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2 / 2)
宋教仁沉吟道:“若是一直保持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川陕甘晋四省的赋税移作教育经费,倒还绰有余裕。但在四免政策和教育补贴的刺激下,相信在校学生数量会急遽上涨,甚至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就突破一千万。到那时候,只怕川陕甘晋四省赋税远远难以支撑吧”
在校学生数量突破一千万会是什么时候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三十年那时候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四川、陕西等省的工农业都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翻上几番都有可能,应付教育经费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即便有缺口,自己名下的企业贴补一部分也没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天知道那时候谁是教育部长总不可能孙元起当一辈子吧
孙元起道:“这个问题,还是到时候问在位的教育总长吧我想如果川陕甘晋四省赋税真的难以支撑,中央政府也不会袖手旁观吧我们现在就不必杞人忧天了。”
宋教仁道:“孙先生能够不计一己之私,不是将川陕甘晋四省赋税用来扩军备战,而是移作全国教育经费,此举着实令宋某感佩莫名但宋某非常担心的问题是,中央政府一直试图削弱地方的自治势力,如果川陕甘晋四省为了实现义务教育而没有保持足够武力威慑的话,很有可能被中央政府逐步蚕食。最后不仅教育理想难以实现,甚至连新中国党乃至孙先生都没有存身之地”
戏肉来了
孙元起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宋教仁此次前来就是想和自己聊聊天,顺便谈谈义务教育问题的。显然,昨天袁世凯提出的厘清军务让同盟会上下紧张异常,在独立难支的情况下,他们准备拉新中国党出场助拳。孙元起不愿废话,直截了当说道:“宋总长说的是昨天袁大总统厘清军务的提案吧”
“正是”宋教仁也没有迂回,“很显然,袁项城此举是别有用心。虽说现今全国兵员超过120万人,确实靡费军饷无数,但经由国库支付的绝大多数是袁氏北洋嫡系部队。而且这120万人中,袁氏北洋嫡系部队及依附于袁的其他军队要占一半以上。如果他真的是想避免财政赤字、减轻国民负担,为什么不以身作则,首先自己解散冗余军队、停止购运枪械
“袁项城现在只是提出厘清军务,一旦国务院同意,他必然会建议以训练是否有素、武器是否精良为裁撤解散标准。众所周知,袁氏北洋嫡系部队成军最久,颇经战阵,装备精良,再怎么裁撤也不会裁撤到他们身上。如此一来,被裁撤解散的只能是我们南方的革命部队,这也是他厘清军务的真实目的
“现在南方革命手中掌握数十万军队,袁项城这才稍有忌惮之意。如果我们让袁项城计谋得逞,他必然会在削弱南方兵力、加强中央军事集权后,对江南各省动武,以期荡平异己称孤道寡。我们同盟会与新中国党可谓唇齿相依,若是我们同盟会为袁项城所剪除,相信新中国党也难以独存所以眼下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在国务会议上阻止这个提案通过。”
孙元起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某自然懂得,只是袁项城的提案也非无的放矢。如今军费数额确实惊人,国家财政又入不敷出,据说国务院、大总统府隔个一两个月就要向六国银行团借款,否则就会无米下锅。每次向六国银行团借款都是拿国家利益做抵押,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想来想去,只有拿军费开刀。袁项城的理由倒也堂堂正正合情合理。”
第三四一章洛川无竹凤凰饥
宋教仁略略有些愕然:“孙先生真是公忠体国啊”
这话像是夸赞,又像是讥讽,很难分辨出宋教仁究竟是哪一种意思。或许两层意思都有吧
孙元起丝毫不以为忤,淡淡地答道:“倒算不上什么公忠体国,只是孙某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然纠合同志组织政党,总要时刻记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虽然政党有政党的利益,但要不顾是非,盲目地把政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无论它以前做过什么贡献,现在都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了。”
宋教仁嘿嘿干笑几声:“宋某谨受教只是袁大总统厘清军务的提案,不仅关乎本会的利益,更关乎民国的共和政体,由不得我们不争。”
孙元起道:“那宋总长打算怎么争”
宋教仁道:“既然孙总长和袁大总统都认为应该迅速厘清军务,在下也不便反对,只是在细节上颇有商榷之处。比如袁大总统说要军政民政分治,可以不过各省的都督、民政长要由各省议会选举产生,不能由中央直接委派。
“再比如调整军事机构,大总统府的军事处由北洋系把持,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总长也是袁项城的嫡系,那么参谋总长必须是我们同盟会的人。
“如果要更新军队编制,那好,我们就在参议院的监督下,不分东西南北,按照省份平均给予军队编制。
“想要解散冗余军队,也行。现在全国有120多万兵员,其中北洋系60万人,我们同盟会35万人。你们新中国党10万人,其他部队15万人。咱们就按照比例来裁撤,由三方组成委员会监督执行,从兵员最多的北洋系开始
“至于停止购运枪械,必须在停运之前,根据全国军队编制,由陆军部、海军部统一配齐军械。如果哪项袁项城不同意,哪项就作废。孙总长以为如何”
孙元起觉得宋教仁有些强词夺理,甚至是强人所难。
比如不分东西南北。按照省份平均给予军队编制。兵力布局能这样均匀地撒胡椒面么像京畿之地。除了要留足拱卫部队,还必须时刻应对近在咫尺的日、俄两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