵马。
诸葛亮在这里,典韦也在这里,王凌本来也该在这里,可因为早前发现情况不对,他返回了大营,督促兵士撤退了。
当然这是个秘密,除了诸葛亮、典韦、向天等少数几人,谁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九章于禁的无奈
封丘大捷
这个消息对于如今的魏国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在文聘破营的当晚,消息就马不停蹄地传出,传到东郡濮阳,传到正迅速率军南渡黄河的曹操手中,令其大喜过望。他为了抓住这个好机会提振士气,还当场允诺加封文聘为平南将军,可谓跳了三级。
一时间魏国大军士气逐渐复苏,斗志在各种手段的刺激下,渐渐重燃
与此同时,还有一人也得到了消息,虽然同样感到开心,却也有些按耐不住,那就是屯驻在酸枣的于禁。
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南征北战,大小战功无数,其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以曹操那等用人眼光,焉能看上他
历史上,于禁一生都可谓兢兢业业,才华横溢,几乎就没有败过,唯独在最后救援樊城时,遭到关羽水淹,晚节不保。
当时,曹仁派时任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人驻守樊城之北。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开路兵马中计,都被大水所淹,所以于禁和将领们只能登到高处避水,随后关羽乘大船前来进攻,于禁无处可退,选择了投降,而庞德选择了死。
事实上,正史中并没有所谓的庞德受到于禁嫉妒。
于禁当时只是有些疑虑,认为庞德旧日的兄长、故主马超在蜀汉效力,担心其不全心作战罢了。后来庞德拼力死战。并用箭矢射中关羽后,就已经不存在间隙。至于遭到水淹,完全与所谓的嫉妒无关。
此役之后。于禁声名败坏,多年后被放归魏国,还遭到曹丕羞辱,如果真有那么精彩的嫉妒一段,史册是绝对不介意记录上去的
因此其晚节不保的原因,完全在于他最终选择的是投降,而庞德的死则更成为鲜明的对比。
可若是换个角度看。当时步入中老年的于禁,只是做了个选择而已。况且那个投降还不是投诚,只是接受关押的命运。此后先是被关羽囚禁,辗转之下又被吴国囚禁,直至两年后被孙权送归魏国。其从始至终都没有倒戈。
因此,此役最多说明,于禁是在失去抵抗能力后,不愿意带着麾下弟兄一起死,因而选择放弃抵抗,或许可以称其不够刚烈,或许可以说他不想死,可也远没有传言那么不堪
甚至于,其还有可能是忍辱负重。期待曹魏能救他脱困,再展雄风呢
如果孙权将其送归魏国后,曹丕再度启用他。他又用自己的能力,一雪前辱呢那是否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所谓时也命也
于禁没有那样的机会,归国后曹操已死,他遭到曹丕羞辱,最终忿忿而终,一世英名就此毁于一旦
可即便是这样。在任何史册上,于禁皆是位居魏国良将之林。与张辽、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