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 / 2)
这里并无抨击佛教的意思,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只是用“乐观”、“积极”这样的词来说明,请朋友们忽视其中的感情色彩。
不过是二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罢了。这个世界,并不是乐观、积极就比悲观、消极正确。
道认为人生是无为的自然随意;佛认为人生是苦的轮回苦海。
因此道门在解决问题时,态度就比较主动一些。最简单的说,佛门大多的目的是来世下辈子投到净土去就好了;道门修炼的目标是飞升等下辈子干啥,这辈子加把劲就搞定了。
本书中主人公肯定不会等来世,虽然他头脑中有一个来自后世的影子。
道就在眼前,看你会不会、敢不敢、能不能伸出手去把它抓住。
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生活等不来。
四、“道”是简单的。
大道至简。
没那么多玄之又玄的东西。
如果你看着玄奥,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要是知道,你就知道了。
本书也争取写得简单些。
天下道门预计是五卷,每一卷都是一相相对独立的环节。本来想大概每卷二十万字左右。但从目前的进度看,第一卷可能要略超一点了。
人上年纪了就罗嗦,书好象也是这样。以前看书,最怕看黄易大大写哥俩k,鸡鸡歪歪先说一通就能侃他几万字,然后你抬下手我动下脚,不过两秒钟的事,书里能翻七八页。好容易打倒一个,对方还得躺地上顿悟进阶突明至理什么的,反正不折腾你个头晕眼花,就别想收工。
当年一到这地方,我都直接翻过去的。
因此自己写时,总想紧凑一点,一章里就把能办的事全办了,别大点事一写三四章。
但现在看还是有点罗嗦,废话见多呀。
老了,老了。怪不得老集的自称从“小字”变成“老集”了。
道门简述三山符箓
更新时间:20094263:31:14本章字数:1511
所谓三山符箓,乃是指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三派的别称。
一、五斗米道天师道龙虎宗
道教初始有两个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创立者为张陵,又称张道陵、祖天师或正一真人。
张陵在蜀鹤鸣山立教,之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传道,后人称为“三师”。张衡并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其事迹未见记载;张鲁曾在汉中为汉宁太守,后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并作老子想尔注,对推动五斗米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张鲁降曹,与其五子均迁至邺城。张鲁死后,其五子均未再传道统,而其他士族中出现了大量信徒,如钱塘杜子恭等颇为有名。杜子恭传弟子孙泰,孙泰与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曾有相当大的势力。
南北朝时曾有南北天师道并立的情况,但其天师并非张氏。北天师道天师为寇谦之,南天师道为陆修静。其实陆修静虽然上承天师道衣钵,本人实开宗立派,似不宜归于天师道。
到唐以后,龙虎山渐渐成为张天师传教之地,因而被人称之为“龙虎宗”。据说张鲁曾有一子名张盛,在张鲁降魏时南奔龙虎山嗣教。但此说不见于史册。
自唐宋以降,天师道逐渐显露声势,各代掌教均称天师,至元时更得政府承认“天师”称号。后又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江南道教,位居诸符箓派之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龙虎山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三十二位,主宫称上清宫,全称为上清正一万寿宫,是天师道祖庭所在。
二、上清派茅山宗
上清派得名于“上清经”。所谓“上清经”并非特指某部道经,而是一批经典,最主要是便是上清大洞真经又称三十九章经。其开创门派者一般认定为东晋时杨羲及许穆、许岁羽父子,奉魏华存美女为开派祖师。
在上清道法中,对“存思”之法最为重视,而对符箓、外丹相对不太看重。
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归隐茅山,传道授徒,被世人称为“茅山宗”。
唐宋两朝,茅山宗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为天下道教之宗,至南宋逐渐衰微。元朝时并入正一道。
茅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号金坛华阳洞天,又为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主宫为元符万宁宫。
三、灵宝派阁皂宗
灵宝派初建于东晋,因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而得名。其中最重要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受佛教影响颇大。
灵宝派奉葛玄为开派宗师,称之为“太极左仙公”。葛巢甫为葛洪从孙,而葛玄为葛洪从祖。
灵宝派特别重视斋醮科仪,体系颇为完整。南北朝时,陆修静对此贡献颇大。陆修静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均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但其于灵宝经的整理、阐释以及对灵宝斋仪的撰订用力颇多,也为灵宝教派大行于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入宋以后,宋真宗在阁皂山建崇真宫,赐给铜印,许其单独传授法箓,自此与龙虎、茅山三足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
阁皂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三十六福地,主宫为崇真宫,是灵宝派祖山所在。
上架了
更新时间:20094263:31:15本章字数:156
上架了
回着想想这本书,倒确实有些感慨
能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与关注,老集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
不说虚的完本是一定的,速度老集会竭尽全力
明天出门
更新时间:20094263:31:15本章字数:170
本来这两天时间就不多,昨天更是一个字也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