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6(2 / 2)
无论如何,人家七十多岁的年纪摆在那里,自己上前磕个头还可以接受。想着,便快步上前:晚生孙元起给王中堂请安“琉璃球果然柔和婉转,对谁都是三分带笑。王中堂连忙过来扶住孙元起:呵呵,你就是寿州中堂的孙吧老夫数年前便在廉子胡同见过你呢,当真是王谢子弟,果然风流潇洒、卓尔不凡来来来,快请坐“搀着孙元起的同时,还不忘吩咐上凉茶与孙元起解渴。
两人先套了一会儿交情,又说起翰林院的事儿。
王中堂道:人们常说,翰林院庶吉士是半路修行,而翰林官为玉堂仙。百熙今蒹皇太后特简,步登仙,此等荣幸古今无二,最是可喜可贺“孙元起脸上带笑,心中却想:这老头是骂人呢吧
王中堂犹自不觉:百熙到了翰林院,平时职事倒也清闲。如果无暇,不去也可,然而还是一月去上几回为佳。国朝设立翰林院以来,向来有大考制度。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每隔四、五年就临时举行一次,考绩处于三等以下的,处分极为严厉,降职、罚俸都是轻的,甚者即行革职,比如嘉庆年间的侍读学士承恩泰。“如果选明清翰林官中最悲催人物的话,那么这位承恩泰同志一定能入前三名
这位满族人,也不知是怎么混进翰林院的,而且还当上了侍读学士。
嘉庆十七年2,翰林院举行大考。按照规矩,满族翰林只考满语、骑射两项,承恩泰道:我热爱中国古典文学,这个满语、骑射,抱歉,我来不了等让他去考诗词歌陚的时候,他又说:我是旗人,这个诗词歌陚,抱歉,我不会
这不就是童话故事里非鸟非兽的蝙蝠么
最后逼于无奈,他自己要求只考翻译满汉之间的翻译,考官答应了他的请求。
结果考试前几天,这位承恩泰同志又上了一道折子:我是非常希望参加考试,可是我去年秋天骑马的时候,摔下来伤了手臂,如今旧伤复发,写不了字。抱歉实在不能参加考试“当时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曹振钅庸忍无可忍,把这位承恩泰同志的伟大事迹上报给了嘉庆皇帝。皇帝对于这么惫懒的旗人也没辙,除了把这位无耻无能之至“的承恩泰逐出批本处、即行革职外,再无别的处罚。用皇帝自己的话说:此等不堪之辈,亦不值治罪“虽然孙元起不知道承恩泰的事迹,但对于翰林官大考的事儿还是知道一点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里就曾写到一班老翰林听说要大考,个个急得屁滚尿流,玻璃厂墨浆都涨了价了;民间也有翰林怕大考这样的传言。
话说翰林官一般都是从庶吉士中筛选的,而庶吉士又是从进士里面挑出来,优中选优,可谓飞机里面的战斗机,久经考场,如何单单怕这大考呢
原来翰林院是比较清闲的机关,大家在里面都是聊聊天、、哦,那时候没网,和进了人大的老干部一样,那还有心思研究四书五经、诗词歌陚这等考试宝典三五年过去,可怜那手是生了、眼是花了,哪里还上得了考场正好比如刚进大学的学生,一年疯玩后再让他去参加高考,歇菜几乎是一定的
况且,翰林院历来被认为是清要、清秘之处,来到这块地方好比登上瀛洲做了仙人。入翰林院的时候,自然人人都有一股子得意的劲儿。
可要是没通过大考,被灰溜溜的扫地出门,估计和被清华北大退学没两样,这一辈子也没脸面见人咯这也是翰林官怕大考的原因之一吧。
孙元起忽然听闻有大考,也觉得菊圌花一紧:要是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哥哥我不得交白卷嘛这丢人可就丢大发啦
王中堂话语一转:不过因为同治以来,天下纷扰,大考之制已经名存而实亡了。就说光绪元年以来这三十多年间,只有甲午年1894
举办过一次。便是京察大计,如今也多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罢了。翰林官向来由掌院学士出具评语,只要荣尚书没有意见,你定然是上考。所以,百熙毋庸多虑“这老头一惊一乍的,到底是啥意思回去得好好琢磨琢磨一下
正思忖间,王中堂又调转话头:百熙,你在海外多年,你说说,这洋人有好的么
这什么意思孙元起只好小心翼翼地回答:恐怕和我国人一眼,有好有坏吧王中堂一合手中的折扇:老夫觉得,这洋人没几个好东西
第一一二章管乐有才真不忝
一一二、管乐有才真不忝
孙元起愣住了:老大人不是说这位王中堂“素来主张洋务“么怎么这么排外
王中堂把折扇丢在八仙桌上,愤愤地说道:“前几天,日斯巴尼亚国居然遣使来华,要求饰结新约。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两年在我东北和俄罗斯打仗的时候,我国朝野上下对他们襄助有多大么真是鲜廉寡耻负恩忘义以怨报德无耻之尤“看到王中堂义愤填膺的样子,孙元起脑袋有些短路:这两年在东北和俄界斯开战的不是日本么
当下,试探着问道:“中堂,日斯巴尼亚乃是欧洲的西班牙国,跟在东北打仗的日本,好像是两个国家吧”
王文韶板起脸来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日本鬼子希望结成条约,唯恐我朝不答应而故意改个国名企图蒙混过关呢即使按你说的那样,西班牙又称为日斯巴尼亚,可以一国两名,安知日本就不能一国两名“这话雷得孙元起外焦里嫩,想笑又不敢笑,想辩解又不敢辩解,一时间差点没憋成内伤。
胡乱说了几句之后,孙元起连忙起身告辞。离开王宅,才开怀大笑了一阵子,笑罢又不免嗟叹:你说国家副首相都是这水平,还怎么指望内惩国贼、外争主权
到了荣庆府邸附近,自有负责盯梢的校工前来报告:半个时辰前,荣尚书和袁宫保进了院子,一直没出来。孙元起看了看天,现在估计是上午十点半钟,估计他们十一点半、十二点吃饭,时间掐得非常好,这样自己进去呆上十多二十分钟出来,相信他们也不多留。
于是带着老郑到了荣府门前,不知是朝廷另有规定还是什么原因的,孙元起觉得荣府大门的奢华气派比孙、王两位中堂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带着门房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