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2 / 2)
寿命长的团聚体相对来说体积就要大一些,而且遗传上显得更稳定一些。而且,团聚体之间也开始变得聪明了,它们开始相互靠拢,因为相互靠拢可以让它们有机会吃那些率先死去的同胞们的尸体来让自己存活。靠拢聚集在一起,对于每一个团聚体来说都是有利的。
于是,团聚体之间就表现出了像是星团似的群体生存模式。这和动植物、人类聚集在一起获取各自利益非常相似。
而由于团聚体们聚集在一起,它们相互之间也很容易无意之间互相触碰、撞击,起初这种碰撞是无意间发生的,但是,在团聚体群之中,因为基因的变异,出现了一个在其蛋白质双层膜外有略尖突起的团聚体。这个团聚体的出现完全只是一种随机的变异,其表面的一个类似于针头的小小突起也不过只是几丁质一种低聚肽聚糖无意间的堆积而已,但是这个小小的突起却是令其能够在与其他团聚体碰撞过程中戳破其他团聚体的外膜,从而破坏其他团聚体的结构,使得那些团聚体“死亡”,这样那个表面上长着“尖角”的团聚体更加能够得到那些被它戳死的团聚体的尸体,获得丰富的有机分子资源,更容易生存下去。
这个小小的遗传优势就这样被保留和继承了下去,随着那个长着尖角的团聚体大量繁殖后代,其后代也继承了它的尖角,这个团聚体的后代之中,大多数的团聚体表面也开始有尖角,而且随着自然选择的进行,这个尖角越来越尖,因为越是尖锐的角越是容易戳破其他团聚体的外膜。
于是,有尖角的团聚体数量开始增长了,其他的团聚体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它们的数量开始大幅度地减少,那些没有尖角的可怜团聚体大多数都成为了有尖角的团聚体的食物来源。当然,也有些少量的幸运的团聚体能够幸免于难。
那些幸免于难的团聚体,基本上是这么两种类型:第一种团聚体的身体表面无意间进化出了细细长长的鞭毛,鞭毛是一种由弹性蛋白质构成,类似于机械转轴结构的物质,通过鞭毛的转动,有利于那些团聚体在海洋中快速地游动,有利于它们躲避那些有尖角的团聚体的追杀,也有利于它们不被海水随意冲走。这些有鞭毛的团聚体,最终进化成了长长的尾巴,有着轻盈快捷的速度。
第二种团聚体表面则是通过把自己包裹在一层厚厚的蛋白质之中来保护自己不被那些有尖角的团聚体戳破,随着自然淘汰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团聚体有了厚厚的蛋白质来保护自己,这些团聚体最终就进化出了坚硬的甲壳,它们有着坚实的防御力。
随着鞭毛团聚体和甲壳团聚体的持续出现,尖角团聚体的日子渐渐越来越不好过了,它们越来越难以得到充分的有机分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于是生存博弈在这个时候起了作用。尖角团聚体也开始进化出了鞭毛来追赶那些有鞭毛的团聚体,而且它们的尖角也是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锋利,有的团聚体表面的尖角上甚至还有了锯齿状的倒刺,这有利于它们切割食物。也有一部分尖角团聚体进化出了两根以上的尖角,这有利于它们把尖角当做剪刀,来剪断那些甲壳团聚体的身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佛高一寻。
生存博弈在海洋中不断地上演着,整一片海洋,终于开始变得越来越精彩起来。
团聚体的数量越来越多,生命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生物之间已经不再单单依靠海洋中那少量的有机分子存活了,而是依赖互相之间的厮杀争夺来获取生存资源。
但是,海洋中的有机分子毕竟还是有限的,团聚体之间的厮杀掠夺也不过是有机分子的重新分配而已,却还是无法赶得上指数般暴涨的团聚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团聚体厮杀越发激烈,而新的有机物赶不上它们繁殖需求时,团聚体就会大量减少,甚至走向灭绝。
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救世主出现了。
救世主出现于羽扇大陆的南部,一个温暖的海湾,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这个地方雨水不算充沛,天空之上长年有阳光,温度适中,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海底镁矿和镁离子。由于有丰富的镁离子,这一带的团聚体内部容易产生叶绿素,叶绿素可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通过在阳光的作用之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暂时储藏在它们的膜内,这样它们就不需要去周围的海洋中寻找有机物了,这些有着叶绿素的团聚体们自己就可以自给自足,制造淀粉等有机分子,自己养活自己了。
这些单细胞的藻类,是大自然通过自然选择创造出来的太阳能电板。事实上,人类制造的太阳能电板表面的经纬线条纹和大自然创造的叶片上的网状条纹非常相似,可见想要吸收太阳光,无论是人造还是自然的太阳能电板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网状脉络分布形式。
这种有着叶绿素的团聚体算是新地球上的单细胞藻类祖先,而它们的出现也遭到了其他团聚体们的追杀,其他的团聚体发现叶绿色团聚体可以制造有机物后,立刻聪明地开始以吃叶绿素团聚体为生。它们生活在叶绿素团聚体的附近,当叶绿素团聚体繁殖时,它们就开始吞食。
这些聪明的团聚体算是最原始的食草动物了。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能量传递系统出现了:
叶绿素团聚体、食草团聚体、靠吃食草团聚体为生的团聚体,还有专门吃其他团聚体尸体的团聚体。
而团聚体中蕴含的化学能也是随着系统等级的提高而层层减少。叶绿素团聚体数量最多,获得的太阳能最多。而吃叶绿素团聚体的食草团聚体就相对较少,而下一层的团聚体数量就更少了。其原因很简单,一来是获得食物需要一定偶然性和运气,还需要费时费力,二来是如果高层的团聚体数量超过了低层的,它们就得不到食物会饿死。所以高层团聚体数量永远少于低层团聚体。
这就是最最原始的生物圈。
也是我创造碳基生命游戏开始的第一步。
团聚体的进化是没有目的性的,所以生命一开始的时候,团聚体数量非常多,杂七杂八,什么特性的都有,也有一些团聚体有“自杀”的特性,它们在体积大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自杀爆裂,这些喜欢自杀的团聚体的基因大多无法在分裂繁殖出后代之前遗传给下一代,所以拥有自杀特性的团聚体基本上在三代左右就灭亡了,剩下的团聚体都表现出了“怕死”、“趋利避害”的特性。
当然,也有一些团聚体是纯粹无私的,利他的,这些拥有利他性的团聚体喜欢把自己获得的有机物完全奉献给其他团聚体,这就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剩下的团聚体中,就没有纯粹利他主义的团聚体了。当然也有奉行适当利他主义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会在保证自己得以生存的前提下,把自己获得的有机物按照一定比例送给其他团聚体,这些利他的团聚体聚集在一起时,就能够互相地获得资源,你奉献资源给我,我奉献资源给你,就像上帝的天堂里的囚犯一样可以互相满足。表面上看这种利他性非常的完美,但是不幸的是,当这个奉行纯粹利他主义的团聚体种群中变异出现了一个纯粹利己主义的团聚体时,它就能够瞬间剥夺其他利他主义的团聚体的资源,从而导致那种纯粹利己主义的基因在纯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