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9(2 / 2)
英国科学的特点就是特别讲求实用和着重类比,尤其喜欢使用感官认识,而不是思维推理。比如法拉第,他把力看作是一种管状的东西,照他们的想象,力很像一种橡胶制品:卢瑟福则把原子当成乡村集市上一种投掷椰子的游戏来加以研究,他把粒子投到原子上面去,然后想看看有什么碎片落下来这种爱讲实际的习惯和健全的常识”在科学发展早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把讲究机械模型方法的经典物理学推向了顶峰。
所谓“利弊相生”祸福相侍”。,等到经典物理学出现漏洞的时候,对于那些旧式的物理学家来说,一场巨大的灾难开始了。因为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新领域内”应该使用新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旧的那一套变得越来越不灵光。然而作为一位在旧式教育培养下长大的研究者,尤其是那此使用旧思维方式尝到巨大甜头的科学家,机械模型的方法已经成为他们固有的思维”想突然改变,哪有那么容易更何况”有些人根本就不想改变,还反过头对新理论横挑鼻子竖挑眼。
像瑞利勋爵,出于伸士风度和圆滑的处世态度,只会在儿子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公众场合从来都是含糊其辞,决不会明确表态。当然也有死硬派如开尔文勋爵者,这位老而弥坚的前皇家学会会长,逮着机会就要抨击孙元起一番,甚至把新理论的出现看成是个巨大的阴谋,东方小子企图颠覆西方正统科学的巨大阴谋。对此,孙元起自然啼笑皆非。他们骂得凶了,也只会引用阿拉伯世界的一句谚语来回应他们:犬在吠,驼队依然前行。
不知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就在瑞利勋爵一行拜会孙元起的当晚、孙元起第二次领取科普利奖的前夜,开尔文勋爵在苏格兰的内瑟霍尔病逝。后世的英国科学史家在提到这段历史时,用充满感伤的笔调浓墨重彩地写道:“在1907年12月17日寒冷潮湿的冬夜,物理学大师开尔文勋爵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稍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牛顿墓旁。
“作为热力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开尔文勋爵的一生都是非常成功的,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中的一位。逝世之后,得到了几乎整个英国和全世界科学家的哀悼。这也算是英国科学界继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之后,最灿烂的荣光。自此之后,英国的科学界从巅峰滑落,再也没有返回到那个令人幢憬不已的神坛。
“在开尔文去世后的第二天早晨,他极力批评过的约翰逊博士站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领奖台上,领取他获得的第二枚科普利奖章。冥冥之中,上帝用这个残酷的现实,昭示着经典物理学研究已经走进了历史的坟墓,以后只能供人凭吊:新理论从遥远的东方被传播过来,在讲台上被郑重其事地宣介,欧洲科学家只能坐在台下虔诚地聆听、被动地接受。至于我们英国人,鉴于拥有优秀的实验环境和杰出的操作能力,在接下来的分工中,光荣地成为新理论指挥棒下合格的实验验证人员。
“每个英国人,尤其是搞研究的英国人,都应该在下午时分,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走走。左手边是标志着经典物理学开端的牛顿爵士墓,他也是英国光辉科学史的伟大起点:右手边则是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终结的开尔文勋爵墓,他则英国光辉科学史的最后高峰。这一切,都沐浴在淡淡的斜阳余晖中,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象开尔文勋爵、哈根斯爵士、瑞利勋爵等学者心里的绝望和悲凉。”
但在中国的科学史著作中,从来不会有人把开尔文的逝世和孙元起的获奖联系到一块儿,顶多有人在编排物理学大事记的时候,会说一句:“咦,真巧百熙先生那时候也在英国,不知道他有没有给开尔文发过唁电”
事实上,孙元起还真给开尔文发过唁电。
此时英国的电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开尔文逝世后的几个小时内,消息迅速传到伦敦。作为前任会长,他去世的消息自然也通知了皇家学会。于是在第二天颁奖大会之前,全体参会人员专门起立,为他默哀。
