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9(1 / 2)
人大喝一声:“一并带走”
那些好汉都不说话,做好了准备,等着官兵行动。
袁凤吟正色对袁奉尧道:“大哥,是你说奉了张大人的命,让我帮助团练招募丙丁的,你得帮我说句话啊。且今日正是三叔忌日,大哥不会如此无情吧。”
袁奉尧看看众人脸色,又看看袁凤吟,向那位徐大人恭恭敬敬抱拳:“徐大人,此人确是卑职小弟,今日确实是家叔忌日。”
那位徐大人翻一翻眼皮,上下牙轻咬着磨蹭了几下:“袁大人,一码归一码,没有这个机会,也逮不到这些乱党,你立了大功了。”
袁奉尧没什么话说,那位徐大人又道:“且带回去,若是乱党定不轻容,若是良民,放回来也就是了。”
袁奉尧走进凤吟悄悄道:“大弟,何不借我之手除去异己”
凤吟道:“大哥,好汉因三叔与小弟而来,若因我被捕,我背负不起这个罪过,也毁了三叔英名。若真是如此,将我带走好了。”
“带走你有什么用”袁奉尧吵了一句:“大人卑职愿为此众人担保此众人皆为我地方良民,相安无事直至今日。”
“你担保,你担当得起相安无事,你是怀疑我的办事能力怀疑军法”
“卑职不敢”
“带走”
没想到这时伯芳却上来了:“二位大人我读古书知道勇必赏良必赞,大人竟将如此勇武贤良之人视为贼子,却放走了真正挟持大人的飞贼,若天下做父母者皆如大人,我不知还有何人敢投入大人部下。大人既是剿匪,那边匪徒也抓了,这边又招募了乡勇,二位大人各立大功,又何必让死去者不得安生呢”
“贼子你是何人,口出狂言,教训起本大人来了”
“三爷生时,我曾虽三爷见过袁保庆大人,马新贻大人,袁大人与马大人关系甚好,马大人也是,却英勇杀贼受朝廷赏识,足见我等不能有种族之见,否则越隔越深。其中袁大人也说道只论良匪,这才换来金兰友谊。而今我两族兄弟一桌共席,其乐融融,大人带兵闯入,不容分说,非论断我等是贼匪。
小人知道大人剿匪心切,为我地方百姓求安心切,我等感谢大人,也敬佩大人执法严明,奔波劳苦。我等说清楚,只求大人成全我等团圆,免得家中老母担心,引起他变,我等全家也感徐大人恩德,徐大人美名必自此地远播。大人若不放心,可就在此地开审。”
他奶奶的,小兔崽子,那徐大人的心思其实就是抓几个人邀功,不能让奉尧一个人抢了功。如今回乱,随便一审就能按上个罪过。
但这小崽子虽然言论在理,但颇为气人。只是其中出现两位清廷重用的人物,若此言属实,还是不要妄动的好。那袁保庆杀贼立功,他爹爹又刚过世,二代皆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不是湘军一路,确实挺受重视。特别听说袁保恒将随左宗棠西征,是受淮军李鸿章保举,而今自己是随李鸿章部平捻,随后又会随左宗棠西征,皆在人下。还有那个马新贻,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大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若袁奉尧跟他们里外捅自己一下子,也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不值得冒险。而且这小子小小年纪竟然懂得给自己台阶下,却非常人,必然深通此道,看来所言不假,日后定能成大器,多交一个朋友也是好的。
随即堆下笑来:“呵呵呵,这位小兄弟面相敦厚,明辨是非,这都如此说了,本大人不能不明察,让人误会了我只会打仗,不会抚民,嗬嗬嗬嗬,既如此,我只带走愿随我同行之人。”
“愿为大人效力”那乡勇还是有愿意跟着走的,并经袁奉尧是个不错的榜样,爬这么快。
“多谢徐大人理解。”袁奉尧小声道。
“嗯”那徐大人看着袁奉尧:“袁大人此言何解莫非你真与这等人是一伙”
军中无戏言,袁奉尧道:“不敢。”这就算否定了。
“哈哈哈,都是好兄弟。放人”
伯芳上来感谢,那徐大人抱了一拳,道:“这位小兄弟,敢问怎么称呼”
“小人张伯芳。”张伯芳道:“小人斗胆,敢问大人名讳,日后说起此时,也好感谢大人。”
“哈哈哈哈徐艾,徐云山。走”
总算松了一口气,众人对伯芳开始另眼相看。特别之前怀疑袁凤吟玩的瓮中捉鳖一网打尽的那几位,心里暗自惭愧,感觉自己真是小人之人。
那几位回回也放下架子,上前向伯芳道谢。之后又回复了热闹,骂骂咧咧此起彼伏。
凤吟对伯芳道:“伯芳,你怎么跟那几位说的”
“哪几位”
“地窖里的。”
“我就说各位信我,信袁凤吟,各位就且躲着。反正出去也是个死。”
“他们就这么听话,就不出来”
“哎呀”伯芳一拍脑袋:“我把他们锁里边了。”这就要请命去开。
凤吟道:“且住,先去打听孙先生下落。”
夸赞伯芳,打听伯芳之声不绝于耳。凤吟也感觉这位伯芳分晓利害、无中生有的本领比自己强。
但转念一想,是不是因为他少了些仁义,而多了镇静,所以更能看清虚实。但不管怎么样吧,这孩子比自己强。
那徐大人之后也果真打听过了,马新贻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张伯芳,而且不出四年,这位马大人却遇刺身亡了。
不过徐艾也没办错事,许多年后,朝内没听到张伯芳,却出了一个张镇芳。
第八十二章只认拳法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