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3(2 / 2)
祟祯二十年初,卫国军新组建的海军部部长李惟鸾率海军主力,南下台湾。刚刚将西班牙人从台湾赶走没两年的荷兰人面对如此压力,不得不极为懊丧的让出了自己的地盘儿。当时正在台湾的爪哇舰队副指押官韦茨拉尔还仗着跟楚钟南的熟悉意图找李惟鸾抗议,结果他的座舰刚一接近就被李惟鸾一顿炮击,只好缩回了头去。而卫国军海军的强势南下,还有台湾的收复,自然也惊动了福建的土霸王郑芝龙。郑芝龙此时拥船近万艘,但真正能够进行海上作战的大船实在是不多,而且火力也多有不足。对上只有几艘战船的西方殖民舰队倒也无所谓,可对上李惟鸾所率的卫国军海军,他就没有什么底气了。而且,李惟鸾身后还有北方更加强大的陆军军团,所以,在经过几番劝降,以及李惟鸾答应了他的几个条件之后,郑芝龙就像原本历史上面对清廷一样,选择了投降。而这一次,原本应该反对他投降的郑森郑大木,也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国姓爷郑成功,也没有发表任何不同意见。
而就在李惟鸾逼降郑芝龙的同时,陕西方面,卫国军第四军团在军团长祖大寿的带领下,也开始了对四川的进攻。张献忠自然是竭力抵抗。但是,张献忠本人的能力比起李自成还要不如。虽然占据了险地,但依然无法抵挡卫国军倚仗新式武器所发动的强大攻势。仅仅一个月,祖大寿便攻入了成都平原,并且依照楚钟南的计划,对张献忠进行了劝降。可惜,张献忠并不信任楚钟南,哪怕楚钟南此时的口碑确实不错,但当了一段时间皇帝的大西王却不愿意寄人篱下。只是,不投降,又打不过,虽然还有成都等城池可守,可李自成连西安都不敢守,他张献忠就能顶住了但是,出人意料的,虽然受到了部将的劝说,张献忠却并没有像李自成一样选择率军逃窜,而是起兵迎战。
祟祯二十年三月,大西军与卫国军战于绵阳。战役一开始,面对卫国军火炮的地毯式轰炸,张献忠部将刘进忠心胆俱寒,率部反叛,祖大寿命大将王廷臣按刘进忠指点,趁大西军混乱之际突入,力战之后,生擒大西国皇帝、“八大王”张献忠。之后,大西军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人率部溃退。途中,众人接到祖大寿代替张献忠所传书信,信中,张献忠指示以孙可望为大西军新的主帅,李定国副之,并且希望孙李等人能将自己的妻女子嗣送至卫国军中。孙可望等人经过商议之后,按照书信所指,将张献忠家人送归,之后,众人放弃成都,率军南下。途经重庆之时,击溃了听命于南京的明将曾英,进入贵州。而祖大寿跟随大西军,顺手控制了重庆,使得卫国军的势力在西部也跨过了长江。
东西同时出击,先招降郑芝龙,再击破张献忠,卫国军的强大在一年后再次震动了不少人,而这种震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南京。
祟祯被送到南京已经有一年了。不过,在这一年间,在南京被尊为太上皇的他并没有按照许多人预想的那样插手南京政事。这位经历颇为丰富的原末代皇帝只是躲在皇宫里面,跟自己的儿子商讨一些事情,端的是一副父慈子孝,上阵父子兵的架势。可是,就像楚钟南所说的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原本的历史上,祟祯在死前曾经留下一句话:大臣皆可杀可见他对那些大臣的信任度有多么的抵。而现在,楚钟南攻势猛烈,一东一西,都已经跨过了长江,南明小朝廷所倚仗的长江天险根本就成了一个笑话。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他的儿子,那位隆武皇帝朱慈烺却又告诉他,那些大臣正在为皇后的人选而争吵不休。
天可怜见,此时此刻,居然还有人去关心什么皇后
祟祯终于再也抑制不住了。大怒的他在第二天跟朱慈烺一起出现在了群臣的面前,并且极为刻薄的臭骂了几名重臣一顿,顺便,还撤了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将南京兵权收回了自己的手里。
