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2 / 2)
“喝,既然让你看见了,不妨告诉你,我就是想弄身衣裳穿,这包里也不是值钱东西,一身衣裳而已。
小僧业已还俗,你敢不敢吧。”
青面果真将链子丢下。
和尚也甩了包裹,一变脸,直接拉开门户。一眨眼的空档,和尚身子一偏,直接纵起,踩在墙上,接连跑了四步,竟悄无声息,一转身打下来。
青面急忙闪躲,二人就贴在一处,都是走得轻灵的武艺,和尚虽然矫健厚实,却也不让青面摸了身子。
青面瞬间打出几下快手,都被和尚巧妙化开。二人有意息声,越打越柔和,越打越较暗劲,越打越往暗地里走。如此动作,竟然没有引起一声犬吠。
听着悄无声息,看着确是激烈,青面腿不方便,动不得大动作,稳扎稳打。
接手瞬间青面就感觉到了和尚扎实的腰马功力,只是走得夜袭的法子,努力忍着,不做出响动的动作。
突然二人同时收了力,但相互拉扯牵制着往墙跟贴。
青面暗暗用了下摔打,和尚马步一扎,青面竟动不了他。只一个空当,和尚脱开擒拿,一攀墙,又上去了。
青面伏在地上。
远远一拐弯,过来了两个人,边走边低声私语窃笑。
一个道:“师傅今天装得真像,哈哈。把那应老大耍得跟傻子一般。”
另个道:“他本来就个傻子,还赏咱哥俩酒钱呢。”
先前的道:“一会咱哥俩乐呵乐呵,刚才师傅还真下狠手,我胳膊现在还疼,三日后就看师傅的了。成了,就值。”
另一个人显得非常兴奋,一跳一跃地走着:“不演像点行么。这是不是叫引狼入室”
“去你妈的,没句好词,这叫狼狈为奸。吐,吐,我也臭嘴。”
说着就路过了青面面前。
“一定要提早摸清,然后提早搬运,晚了的话等应老二回来,怕就不好干了。”
“师傅说三日后咱哥俩得提前”
待俩人走出巷子,青面冒着风险,努力一纵,和尚就已经扑下来了。
眼见青面不行了,和尚进追上步,青面举手示停。
和尚道:“不行了吧。看出来了,你腿不行了,肯定是技术不行,被人撵的吧,再不就狗咬了。”
青面看一眼那链子,和尚却机警地先一步过去了。
和尚就这么忽一喜忽一怔地看着,慢慢弯下腰捡那物件。
“唉,这样,我出家人定不诳你,你随我取了铁棍,再与你厮杀如何”
说着就顺着链子摸那包裹:“什么玩意儿这么神道让小僧见识见识,你小子行啊啊呀”
还没说完,和尚那包裹还没打开就听“当”一声响,伴着一片火星,一下炸开来,和尚反应快,一撒手将包裹丢开。
见和尚的猛甩手指,已是黏糊糊血淋淋几道口子,甩出了多少血,夜里看不见。
那东西在地上映着月色闪闪发光,是炸开来一个花形的圆球,带着一圈斜排的刀片。
和尚大惊失色,血滴子多亏掌心戴着钢钉铁手,不然双手已经废了。
青面瞅这空一抄链子闪过去,三缠两绕将和尚锁了。
和尚道:“你好阴险。”
青面道:“是你自己没留意。要死要活”
和尚道“当然要活。”
青面道:“我见你刚才手有铁掌,但却不伤我,也算有义气,我也不伤你,见你也是条好汉,我俩合作如何”
和尚故作气愤道:“你已然伤了”
青面松一松链子:“听见刚才他们讲的了吗是个机会。”
和尚听罢:“嘿嘿嘿嘿”笑出声来。
这二人的出现,是有暗示的。他们就像山雨前那几滴大滴的水珠,他们貌似不经意地落下来,合在一起,渗入这平静的大地,继而由这三三两两变成彻底连天,引来风雨大作,惊醒了大地。
这是一个结束,又是一个开始。
平野起伏龙-序章一声震雷惊虎豹
序章一声震雷惊虎豹
陈州大地,人杰地灵,得天独厚,开物成务。
东有宛丘,乃九州圣迹,太昊之墟。
中为周口,三川交汇,漕运亨通,商旅奔驰,千帆云集。
自清往上数代都为皮货,棉花等商品物资的集散地,又是南北商品运输的枢纽中转之地,为山陕商号,票号的中原主要分号所在地。
袁家的买卖很广,几乎涉猎了所有生产经营,除一般买进卖出的商铺外,又有磨房,油坊,酒坊,丝坊等等,但却多为地里出产手里生产的物品,亲自耕作,并无太大的买卖周转与往来奔驰。
是地产人家,却不是商业大户。
周口因地处中原枢纽,又有河运之便,而能“通衢五省,人杂八方,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
繁盛时期街道百条零二八,极为专业,按街而分,一街一业,平均每两街一庙。
袁家家大业大,自然离不了看管护卫,因威信远播,逐渐也形成了保护一方的局面。
通过调配四方货物,保护商途,与各方面与当地商号以方便,所以不须做大动作,也能坐吃渔利。
因而袁家数代以来面对流于眼前的金银财富,一直是取逍遥观望的态度,并未涉足太深。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各地起义不断,除了南方最大的太平军之外,中原大地也活跃着一支捻军。但捻军与太平军有着本质的区别,捻军并无信仰,多为地面贫民聚结而成,多是图口饭吃,讨个生活。所以虽然势力庞大,却并未做出太大举动,因而与官军,与地方也无太大冲突。
但人品不等,也说不准哪一捻是好人,哪一捻是坏人。而地方上又匪徒众多,小则三五成伙,农时耕作,闲时抢盗。大则上百,成群结队,打劫四乡。因多而复杂,难以统计,所以都被称为捻子。
但他们又性质复杂,虽有大盟主,但旗下之人却并非纪律严明,还是一盘散沙。因而朝廷采取的也是南北隔断,安抚招降之发。围而不剿,只要阻碍南北乱党合并队伍。
咸丰末年,太平军内乱,逐步瓦解,其组织头脑开始重视借助各地队伍的力量,开始与捻军沟通,但捻军一直是听封不听调。
后终于在同治初年,流窜出逃的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