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4(2 / 2)
也更未想过,她的劝言,只是因为深深知道写小说的难度,步步艰辛,需要倾注的心血之巨大,不想要看到柳凭这等才华横溢之人陷入,才会出言劝着。
十几天之前,祝英台曾坐在床边,一副心事重重的摸样,嘀咕着“不想竟生了这样的麻烦不过这样也好。”,便是因为她易容之后,去那青山出版社,竟因此害得柳凭负气离开,当下生出庆幸与歉意两种心情,所十分纠结的状态。
这些柳凭虽然聪明,但还是没有想到。自然也不知道,此时的祝英台,已经端正了写小说的态度,不再懒得思考,依靠他人的创意与建议,再以惊艳的笔锋、笔风、笔力,完善小说,而是开始独立思考,写一本精彩的小说,并且以他为假想敌,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随着日子一日日过去,封神三国二次印刷的十万册终于开始发售了。
和第一次的发售,没有半点宣传相比,这一次的发售,可花费了不少银子开始造势、宣传。
这封神三国本来便是精彩绝伦的小说,所以根本不需要怎么宣传,便能火爆起来,此时一宣传,更是一飞冲天,名声沸腾。
前些日子,在樟郡,议论封神三国的人渐渐增多,直接就冲上了民间私排的,火热新书第二,火热书籍第九。
这等势头,仅仅是在只有五千本发售出去的状况引起的,可以想见,当封神三国第二次印刷发售之后,会达到怎么样的高度。
当发售日来临时,不出所料,封神三国在樟郡发售的三万本,直接销售一空,在其他郡城也同样引起了一股风暴。
仅仅是两日,这十万本封神三国便销售一空
随着三万本流到樟郡的市场中,更大的风暴开始刮起,关于封神三国的喜剧、说书、泥人、皮影戏各种各样的衍生物品,一日之间便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封神三国,以谁与争锋的姿态,瞬间冲到樟郡的火热书籍第二,虽然第一名的青衫竹筏,依然远超,但并非是最起初的可望不可及了。
而这一日,各州发售的五十万册初售,加赶印的七十万册,共计一百二十万册的青衫竹筏第一卷,也销售一空了。
游书出版社更是下达了一个命令,封神三国再次印刷,这一次印刷的本书为一百万本,并且拟定了一系列的宣传计划,将其推销到其他的州郡。
当柳凭听到了这个消息时,非常兴奋,百万本销量是一个槛,就算是那些大火的小说也很少能达到,而他的封神三国,却做到了。若全部卖出去,便能获得税后两万多两银子
这还仅仅是第一卷,不过五万字带来的利益。柳凭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百万册销量并不是终点,那一支桃花的单卷最高销量为三百一十万余本,他这封神三国,有什么理由不能达到
很快,一百万册的封神三国上市了,可却受到了青衫竹筏第二卷的狙击,卖得不尽如意,不温不火的样子,单日仅贩出一万余本。
这让柳凭很是不满,暗道这桃花先生,莫非是故意的
好在虽受到了狙击,在随着青衫竹筏第二卷的五十万册首印销售大半时,封神三国的销售,终于火爆了起来,仅仅五天,便销售了三十万本。
这时,青衫竹筏第二卷的二次印刷,一百万册,也到了准备印刷的日子。
柳凭瞄准了这个时机,有仇不报,可不是他的风格。封神三国第二卷已经要写完,就等着上市狙击他的二次销售。
可柳凭并没有想到,青衫竹筏的第三卷,也要写好了。
在一个宿舍内的两个人,在各自的书房写着小说。这原本是一个书房,只是书房另一半变成了祝英台的私人浴室,就产生了两个书房。
双方巧妙的没有谈论这点,所以根本不知道,他们所面对的对手,就在他们的眼前。
这一夜,柳凭终于写完了,转过看着一旁书房,祝英台还在秉烛夜读,不禁笑着:“真是刻苦啊,我还在写着小说,倒有些不务正业的意思了”
好在封神三国的第二卷已经写好,这次可真是累坏了,必须要休息几个月才行。
刚准备将稿子收起,突然发现祝英台床边的桌子上,放着装书用的专用书袋,不由会心一笑,她这是给自己准备的吗板着脸,劝着自己不要写小说,实在浪费才华,却温柔的准备了这个
走了过去,将书稿装入书袋中,因为太累,懒得动用灵力,再放入纳宝囊,就放在了一旁,便吹灯睡觉。
不多时,祝英台走了出来,青衫竹筏的第三卷终于写好,可真是累坏了,她只觉得头脑一阵阵昏沉,见柳凭入睡了,便轻手轻脚走来,将装上的书稿书袋丢在一旁,便倒头就睡。
祝英台迷迷糊糊的想着,我便是桃花先生,这件事情,到底要不要和柳凭说呢微微有些纠结,想了想,暂时还是算了。
一早,天还昏沉,祝英台便睁开了双眼,比柳凭都早了很多,因为今日约定了要交稿呢,几个编辑,恐怕已经在自己租下的府邸门口,等待着了吧因为时间紧急,洗漱一番后,便拿着桌子上的书稿就走。
有些粗心大意的她,根本没有发现,这书稿的位置,并不是昨夜自己丢过去的位置。
不多时,柳凭也睁开了双眼,说来也巧,这一日,也是他过去交稿的日子。
洗漱一番走了过来那书稿,微微一愣,书稿的位置怎么变换了而且祝英台怎么也不在了,难道她翻了自己的书稿
有些莫名其妙,但也没有多想,等等还有课,时间紧急,连忙抓着书稿,出了门。
第八十六章这是这不是
祝英台出了天启书院,走到一个无人的街巷角落,开始揉着脸颊,嘴里轻念着术咒,只是三分钟,她的面容便从一个俊美极点变成了老成的中年面孔。
“这身衣服倒不用换了。嗯,就这样。”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祝英台满意的点了点头,雇了一辆车子,朝自己租住的庭院出发。
坐在车上,斜着脑袋看着外面划过的风景,忍不住打了个哈欠,今日起得可真早,这几日为了青衫竹筏的第三本,实在是累坏了,还从未这样拼命过呢。
“您,您是桃花先生吗”车夫似乎是他的书迷,隐约能认出这张很有特点的面孔,有些激动,想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出声问了一句。
“不是。”祝英台眉头微蹙,随口否决。
“啊,那是我认错人了,还以为您是桃花先生呢,真是失礼了。”车夫一愣,连忙赔礼道。
“没事。”
雨亭街。这里有着连绵不断的府邸,风景优美,风水上佳,里面林立着一栋栋雕梁画栋的高级阁楼,左右更是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着风亭水榭。为那些达官贵人选居住之所的最佳位置。
这地段极佳,价钱自然昂贵,让人望而却步。
此时一座府邸前,五个编辑在此等候。
这五个编辑有一个是青山出版总署的总编辑,其他四个也是德高望重的老编辑,其中竟赫然有着当初嘲讽柳凭的编辑王畅。
一旁停着马车,外面稍冷,几人在马车里等着桃花先生,也便是祝英台。
总编辑姓胡名孟,此时并不觉得不耐烦,反而很是兴奋的笑着:“不想最近桃花先生交稿得竟如此勤快。若以后都这样,该多么美好”
桃花先生的一本小说,所能给青山出版社带来的利益,简直巨大到难以想象。可以说,桃花先生一个人,便支撑了青山出版社的半边天,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