然而,祟祯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居然会起到反作用。他原本只是想着刺激一下这些不能信任的大臣,希望这些家伙能稍稍正干一点儿,仔细地去做些事情,保住江南这片大明国土,不要让自己在楚钟南那个可恶的家伙面前再丢了面子。可是,事实却是,他的出面不仅刺激到了那些掌权的家伙,连一帮被冷落的大臣也刺激到了。那些原本受到马士英等人打压的大臣们将他的这一次出手当作了祟祯皇帝将再次出面掌控朝政的预演。于是,随着一帮闲散官员弄出来的奏请太上皇训政疏的出现,南京朝局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祟祯欲哭无泪,想平定这次朝乱,却又怕自己插手太多引起更高的反弹,可不插手的话,朝乱却一时难以平息进退两难之际,可怜的大明太上皇决定,施行“摊丁入亩以及火耗归公”的政策。
不得不说,祟祯在北京呆过的那段时间让他自己受到了不小的教育。虽然楚钟南并没有给他什么太多的自由,可是,至少,他也知道了自己耗费十数年苦功却依然不能使得天下太平的原由。所以,这一回他才会想着学习楚钟南,施行几个新的政策,缓解民间矛盾。而且,解除了镇守太监卢九德的职务之后,祟祯也发现了军饷的不好整可怜的太上皇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卢九德和马士英等人给他的回马枪,只知道卢九德其实已经欠了南京守军的军饷很长时间,除此之外,其他各军也都是没多少饷银,甚至有的军队之中已经好几年没有饷银发了。
祟祯是一个自视很高的皇帝。他觉得如果自己再来一次,绝不会比楚钟南差。可是,这钱怎么弄江南的那些高门大族不舍得拿出钱来招呼他这个太上皇,国库里面又一直空虚的很,而内库抱歉,那玩意儿不仅空了,而且还远在北京。相信以楚钟南的脾气,就算他发信过去讨要,顶多也就能讨到个十文八文的,说不定还得打欠条
无可奈何,只有下政策
可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两样,都是学的楚钟南的招数。虽然祟祯对这种学习有的是说辞,而且他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史可法等人的大力支持,可是却获得了江南几乎绝大多数的士绅以及地方官的反对。最可恨的,是有些文人士子竟然写文章讥讽,说什么“太上皇已入卫国军乎”,就差摆明了骂他是“叛徒”了
天可怜见,皇帝背叛自己的国家
于是,面对各方的强大阻力,祟祯最终没能做成一件事,极度失望兼自暴自弃的他甚至连到手的南京兵权又扔了回去。不过还好,念在亲家的情份,楚钟南让自己的儿媳妇长平公主,还有留在北京的周皇后,以及祟祯的嫂子张皇后写了几封信去安慰他,总算没发生什么上吊之类的事件。不过,即便如此,祟祯的回信里面依旧是一大堆哀怨、愤怒,还有牢骚,读过信的人,都能感到其中所蕴含的那股深深的绝望
是的,绝望
祟祯对大明的前途不再抱任何的希望。而在他的影响下,那位隆武皇帝也不怎么再关心朝政。于是,南京几乎成了马士英等人的天下。可是,马士英这些人也是聪明人,难道他们看不出南京的危局
当然看得出来。可是,皇帝都没有办法,他们这些依靠那些当地势力地支持才能坐稳位子的大臣又能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这个局势
没有办法。
那自然就只有等死
于是,南京的小朝廷颓废了。
祟祯二十一年五月,卫国军孔有德部南下,刘良佐、高杰这被南明倚为江北长城的两大军镇投降,黄得功率军北上与孔有德交战,战败同年六月,卫国军第一集团军渡过长江,攻克九江城,左梦庚战败请降。六月二十一日,李惟鸾率海军进入长江水道,与沃尔姆斯与孔有德合军包围南京。南京城内,兵部尚书史可法主张死战,但面对卫国军的强大压力,最终,南明小朝廷选择了投降。当然,投降人中并不抱括祟祯和朱慈烺,这父子两人当时正躲在宫里喝小酒,南京城投降之后,由李惟鸾派大舰送他们北归。整个南京,惟有史可法一人于卫国军进城的那一刻自刎于朱元璋陵墓之前。
祟祯二十一年七月中旬,沃尔姆斯进军江西。部将耿仲明率部与李自成交战,大顺军溃败,李自成逃至九宫山,再无讯息。据闻其人是在意图抢掠食物之时,死于当地百姓之手。
八月,祖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