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7(2 / 2)
摄政王载沣好不容易才把朝廷上层的汉人官僚清洗干净,怎么可能因为立宪派的几句话,便前功尽弃呢所以,清廷断然拒绝了地方立宪派的要求。
在皇族内阁名单公布的40天后,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发表了宣告全国书,认为“新内阁如此,吾人民之希望绝矣”。此刻,谘议局人士和各地保路士绅相互沟通交流,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看,一切都是体制的错
从此,江南各地士绅正式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或明或暗地支持保路运动,对于革命党也保持宽纵的态度。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北京的中央政府灰头土脸。
然后,他们的梦想实现了。
第二五零章山色江声共寂寥
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在宣告全国书中评价“皇族内阁”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可谓一语中的。孙元起在这扩大版的“军机处”里,尽管不是最年轻的,但绝对是资历最浅的。
1901年底,孙元起协助学部大臣张百熙处理重建京师大学堂事务,从而被授予正七品衔的国子监博士厅博士、京师大学堂副主办,自此踏入仕途,到1911年5月以学务大臣入阁,前后共用了十年时间。这傲人战绩,被杨度赞为“十年间由入仕而入阁,升迁之速,举世无比”。
不过,这也得分和谁比。要跟载洵比起来,那就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出生于1885年的载洵是如今内阁中最年青的大臣,比孙元起小了足足九岁。别看人年纪轻轻,可人家投胎投的好啊,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两周岁时1887年便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从此以后便一路青云直上:四周岁1889,晋辅国公;五周岁1890,晋镇国公;十七周岁1902,袭贝勒爵;
二十三周岁1908,加郡王衔;二十四周岁1909,任筹办海军大臣;二十五周岁1910,任海军部大臣;二十六周岁1911,入阁。
人家载洵还在吃奶的时候,就进入体制内。参加革命工作,享受副处级待遇。那时候孙元起还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没想到以后会穿越呢等孙元起加入穿越大军来到清末的时候,人家十三岁娃娃便是副厅级的镇国公。等孙元起开始在官场打拼的时候。刚成年的载洵已经子承父业,荣升副部级。这怎么比所以孙元起每次看见英姿勃发的载洵,都会心生感喟:投胎是门技术活儿啊
正如卞之琳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孙元起有些嫉妒载洵,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官僚也对他嫉妒得发疯:不就是认了一个做大学士的叔祖么
既然资历浅,又招人嫉恨,所以孙元起知道自己进入内阁之后。便愈发低调,简直比初进贾府的林妹妹还文静几分,准备老老实实地做好“挑帘军机”、“举手常委”。
第一次内阁开会,孙元起按照杨度的指点。特意赶了个大早,老老实实站在外面恭候诸位同仁大驾光临。片刻之后,便看见三位五六十岁的老头联袂而来。孙元起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其中稍微年轻一点的官员便高声问道:“是学部孙大人吧”
“正是孙某。”孙元起连忙鞠躬抱拳:“初次见面,请诸位大人多多赐教”
那人哈哈一笑:“孙大人太客气了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内阁协理徐大人,这位是邮传部盛大人,敝人梁敦彦。字崧生,忝为外务大臣。”
相互见礼后。徐世昌若有所指地说道:“如今国事孔亟,内外多难。我等臣工正当同心协力,戮力为国,不可自生罅隙,免得让别人看轻了去”
孙元起暗自寻思:徐世昌的意思,是要内阁中的四位汉人大臣紧密团结,不被满清皇族各个击破还是他把自己看成是袁世凯一系,暗中点化自己
没等孙元起闹明白,徐世昌便昂然进入会议室,盛宣怀紧随其后,倒是梁敦彦落后一步,低声问道:“孙大人,有没有听唐介臣唐国安、詹眷诚詹天佑提起过梁某呀”
孙元起马上醒悟过来:“梁大人也曾在耶鲁大学求学过”
梁敦彦点点头:“不错,梁某是首批留美幼童,曾在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只是尚未毕业便被朝廷急召回国,比不得孙大人名正言顺。如果孙大人不嫌梁某唐突,梁某便称你为百熙学弟,觍颜自称一声学长,如何”
孙元起马上识趣地拱手行礼:“元起见过学长”
两人客气一番,梁敦彦接着说道:“既然有同学之谊,自当同气连理。如今在官场中的耶鲁同学,除了你我二人,还有外务部右丞唐介臣、邮传部左参议詹眷诚、沪宁铁路管理局总办钟紫垣钟文耀、北洋大学督办蔡述堂蔡绍基、海军部驻沪一等参谋官徐季程徐振鹏等人,什么时候大家聚聚”
“元起随时恭候诸位学长”孙元起摆低了姿态。
就这样,清末民初政坛小有名气的“耶鲁中国校友会”在两位内阁大臣闲谈中有了最初的雏形。
孙元起很快发现,自从当上学务大臣、入了内阁之后,说话明显管用许多,以前经常出现的阳奉阴违现象呈数量级下降。受此鼓舞,他全副身心扑在学部,按照后世的学校制度,结合清末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育机构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方面是在学部自身机构,按照管理范围重新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等部门;一方面是对于全国学校布局,提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手段,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学科体系为目标,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口号。
对孙元起的这些举动,杨度和张元济都有些不满。
在杨度看来,是因为孙元起刚入内阁,应该保持低调,至少现阶段不能锋芒毕露。君不见,隔壁日本国搞君主立宪,内阁总理和大臣变动速度比ihone换代都快你要是太嚣张,没准哪天就会被人踢出内阁万一是惹恼了摄政王载沣,以后别说当选总理大臣。就连再入阁都难了
京师大学堂前任总监督刘廷琛在孙元起出任学部尚书的时候就主动辞职,接任的便是张元济。张元济不满的主要是孙元起的教育方针。在他看来,中国最要紧的应该是普及初等教育,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脱离愚昧。即便退而求其次。也该是发展师范教育,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平。最次最次,那也应该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国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重点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什么用
孙元起却知道,根据学部奏报的第三次教育统计表,在1909年各省在校学生达163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生。尽管这距离学龄儿童全部入学的目标还差得非常远。但足以表明各地士绅对于兴建中小学的强烈兴趣,毋庸国家重点关照。而且随着华兴银行开业,经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