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2 / 2)
所谓天劫,便是指炼神还虚至最后一关时,以身合道飞升之际的最后一道人间劫数。这一劫并不似前边劫数一般起自人或物,乃是天道之劫,避无可避,只因劫由心生,故亦称心劫。
这道心劫只关乎个人修炼,无论何等符箓、法宝、器物,均是无用,也无人可以相助。修炼金丹的门派由于长期以内炼为主,从不依靠外物,这时候反倒显现出优势来。
因此,符箓门派中炼气、炼神期的高手远远高于金丹门派,若以争斗而言,实力更是远过。但到最后飞升这一关时,成功率就远远不如了。就连玄教教主张留孙这样天材绝艳的人物,也是未能例外。
但也不是说尽皆如此。待得神霄门异军突起,实实打破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来的认识。神霄雷法也属符箓一派,若说法术攻击手段,比寻常符箓有过之无不及。而其两代传人百年飞升的奇迹,更是让天下所有修炼者都为之心动。
因此那张留孙苦心设计,也要得到神霄门的修炼法门,自非无因。只可惜最后张留孙只性也是未能彻解神雷法,以至于毁于天劫之下。
“那现在世间,可还有能飞升的修炼之士么”梅清问道。
“自前朝时张留孙挑起天下道门大劫,便再未闻有飞升者。自张留孙历劫而灭后,又有一个梅花真人,据称是千年来少有的修真奇才,另立教门,融符箓、丹鼎于一炉。可惜这位梅花真人久已不闻其消息,不知究竟是已经飞升还是如何。其他据我所知,全真派中应该还有一两个硕果仅存的真人,怕已经快到飞升的槛儿了。至于符箓各宗就不好说了,自前朝诸派合为正一道之后,除龙虎山外各大门派大多闭了山门,只留俗门弟子应付一下场面。但这些门派都根基深厚,哪个派中没几个高手坐镇若说其中藏着几个老怪物快到了得道之时,也不奇怪。毕竟符箓门派众多,且修炼相对容易一些。但究竟有几个能真正飞升合道,就不好说了。”
碧真一席话说得梅清悠然神往,原来这修真一事,里边门道还真是不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
只可惜不管梅清如何心向往之,奈何一无师门、二无法门,除了碧真教自己的十九诀和双修法门外,就只有这一招如是观法能拿出去唬唬人,要真遇上个横刀立马的修真之士上来找事,他可没有碧真随手就叫个神灵出来帮忙的本事。
虽然现在躲在家中过小日子很幸福,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从因疤儿刘一事遭了锦衣卫那桩无妄之灾,梅清的忧患意识就变得无比强烈。上次有六爷出来扮救苦救难菩萨,下次谁还说得准有没有这样的运气,还是靠自己最现实啊
想来想去,梅清终于认识到,最后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几卷帛书上了。
这几卷帛书,既然是源自当年神霄门中,必然是其门中秘藏之法门。看些帛书源自上古,而神霄门出现不过是南宋时的事,则这些帛书,并非是神霄门中本来的东西。更大的可能,是那冲和子得到了这些古书,由其中习得雷法,之后才创下神霄一门。
既然冲和子能解读这些古书,梅清也有这份自信,由其中整理出修炼的法门来。只是碧真也说过,这只是两箱古书中的半箱而已,另外半箱当时已经被宫中失火烧去。而剩余的那一整箱,却是被自己亲手在疤儿刘棺材前烧化了。其中究竟是不是道经,道经中究竟还有没有这样的上古帛书,就不得而知了。
一想到这事儿,梅清就忍不住要慨叹世事弄人。
事已至此,后悔无益。梅清只得化悲痛为力量,全力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古书翻译事业中来。
第三十六章五雷正法
更新时间:20094263:33:34本章字数:3632
三卷帛书,按梅清释注,分别为五雷正法炼气诀、神霄真解,其中神霄真解分上下两卷。
事实上,在梅清着手之前,那些草稿上的文字已经正确的注明了这三卷帛书的书名,毕竟这几个字难度不大。
但关于其中的内容,难度可就不一样了。
一部道法秘籍的释注,说起来可能简单,但真正着手做这项工作时,梅清才发现其中的难处。
在动手之前,他心中对此颇有信心,其根源便在于他不知何处得来的对古文字的超凡认识能力。但开始释注他才发现,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即使是到了对文字研究非常发达的后世,古文字的辨识率也远未达到可以通译一切古文的程度。但考虑到“明其意”的要求,只要能释出八九成,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一篇文字的大体含义了。
但是道法可不能这样,本来其中文字就较之普通书本来得罕见,用词又古奥难懂,而且容错率极低谁也不能想象如果自己修炼的道法中在关键地方有几个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当梅清将三卷古帛书从头至尾通览了几遍后,就意识到这次只怕是遇上硬骨头了。帛书上这种上古云篆比照自己认识中的古篆变化不大,只凭记忆便可释出七八成。若是寻常学术之用,这七八成已然足够。但作为修炼法门,只凭七八成的认知就去照样修炼的话,基本就是找死了。
既然如此,就只得一点一点从字句中去找了。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关系重大,他也不敢摹了带出去,只得将三卷帛文都用心记了下来。好在他那变态的头脑总算是发挥了作用,没有费太多力气。之后又请碧真将所有可能找来的道经、道法全寻来给自己作参考。
仁圣宫中的藏经,梅清已经全部读完了。两层楼的书,足足有上万卷之多,只书函就有近千函。碧真知道这消息后,在藏经阁中转了老半天,看着那一堆堆的书,再看看梅清的脑袋,默默无语。
碧真在看过梅清释注的那七八成可靠的文字后,再对照一下手中原先的文稿,立时就断定梅清确实没有胡吹,他现在这七八成的翻译版,很明显比原先的文稿可靠得多。
梅清一直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