作为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的孙元起,出于礼节,代表自己全家、经世大学、中国科学界发去一封声情并茂的唁电,追述勋爵一生的伟大业绩。开尔文遗属显然知道俩人之间的过节,便把电报给隐匿起来,秘而不宣。一直到新世界,编纂孙元起全集的学者顺藤摸瓜,找到开尔文的后裔,才在一大堆文件资料翻出这份电报,让它重见天日。
接下来的几天里,孙元起应英国各大研究机构之邀,四处奔波做演讲或开研讨会。孙元起忙,那群学生也没闲着”先是花费两天功夫,向英、法、德、比等国发出数百份电报,然后四下开始联系住宿、餐饮、开会的地方。
本来孙元起以为,圣诞假期”中国留学生少不得会有一些自己的四人安排:至于千里迢迢来伦敦开会,应该没多少积极事实却大出孙元起的意料”留学生只要接到电报,几乎一个不拉,都出现在了伦敦
前面说过,清末留学外国的学生,大多数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留学外国的经费,主要靠官府资助,不足部分由自家补齐。穷人家又能有多少家底来贴补呢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勤工俭学呢后来很多的留学生都是这么干的。一来是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穷人家的读书人也是读书人啊,自然放不下架子去打工赚钱:二来欧洲社会普遍还视远东为蛮荒之地,视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为肮脏不洁之人,也很少有人愿意雇佣留学生做事。
所以游学生在欧洲的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平时能省就省,甚至很少出门。比如真实历史中的李复几,就靠转租自己的自行车来补贴自己的日常用度。
如今在假期里,有人包食宿、负责来回车费,邀请自己到伦敦遛一圈,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于是大家呼朋引伴,蜂拥而至。
第一六二章长杨鄠杜昔知名
作为十八、十九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伦敦人口在1900年便超过了200万。在两百万人中,突然增加几百号中国人,不亚于沧海一滴水、九牛一根毛,基本上没有人会留心。然而“基本上没有”并不等于“没有。”因为在伦敦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日夜探查着城内华人动向大清驻英公使馆。
这间公使馆曾做过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那就是在1895年10月诱捕了孙中山,并把他关在公使馆三层的一间小屋里口天。令历史铭记住这件事情的原因,不是因为公使馆诱捕手段的卑鄙,而是处理事情的手段实在太拙劣,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公使馆里居然有好几位英国员工。如果这些员工接触不到机密内容,这也算不上大问题。可是其中两名员工居然能接触到被关押的孙中山。当然,这俩员工要是能够立场坚定,为公使馆保守秘密,这也没啥。关键这俩员工还让孙中山给说服了,帮他向外面递送消息求救
其次,孙中山好友上门讨人之后的五六天内,公使馆居然采用了不阻止、不沟通、不放人的原则,任凭事态发展,直到地球报把这件事捅出来,引起英国朝野关注,迫使英政府向公使馆提出交涉为止。
第三,在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向公使馆发出照会,要求公使馆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立即释放孙中山的数个小时之后,公使馆居然以超高的效率,释放了囚禁已达2天的孙中山。
就在孙中山获释的第二天,公使馆收到了北京清政府的通知,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孙中山押送回国。
获释后不久,借着新闻事件的余波,孙中山用英文写成了伦敦蒙难记一书在英国出版,使得孙中山在囚禁之后不仅毫发未伤,反而声名大噪”成为西方民众心目中反抗的英雄和先锋,为他日后成为领袖奠定了牢固的声望基础。
在1907年12月,大清驻英公使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他在今年三四月间,刚从前任公使汪大叟手中接过此等重任,闻听伦敦城内突然有无数华人学生出没,不敢大意,赶紧派人出去打探。
召开大会的事儿本来就没打算保密,更何况这群留学生无组织无纪律,嘴里根本就存不住秘密呢才小半个上午”打探消息的人就回来了,手里还拿着手抄的电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