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9(2 / 2)
“两环吴襄字,他们用了多少炮你所处的军营又有多少人”祖大寿较为冷静,想了想问道。
“一个师。这是他们的编制,大概有一万多人炮火连天,我也数不过来,反正军营之中到处都是炮火。”吴襄摇头叹了口气,“其实,何止是不到两刻,现在想想,那些人也就是用了一刻多一点儿罢了。这还全都是他们从朝鲜收的新兵呢”
“”吴三桂默然。
“难怪能将鞑子逼到如此地步。果然了得”祖大寿长叹。吴襄虽然打仗不行,但他既然能够在袁祟焕死后的辽东诸将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证明了其人确实是有些本领。而且,军旅生涯多年,他也相信吴襄的眼力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说是新兵,就绝不会是老兵,说是不到两刻,就绝对不是半个时辰小北荒的军队,果然不简单。
“父亲,那楚钟南除了向你宣扬军力,可还做过其他的事情”吴三桂又问道。
“没说别的。临走的时候,就是说了几句希望你们紧守辽西,莫要丢了关宁军天下第一精锐的名头。尤其是不许与鞑子有苟且之事。否则,”吴襄又苦笑了一下;“否则,他就会再派人来找你,只不过,下一次,他们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哼,山海关固若金汤,我倒要瞧瞧他怎生找我。”吴三桂微微有些恼火,这楚钟南实在是太不给面子。把他堂堂的总兵大人当成什么随时都能教训的娃娃么
“算啦。小北荒距离我等太过遥远,还是先不要管这些了,要担心,也是先要担心那些鞑子。”祖大寿在一边叹息道。身为辽东著名的猛将、老将,他对辽西居然不是由自己这些当兵的打回来,反而是由侵略者送还回来的而感到十分屈辱。只是,打不过就是打不过,他也只有把这种屈辱埋到心里。但是,占据辽西之后,他和吴三桂等人所要面临的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鞑子把青壮妇孺尽皆掳去,只留下空荡荡的辽西给咱们,使得我军无法多辟兵源。而且辽西广阔,与辽东接触之面甚广,又多为平原,便于骑兵机动”吴三桂对小北荒的恼怒之情迅速消去,代之而起的是一丝忧虑。毕竟,小北荒虽然可以从海上来袭,但在陆上没有根基,纵然能一时得胜,也不能长久。可是,满清割地求和,却把割去的土地上的人口都掳走了,这种做法只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八旗军早晚都会打回来的
“辽西不好占啊。可惜,朝廷却不能不占,你我也不能不占”祖大寿再次叹息。
辽西是故土,收复故土,尤其是从自己手里失去的故土,祖大寿责无旁贷。这是一名武将最起码所应具备的精神。以前他做不到,可现在可以了,所以,即便是前面等着他的是刀山火海,鞑子还会再杀回来,他也得去。
当然,通过吴襄的获释,他和吴三桂虽然知道了楚钟南对他们的警告,却也明白对方的一丝善意。因为,把吴襄送给吴三桂而不是直接奉还京城,相当于是去了吴三桂被朝廷勒子脖子上的那根绳子。虽然这根绳子未必真的放在吴三桂的心上,可至少表面功夫也需要做做不是而去了这根枷锁,吴三桂也无异于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很快的,没了小北荒的掣肘,关宁军开始重新向辽西进兵。而与此同时,流民遍地的山东、苏北等地,也有一批批的船只向朝鲜运送人口。关内其他的地方,比如饱经摧残的河南省,也有人开始大量地收拢流民,再将他们运往山东、苏北
第二卷东北三国志第一百九十章第三军
第一百九十章第三军
满清从辽西撤兵的事情,北京的大明朝廷并不是特别重视,虽然他们把这当成了是自己“收复失地”的功劳,但是,相对于在关内对农民军屡屡的胜利,满清这等“芥藓之疾”实在是算不上什么,顶多只是锦上添花。祟祯有理由高兴,因为,在他登位的这第十一年里,危害大明统治的各路农民军被他纠集起来的各路打得大败。
闯王李自成先被洪承畴大败于梓潼,逃往陕西,之后,又大败于洮州,再之后,被洪承畴和孙传庭伏击,再次大败于潼关南原,妻女辎重俱失,仅于刘宗敏等七人逃脱,跑进了商洛大山之中,匿藏不出。而就在李自成接连战败的同时,张献忠受熊文灿招抚,于谷城投降;“曹操”罗汝才亦受熊文灿招抚,与房县知县郝景春歃血为盟,之后,率麾下九营农民军尽数降于大明。三大农民军首领一败二降,饱经战乱的大明好像已经看到了太平的曙光。而原本,在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大清皇帝皇太极会派多尔衮再次入寇中原,兵围京师,使得洪承畴、卢象升所率官军主力被迫入卫京师,从而使得李自成有了东山再起之机,也使得张献忠和罗汝才敢于重新反叛。同时,在这一次多尔衮的入寇之中,名将卢象升也会因为督师杨嗣昌的从中作梗,而战死沙场。
可是,现在的这一切都变了。满清因为有楚钟南的牵制,自己还应付不过来。更加不敢冒险入冠中原。而没了这外来势力地搅合,洪承畴、卢象升,还有孙传庭等人也都继续率兵在外,不必放着刚刚平定下来的乱局不顾。并且,惮于农民军曾屡屡复起,洪承畴、卢象升,还有陕西孙传庭等人都纷纷上书祟祯。要求大军暂驻地方,以镇慑宵小。免得农民军李自成等人死灰复燃。同时,也好继续对各地小股的农民军进行镇压,以免使其坐大。祟祯接受了这三大名将的建议,并且对诸多将领,还有主张招抚的熊文灿进行了嘉奖。同时,因为大明财政枯竭,祟祯下旨重开海禁。准许在福建开放港口进行对外贸易。
然而,眼看着大明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天下大乱不久就将开始大治的模样,远在朝鲜地楚钟南却只是一个劲儿的冷笑,按他地话说:
“吏治不清,百姓困苦不堪,可朝廷官员依然只顾相互倾轧,尤其是温体仁与杨嗣昌。含混不清,只知道内斗;同时,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三大流寇只不过是暂时偃旗息鼓。因为熊文灿的原因,张、罗二人都保留了足够的实力,也获得了喘息之机。我敢说,顶多一年。只要得到机会,张献忠和罗汝才必然再反。此外,官军如匪,所到之处,百姓饱受荼毒积弊难返,祟祯能力有限,不是可以力挽狂澜之人,所以,大明此时的景象不过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不过,话虽然有些酸溜溜。但面对大明内乱渐平。少了许多麻烦的境况,楚钟南真的是一点儿也没兴趣。因为。在平壤的他,真地是很不得轻闲。虽说祟祯再开海禁使得小北荒可以更加轻松的获得许多货物,与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