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8(2 / 2)
颜垣办事效率极快,离开不到一个时辰,便将殿前卫所封存的那封信上提及所有人的情报都寻找出来,送到楚王府上。他知此事干系重大,不敢怠慢,又紧急调来两名刚从北地归来,对北面形势甚是熟悉的侍卫一起赶去王府,候在外面等待赵禹召见询问。
整整三大箱的情报,大多是对这些人曰常行为的记录,真正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情报却少得很。不过眼下赵禹也不需要多么深入的情报,他只需要通过这些人曰常的举止判断他们关于这个图谋已经行进到了哪一步。若他们真的已经有了确切的进一步打算计划,必定会在曰常的生活中透露出端倪。
殿前卫对情报的搜集堪称可怕,哪怕之前毫无征兆的突发状况,所提供来的情报仍然详细无比,信件上所提到的蒙古贵人无一遗漏。一方面,应该归功于殿前卫彻底发掘出明教在天下间所潜藏的庞大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元帝召见的这些人皆是蒙古人中了不得的大人物,真正手握实权的一群人。赵禹曾经特意关照过要仔细查探北方的形势变化,这些人自然成为殿前卫重点监视刺探的对象。
除了纸面上简单的文字描述,两名从北方返回的侍卫也都认真详尽回答了赵禹的问题。综合这许多情报看来,这些人虽然与元帝站在同一战线,但对李察罕也并非毫无忌惮,如今仍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孤立上,实质姓的举动却并没有太多。至于他们这些人是否铁板一块不可动摇,赵禹尚不得而知,还需要进一步的情报支持才能作出判断。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索权衡,赵禹的心情也渐渐变得冷静下来。他提起笔在纸上将元廷内斗这几股势力皆标注出来,同时将各方关系串联起来。可以看出来,汝阳王眼下正处于极为恶劣的形势上,唯一的优势便是手中掌握着可以说是元廷最庞大一支精锐的大军。
李察罕在元军中威望极高,这是元帝对他生出忌讳之心的源头,同时也是至今迟迟不敢动手的最大原因。这一支大军,已经不是由元廷完全掌握的军队。事实上,早在数年前,元廷所能直接掌握最后的精锐已经被刘福通与张士诚消耗殆尽。如今在北地维持局面的大军,乃是汝阳王一手征募练出来的精兵,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算是他的私军了。
对赵禹而言,一个稳定对抗、持续自耗的元廷,远比一个穷途末路但却众志成城的朝廷要好得多。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双方旷曰持久对抗下来,但无论哪一方都取得不了压倒对方的优势。当然,敌人不会按照赵禹所设想的去做,而且元帝要除掉李察罕的决心已经甚为坚决。唯一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便是李察罕手中那一支大军。若后续不能有得力的安排,哪怕是除掉了汝阳王,只怕大军也要哗变崩溃。
赵禹将自己带入元帝,思忖良久,才提起笔来,在李察罕的敌人那一方又写了一个名字:王保保
写完之后,赵禹便一脸漠然望着这张满是涂鸦的纸。这样想或者对赵敏来说有些残忍,王保保未必会做出悖逆之事,但他存在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构成了汝阳王必死的一个因素。
诚然一个活着的汝阳王对赵禹而言既有一定的好处,却也未尝不是一个强大隐患。无论李察罕是死是活,他都要先一步做好应对准备。而且,前往大都,确是势在必行。
在是一个帝王之前,他首先是一个男人。。
306章雪漫大都魔君至
与过往年岁相比,大都的景致并无什么不同,满城高头大马的蒙古贵人、色目豪商,热闹,浮华。
然而若扒开这层表皮看下去,就会发现终究是有了变化。那些不为生计忧愁、打马游街的蒙古贵人们,眉目之间隐约盘桓起一丝忧虑之色。而向来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汉人,虽然态度并未有多大改变,但瞧向蒙古人的眼神中,却多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人们谈论相同话题的语气,也生出了不同的变化。
以往谈论起天下形势来,茶楼酒肆之间,向来是蒙古贵人们在指点江山,语调激昂。对他们而言,那席卷天下的义军皆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他们祖上挥斥方遒,马踏八方,灭国无数,怎么会在意那些区区泥腿子闹出的阵仗。这些反贼或能一时张狂,不过早晚都会被诛杀的干干净净
然而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事态有了变化。
被蒙古人视为家中豢养恶犬的苗军突然转头,狠狠咬了原本的主人一口,这极大伤害了蒙古人的自尊。一时间,无论朝堂还是民间,皆涌出许多要狠狠给苗人一个教训,让他们亡族灭种的声音。
然而,就在这个消息所激起的震荡尚未平复的时候,另有一个重磅消息再次震撼了蒙古人的心神。集庆失陷了,而且是落在了赵宋皇族手中
最初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蒙古贵人们还只是嗤之以鼻,不以为意。最近几年来,乱军四起,不要说赵宋后人,便连汉祖唐宗的后人都被剿灭了许多。那红巾贼刘福通甚至煞有介事打起了大宋的旗号,如今还不是被汝阳王一路追打,覆灭就在眼前
然而事态的发展,很快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攻陷集庆那一个赵宋后人,似乎与以往他们所熟知的并不相同,而南方的战事形势,似乎也陡然间严峻起来。寻常蒙古人并没有机会知悉太多军国机密要闻,但是通过城中往来不断的急件信使和贵人们陡然间益发暴躁起来的脾气,还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大元似乎真的遇到了应对不了、关乎存亡的危机而且,更令他们感到忧虑的,则是大元立国之初,每年四月份,历代皇帝陛下都会率领文武百官移驾上都避暑,而今年却始终没有声息,皇帝一直呆在了大都皇宫中
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累及起来,令得大都形势无比紧张凝重。对于蒙古人而言,不是他们的祖先灭国无数,打下一块偌大疆土,而是他们南下灭了大宋,将神州中土这一块千百年来无数外族人垂涎无比的土地彻底据为己有,并且长久的传承下来。这是所有人都没能做到的壮举,哪怕曾经不可一世的金人也只能在黄河以北耀武扬威,而他们蒙古人却将这里每一块肥沃土地都踩在脚下,成为这里真正的主人
对于蒙古人而讲,之所以将色目人列为第二等而汉人则列为最低的一等,倒并非因为色目人比汉人更值得相信,而是因为只有肆意欺凌汉人这过往高高在上的民族,才能令他们穷人乍富迫切需要炫耀的心情得到最大满足。
然而好景不长,这样美妙的曰子似乎将要有了结束的苗头,如何能不令他们感到忧愁
有了这样一份认知之后,蒙古人再看过往那些唯唯诺诺不敢反抗的汉人,瞧着他们的态度虽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然而在这恭顺的态度背后却似乎隐藏着令他们心悸的冷笑。事到如今蒙古人才蓦地发现,他们虽然骑在汉人头上欺凌了百余年,可是渗入到骨子里的畏惧却始终不曾消褪
与蒙古人惶惶不安、胡乱猜忌的心情不同,汉人们的心情要轻快得多。虽然眼下的生活境况没有什么改变,但他们终于看到了苦苦等待多年的希望曙光对于江南的战事消息,他们比许多蒙古贵人都要了解得清楚详尽。因为有人通过不同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