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六合大拳师 > 分节阅读 146

分节阅读 14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可惜是人心不古,志气全无。这个地步都没落到。

然此言出处,正合当时情形,求得是五行合一处,然并非须用全力,所言六合七星十成力,只需二合二成力也足够立于不败了。

而不是所有的拳都须如此,也有在对练之中相互喂劲找劲的。所以即使不四下求证,按着法则来,牢记所藏细节要领,也能不失大格的传承下去,所欠只是苦功而已。

裴秋实的拳法,就可以喂劲得长进。而他之所以不能惯用,又正是以因为他是他爹爹喂出来了,自然拳脚有间隙。

裴秋实他爹爹开始并非跟着师爷学习,而是跟着师爷的一个师弟,因为这位明师知道本家保守,所以先考验多年,待出了成绩,这才转送师门。而之前七年,这位老师都没去搭理一次。

当时师门好不冷落。师门为李姓把式房,与同门的张姓把式房仅宽街之隔。宗师李公病逝时,其子不足二十岁,因外人从未见其技艺,故疑他性不喜武而未涉武事。由此张家即大肆宣扬李家无传人,艺落张家,于是学武者多去张家。张家门庭若市,好不热闹;而李家却门可罗雀,好不凄凉。若不是得了这个徒弟来,真是连个受艺人也无有。

裴喜庆当时只知所学保守,并不知情。虽多次于张家有过摩擦交手,并没在意。而就在多次接手之后,李公才道出了其中原委。

张氏与李氏为友,论兄弟。因慕李之艺,遂跟李学武,习武有年,自感有成。后因李双腿患疾,病瘫在床。张思欲取代其位,但苦于辈分不高,因而请李代师收其为徒,注入宗谱。李对张的用心早有察觉。再说师父已故世多年,哪有徒弟代故世师父收徒弟的呢遂说明:“为徒者,可代师授徒;但不能代师收徒。若代之,是欺师。”张不以为然,一再纠缠,李无法,即提出:“既学于我,即我之徒,若续谱,当以徒论之,不者,仍为友。”张不听,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李坚持拒绝。张因之心生怨恨,与李吵翻了脸。李居屋临街,张不时隔窗吵骂,气焰嚣张。因而李说:“张呵,说把式你不会,若说枪,你才会一枪,你狂啥”张欺李不能下床,公然隔窗叫阵:“我会一枪怎么啦,会一枪我也要使使,你出来。”这使李伤心之极,病愈重,临危一再告诫家人:“今后教人,要睁大眼睛。”

这是什么滋味,真是死不瞑目。后来裴秋实得知了两家结怨原由,更激起了维护师门的决心,时刻警惕,这才惹得如此手狠。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传,时李张二人同负盛名,也同为一师,不过李确实是带教师兄,因侍奉恩师终老,得了枪棍拳谱。

其实自早二人一直交好,弟子也互有往来。其中就有一位先从李家,后从张家,也是顶天立地的开门人物,人称“京南霸北”。在他手上又出来一位巅峰人物,此人练功极苦,如痴如狂,性如烈火,嫉恶如仇,心狠手毒,盛名最响,使得八极拳“神枪”之名历代不衰。这师徒二人之后与项城大帅府袁氏也大有关联。此处不多介绍。

此人在张家习武之时,每过李家,必然磕头行礼。后李公去世,此人意欲还艺于李家,李公之子虽年少,然家资颇丰又有艺在家,未接纳。

此二家后人都有大成就者,各领风骚。无不因为拳法高妙实用,极有吸引力,而又有一脉相承的志气。不收二门学生教则空架自悟的原则一直延续了百年。这也是保守的根本原因,所以传拳一定要有眼里,学艺一定要有志气。

这种事情到处都有,然又因拳好,总有前赴后继者慕名求学。就七式拳当时非常保守,只在寺内传承。当时有朱仙镇为国之名镇,于周口镇呼应,正好在贾鲁河尾,商业发达,城镇繁华。此拳自北大清真寺流出,时多有好武者手捧礼物当街吆喝“不要饭,不要钱,只要老师见一面。”

可知求学之难,得艺之难。传承之艰辛。二袁若不是天资人品极佳,哪有如今之成就,而真心通艺又从哪里说起。

第三十八章折身狸猫倒上树

第三十八章折身狸猫倒上树

夜间比武跟平日不同。光天化日,压阵的几个角儿都是眼疾手快之人,当场救步都来的及。但晚上不行,晚上打擂必须验身,也必须签武士状,签名的真假无所谓,关键是那个手印。

袁承兴走了趟拳崴拉崴拉地跟鸭巴子似的,这也算是叫场了。

袁承兴一上挺招人的。怎么说,就前些天青面盯场,虽然处理得挺好,但总感觉有美中不足,就是他那打法不地道,不正宗。非名门大派之拳技,所以也不能服人。

冯老三又是一路鬼子跤,好是好,但也感觉不够大方。武行跟绿林还不同,武行不光得能打,还得显功力。靠着一些行者游场赢了,除了下苦功夫练,脑子机警,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哪家下苦功夫练,多打出经验,效果都不差。所以武林中才你不服气我我不服气你,即使服气人也不服气拳。你今天打了我了,明天我让我徒弟去给我报仇。

要么就造成了裴秋实这种人下手狠毒,绝除后患的作风。自武林交流多,相互有个正面了解,还就是镖行兴盛这不到一百年,逐渐也出了几个压住场的人物。

其中李冠铭,戴二闾的名头最响,纯是打出来的。单刀李冠铭打出了“镖不喊沧”的规矩,美人挂画戴二闾却打破了这个规矩。所以同行之间比武较技,是个可以服人而又能相互谦让的法子之一。不然无论功底高低,要是狭路相逢,还真说不好是谁不是个儿。

因为这种擂台赛,多是藏了阴招,比个功力,除非为了旧仇,没有较生死的。因为一些自知功力弱功底差的拳师,也就不上场了,在地下看个热闹长个见识。

袁承兴在台上,一直是很显眼的,人家都是一身皂,就他一身孝。人家都是发辫垂背,就他还戴个白帽子。而且听一些人讲,他在杀虎口还踩踏了一方擂台。这是什么人物,过去怎么没见说。

听说前年陕西回子暴乱起义,以一当百,会不会是有什么特别法术。这猜测的就多起来。

却在这时,台地下上来一个粗布短打扮的光头,走起路来步履异常稳健,有些脚跟顿地的感觉,一看就是筋长力猛之人。

映着灯火恍恍惚惚看到脑袋顶上有几个疤瘌。这是个和尚。

为僧者多宅心仁厚见义勇为,不轻易出手,一旦出手也都是明王金刚的绝手,所谓降服四魔。根本就不把人当人看了,无需善化犬教,自然也就不多留情。

他能上来肯定有某些偏见或者什么原因,袁凤吟虽然见了和尚多少带着敬意,但见此僧登台,却也是为袁承兴着想。鬼五上上下下摸了和尚一遍,和尚还故意摘下念珠,以示清白。

牛牛也比着和尚摸了袁承兴一遍,二人签字画押。

袁承兴走得是一趟拨浪鼓,一待动手,站得还是个轻步,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