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 / 2)
“早。”孙元起答道,“我问您老点事儿,成不”
老佟乐了:“您可问对人啦九门五城没有我老佟不知道的。您打听啥”
孙元起想了一下,决定先问一简单的:“包子多少钱一个”
老佟听了一趔趄,差点没栽倒:这年头还有这么问人的定定神:“新出笼的肉包子两文一个,素馅儿的一文一个。”
这倒不贵孙元起想了想,问:“一条毛巾呢”
“上好的十文,差点的六七十文,更差的,三四十文也是有的。”看来好坏之间,价格悬殊很大啊。
孙元起又问:“那脸盆多少钱一个”
“脸盆您是说洗脸的木盆吧这可没准儿,估价生客得一百五十文,熟客八十文也能买一个。”这老佟看来心中确实有谱儿,说话不带打磕巴的。
问了半晌,把能想到的都问了一边,老佟都糊涂了:“您倒是想买什么呀”
孙元起挠挠头,说:“那一个鹰洋值多少钱”
“鹰洋不同,价也不一样。您的那是美利坚鹰洋,成色差些,估计能抵白银六分八到七分。”老佟笃定的说。
“鹰洋那么坚挺”孙元起对于白银和铜钱的兑换率,一直停留在老师说的一比一千上:“一块将就换七百文钱啊”
前半句老佟没听懂,后半句可听得一字不拉:“什么,七百至少是一千一”
“啊”原来鸦片进入中国之后,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白银和铜钱的比例从一比一千涨到一比一千六七,可孙元起不知道这些。心想:还是算了自己去买东西,估计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得,还是继续麻烦人家老佟吧
孙元起打定主意之后,笑着对老佟说:“请问您老今儿有空么”
老佟不知道这大高个儿打什么主意,眨巴眨巴眼睛,反问道:“您有什么事么”
孙元起说:“是这样的,我啊,刚到京师,什么都没备,对物价也不了解,完全是一抹黑。出去买东西,一准儿被人涮咯。所以想烦请您老帮我买些东西。”
“哦,这样啊,行都买什么东西啊”老头儿回答嘎巴儿脆。
“就刚刚问您的那些。”
老头打量一眼孙元起,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咱老佟也是一号儿,绝不做那昧心的事儿”
孙元起立马解释说:“刚刚我那是不想麻烦您老,打算自己去。可听您老这么一说,才知道我根本不是那块料,这才烦请您老出马的。”
老头儿才拗过劲儿来:“行。可您要的东西我可记不全活”
“我都记在这纸上了。”说完,从书包里掏出那张纸。
老佟摇摇头:“它认得我,我认不得它。”
“那您老就估计着买,都是日常起居必须的,合用就行。”孙元起也没辙儿了,“大概多少钱”
老佟合计了一下:“我估摸着,两三块大洋一准儿能备齐”
这比孙元起预计的要少得多,就从书包中掏出三块大洋递过去:“那就麻烦您老”
“您瞧好吧。”老佟信心满满,转身要走。孙元起又喊住了他:“再问一个问题,昨儿那个叫丁韪良的外国老头住哪儿”
第四章读书都为稻粱谋
丁韪良derarsonsart,1827-1916,字冠西,美国印第安纳州人。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和兄弟都是牧师。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丁韪良志愿参加美国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使团,并被派往中国的宁波。随后为美国政府提供太平天国情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美国公使列维廉的翻译,并参与起草中美天津条约。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并开办学校。1863年,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1865年任同文馆教习。1869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大力推荐下,丁韪良辞去了在美国北长老会的教职,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直至1894年。期间,并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衔。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光绪皇帝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1902年,清廷颁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丁韪良又被重新任命为总教习。但西教习们因向清廷要求补偿薪金引起纠纷,新任管学大臣张百熙借“经费紧张”为由,集体辞退了丁韪良等西教习。1916年12月17日,丁韪良在北京去世,与妻子同葬于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
从1850年到1916年,除了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丁韪良在中国共生活了62个年头,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积极宣传基督教,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以华制华”和由美国割据海南岛,以加强奴役中国;一方面多年从事翻译、教育的实际工作,并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这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
一个历史场景至今耐人寻味:1898年,当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时,丁韪良被光绪皇帝任命为首任总教习即校长,授二品。开学之际,他当着全体中外来宾的面,向中国的圣人孔子鞠躬致意。此举使丁韪良被一些基督教人士视为神的叛徒,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以这样的方式融入了中国,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分子。以上改编自“百度百科”。
当然,丁韪良的这些光辉业绩,孙元起是丝毫不知道的。这也难怪,毕竟这些教育史上的东西,离物理系研究生的距离太远。学教育学的时候,可能偶尔提过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