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8(1 / 2)
的,用在人身上,他却听不出虚实,虚实都听不出来,还听个什么劲,劲都听不出来,还借个什么力,不能借力就得硬上,你硬上了,我就借着了。
府内派的太极因为接触到大内高手多,又与八卦参了拳理拳法,而且身在大内玩不得虚假。大内高手并不少,虽然败在你太极手下,你要糊弄人不透实底还是能看出来的。所以那些人换艺,也都是真换。
这其中就生出一套“双鱼步”,府内的架子有好几套,好几层,其中就有一套三七步的架子,走得是双鱼踩云步。太极本来迈步如猫行,轻灵稳健,但此时却是小弧擦地,而一进一退之间随时就能发力,而且还是八方力,光发力还不算,那手却始终能粘在对方身上,总是贴得对方辗转不便,但他有不似形意那般让人绝望无助,感觉被欺负了。
而是一种你反之则无,顺之则有的东西,丢不掉脱不开,而进了又空,感觉脚步到处四下都是陷阱。
就原传陈氏的步子,是铲腿开胯,上步,摆脚,换重心再跟步铲脚,先攻后变;杨氏却不同,他不是侧铲,而是顺进,进后重心后座,前腿外摆开胯,然后徐徐移重心,再跟步顺腿,这么个循环。实际是一侧一正的不同。若是先回了重心再摆前,虚实分明,则为虚腿架;若是前脚直接随着重心动时就转,这是实腿架,实腿虚腿的要领跟内涵,还是有区分了。而往往很多拳师,连什么叫虚腿都不知道,还以为是虚脚点地呢。点地而提的,是提腿架,各有内涵。
而这双鱼步,走得却是擦地而行,虚实都在跨上换着,步子是进中有退,退中有进。
这话不是绕口令凑字数,是说退的时间右边有撑劲,似退实进,而这个劲路的本营在后腰,而枢纽在跨眼,作用在肩辈,机关在脚侧缘,用时在手肘。
有句话叫做“进则搂膝拗步,退则倒撵猴”,而“用则搬拦捶,变则揽雀尾”,而“进退之间海底针”。
海底针是个什么东西
童安祺就感觉凤吟的身子如布覆人,看似有物,触之不觉,而那虚实就拿不住,虽然拿不住虚实,但有感觉上下有一道无形的垂线,自己无论怎么走,都有个力道往这垂线处引,就好似漩涡一般,又不似漩涡汹涌,可以一旦顺着这条垂线而去,眼睛都看得到,被感觉欺骗了,那线根本就在体外,却是听劲的错觉。但心中却生者一丝恐惧,那垂线的地下似乎又很沉稳。这是什么境界
凤吟是故意放开动作让童安祺去体会,他以完全控制童安祺,根本不在乎他会突变,一条无形的垂线便已将他缚住。
别感觉玄,还就这么玄,这就是海底针,是量海深浅的,怎么量什么样的针你不信,我也不说了。
童安祺道:“你这是什么拳”凤吟道:“太极。”
“太你妈个急你也懂太极”童安祺变掌为捶。
第五十三章单鞭救主虎跳涧
第五十三章单鞭救主虎跳涧
太极拳有个阶段练习是推手,推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知彼此劲路,用彼此劲路。知不足而完善,学他人之长处。
这个长处包括对手任何形式的攻击。不要管对方是顶了劲丢了劲,只管自己按着理法应对,对不过就得自身找原因。
在这种探问之中,将自身与对手参为一体,互问阴阳。拳论道:“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然而毕竟这只是功力检验的形式之一,必须有度,如果一味追求小劲变化,反而失了大局不能实战。
袁凤吟跟严七寸搭手,实际是在这个局限下玩的试探,都没真打,都是一发而收守住间架而已,因为攻击一方变化多而短,化劲借力者自然也就不敢大意,这就类似缓化中佯攻了,互相吓唬而已。
说白了,这就是个玩意儿,看着挺深,实际都是因为在这个圈套之下。跳出这个圈子,一切都明朗开来。比如凤吟就只管拧裹钻翻的进,管七寸怎么着呢,如此即使不瞬间发力,只是自己浑身跟蛇似的,他七寸也摸不着拿不着,呼吸之间骨节蹭动就能控人。
如果说高手打低手,听劲的优势还是能体现出来的。实际那也不是听,是高手始终占着先机得了优势而不用,总留个余地给对手挣扎,类似一个笼子,虽然不是捆紧对手,但将对手的变化全给堵死了,同样手脚受束。
真做到了张弛自如,才是真正的沾连粘随。那总是带着掤劲的,目的是随时能打,不打对方也没脾气,而不是傻乎乎的跟随着对方。
不丢,就是不令走脱,不顶,就是力不出尖;不出尖,是为了不被借,也就是所谓没有破绽。
这是真正的要求,而这一切,又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进攻,只要得了一瞬时机,也就够了。推手,就是在这种微妙中训练突变发劲的能力,所谓挣破控制。又在突变中训练控制能力,将平时功架上得来的功力激化出来。
如果不是以攻击为目的,那就是成了“打手背”玩反映的游戏了。
七寸当然不傻,他是真努力过,但是没有挣破。童安祺跟七寸不同,他也懂这些,但也打心眼瞧不上这些小巧飘渺的玩意,他就是浑身螺旋拧动的上,心道:我本来就没有棱角给你借,你还化个屁,太极拳怎么了,太极拳也是拳,我就不信这个邪。
童安祺一拳出去,凤吟两手一合就给接着了,随即一旋,二人胳膊相抵。童安祺也没管凤吟怎么个劲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谁快了小臂一翻反背一掌,这是要手叫门。
凤吟的心意风格是打的断劲,本来根本不在乎叫门,但今天有意让伯芳见识一下各类拳法,最后方便回归自家,所以本来完全可以给童安祺裹死,但此时只是用胳膊接了,用手掌托住了童安祺的进攻,上了一步却没走靠打。童安祺也感觉到了这个,没等凤吟上来将手一托,一托即练采,双手捋扣。
凤吟没想到有这出,但身子却自然起了变化,胳膊顺着那劲一旋一穿,胳膊扬起一贴,就化了这手。童安祺被贴辗转不灵,两手合抱凤吟穿起胳膊的腕与肘,走了个反关节的擒拿。凤吟只将肘一垂贴肋,将身子完整一体坠住,童安祺只得松手。
他松手了,凤吟没松,凤吟就势又是一穿一起,这次劲不朝前,却是横挒,右手采扣,左手打出,走了一个揽雀尾。
蓝雀尾为之前武云贤老者所用揽扎衣变势而成。练时是走了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训练。最紧凑,最能体现合手呼应。
太极拳每一动都是周身相随,一动无有不动,手脚配合。而配合中有开合吞吐。双手之间,手脚之间的动作准则有二,一是能用,二是长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