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重生之大科学家 > 分节阅读 216

分节阅读 21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孙元起有些生气:“温世霖既不是老师又不是学生,干嘛找我请愿我是学部尚书,不是法部尚书如果你们觉得他有冤屈,尽可以去找法部、都察院,与学部何干好,继续说第二条。”

徐谟被噎得直翻白眼,半天才说道:“第二条,恳请朝廷速开国会”

孙元起肃声道:“请这位徐同学记住,学部是分管全国教育的机构。速开国会与教育有一毛钱关系如果接下来都是这种越俎代庖、问裁缝买菜刀的要求,你可以直接转身回去了”

徐谟有些抓狂:“第三条,恳请朝廷尽早颁布宪法。朝廷圣旨命你纂拟宪法,你该不会认为这个也与你无关吧”

孙元起反问道:“你们知道纂拟宪法大臣都是谁么”

此时王世杰插话道:“知道,是度支部尚书泽贝子载泽、农工商部尚书伦贝子溥伦以及先生您。”

“既然知道,那我就给你们说个故事吧”孙元起突然话锋一转,“从前有个屠夫,每天都要杀好多猪。周围的人都劝他:你每天杀猪是不对的,应该悔改。屠夫回到家,便一改常态,亲切地对猪说:我杀了一辈子猪,心里也很过意不去,你们虽然是猪,也应该有猪主、有猪权。现在我尊重你的意见和选择,你想怎么个死法不要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嘛猪犹豫片刻,答道:其实,我并不想死。屠夫拍着大腿:你看你看,说跑题了吧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明白了么”

王世杰躬身答道:“学生明白了”

“既然明白了,那你还不走”孙元起说完,王世杰真的转身走了。

孙元起又问徐谟道:“你明白了么”

“我不明白”徐谟直着嗓子嚷道。

孙元起大怒:“连这个都不明白,还来请愿来人,把他叉出去”

看着孙元起在众人簇拥下回到寓所,王世杰赶紧扶起被摔了一个大马趴的徐谟:“叔谟,我们也回去吧”

徐谟还有些恼火,一膀子甩开王世杰:“他孙百熙到底什么意思三条要求,一个都没答应,就给我俩讲个故事,这样就想把我们糊弄走”

王世杰道:“孙先生不是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么前两个要求是不归他管,后一个要求则是他想管,人家不让他管。”

“对了,雪艇,他讲的那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徐谟问道。

“你把故事中的死换成宪法,把屠夫当成摄政王或者泽贝子、伦贝子,把猪当成孙先生,就该明白了”王世杰旋即摇摇头,“其实,把屠夫当成满清政府,把猪当成全国四万万国民,也未尝不可。”

听王世杰这么一剖析,徐谟总是明白过来,只好垂头丧气回去了。

1911年是多事之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很多载入史册的大事,比如4月27日爆发的广州起义,“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因为孙元起这只蝴蝶,再加上迫击炮的作用,起义足足支撑了二十多天,最后在两广、福建清军围剿下,残部才退回香港。

当然,还有一些事情,最开始看上去是微不足道,最终结果却惊天动地,比如5月5日的一封奏折。

奏折是都察院给事中石长信写的,题为铁路亟宜明定干路枝路办法折。在折子里,石长信把铁路分为“干路”与“枝路”两种类型,主张贯通全国的主要线路即“干路”应该国有,由政府借款兴办;而其余的普通线路即“枝路”,则可以由各省绅商集股商办。

看上去很合理,对不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先明白两点:第一,清末铁路状况;第二,清末财政状况。

先说第一点,铁路是舶来品,按照产权可以分为“洋办”、“官办”、“商办”三种。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铁路对于国防的重要性,除了特殊情况,不再允许外国插手铁路修建,改由自己动手这也是詹天佑能够出头的原因之一。但接连不断的赔款,让政府有心无力,只好委托给有实力的商人来集资办理。

效果很显著,短短数年间,就有多条铁路开工建成。但商人办理也有弊端,比如无法筹集到巨额资金、技术不过关、各自为政,影响了铁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铁路国有”的必要性。

再说第二点,清末政府财政状况非常糟糕,每年赤字都在三、四千万两,这就需要不停地以各种关税、盐税、厘金等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尤其是1910年橡胶股票风潮,中国商人一下子损失了4000万两以上,造成市场急遽萧条,政府入不敷出的情况更加明显。已经把能抵押的全都抵了一遍,可是还有窟窿要填,怎么办

修铁路之所以能鼓动大量商人参与其中,除了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盈利能力非常可观。最初,政府赤字压力还不是很大,虽然也意识到铁路国有的必要性,但还能耐着性子和商人讨价还价。等到了1911年,政府因为金融危机,资金极端短缺,早已经饥不择食。眼睛自然而然瞄准了铁路:铁路好啊,平时能赚钱,紧急时还能以路权向外国银行抵押贷款

石长信这封奏折,无疑挠到了清政府的痒处。奏折呈交之后,立即引起摄政王载沣的重视,称赞道:“该给事中所奏不为无见,著邮传部按照所奏各节,妥筹议奏。”

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对对石长信的奏折,立即给予了积极呼应。这也可以理解:铁路国有,归根到底是收归邮传部管理。作为未来的经手人和管理者,他盛宣怀可以捞到更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在收到石长信奏折后的第6天,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向全国发布了干路国有的定策。

第二四九章高天滚滚寒流急

清末铁路收归国有行动及随后的保路运动,其实与今天的拆迁和反拆迁,在表现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第一,就像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拆迁一样,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铁路国有”。

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之后,像云南、贵州、广西这些边远省份,纷纷表示支持,甚至希望政府尽快宣布本省铁路国有。而在四川、湖南、湖北与广东的士绅中,反对国有的势力则较为强大。这四省里,湖南、湖北与广东反对国有声浪的又相对温和一些,反对最激烈的是四川士绅。

各省态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与其说是各省的爱国程度有高低,倒不如说是各省在考虑自身利益上各有打算。像滇、黔、桂这些边远省份,自己没有力量修铁路,即便修筑铁路,也难短时间内收回成本;但铁路确实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所以他们希望铁路国有,由国家负责铁路的修建和运营。而湘、粤、蜀这些地方人口密集、地势平坦,修建铁路比较容易,盈利也快,早期已经修建了部分线路,自然不希望国家再插手。

第二,你以为反对拆迁的人是为了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不,反对的原因只是价格没谈拢

清政府要实现铁路国有,就必须从商办铁路公司手中赎回原属商办公司股民的股票。说句很客观的话,清政府开出的价格非常公道这也是其他省份反对比较温和的原因。可为什么四川士绅反对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