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1 / 2)
虎头心中一脸的希望,只盼望这仗快点打完,到时自己可以回到家中,侍候老母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谁又知道,一入沙场,生死可由不得自己。天下之大,这仗哪有打得完的。虎头的美好愿望,也不知,能不能实现。
“李兄弟,你念的这诗,是什么意思呀。”
在虎头的眼中,李兄弟一看就是个读书人。这样的人,应该去科考,当大官的,怎么跑到这里来打仗了
“噢这句话说的是少年去打仗,之后衣锦还乡的故事。”
虎头正在思乡的时候,李长安哪敢对虎头解释真意
“衣锦还乡,李兄弟,别逗我了。当年我们村子,几百人征去当兵,最后只我有大伯一人回来。而且回来之时,一支手都被砍断了。”
说着说着,虎头眼角都湿润起来。
“虎头兄弟,这打仗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看我一个读书之人,不也是来打仗了么”
“哈哈,是呀,李兄弟,你怎么跑来这了。你不知道,今天中午,没把我吓死。”
想起中午那会,李长安的内心,微微温热。
自己与虎头也只是认识了一两个多月,但他却能如此重情意。当然,就算虎头不去抓那支冷箭,李长安也不会有事。但这份情意,李长安哪能不感同身受。
“这还要多谢虎头兄弟。”
李长安抱抱拳,对虎头谢道。
“哪里,哪里,李兄弟身手非凡,就算没有我,李兄弟也不会有啥事的。”
想起中午李长安右手一抓,就将那羽箭折断,虎头是佩服的紧。
“对了,虎头兄弟,我这有套粗浅的拳法,你若习完,在战场之中自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对于虎头这样的人,李长安自然是喜欢的。再加又对李长安算是有救命之恩,不免想助他一助。至少,在这乱军之中。学得一套拳脚功夫,总该是好的。如果只是一身蛮力,迟早都会死于非命。
“啊虎头我真不知”
虎头不知说什么好,胀好着脸。
“虎头兄弟,什么也不用说,李兄弟我懂的。”
说着,李长安眼中闪现一道金光,印入于虎头的脑海之中。这道金光,是李长安施展的一门道家传功之法。比较简单,一学就会。
“这套降龙伏虎拳,你好生练习。”
“李兄弟,你是神仙么”
只一瞬间,李虎头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套拳法。这套拳法不仅有口诀,还有图形。就算常虎头看不懂字,按着上面的图形依法修炼,也是没得问题。
“什么神仙呀,只是一点点小功法罢了。”
“哦,这样呀。”
李虎头显然比较好骗,李长安随便说说,虎头就信了。
“对了,多谢李大哥”
虎头大概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李长安虽然只比他大一两岁左右。但入得世俗久了些,加之在御林军中呆了一段日子,看起来较为成熟。常虎头在李长安传授功法之后,一时不知如何报答。就将李长安当做大哥看待,若日后李长安有什么事要办,必当鞍前马后。
“不客气,走吧,我们回去。”
李长安拍拍虎头的肩膀,两人一道回到营中。
望夏战役之后,军营在望夏休整了半月。之后,又传出命令。攻打“开合”城。如此又是几个月。前前后后,居然攻打下来了六座城池。
幸好,这些城镇,都是小城,并未对军队造成多大的损失。而李长安,凭着过人的身手,在几个月当中,上升到了大都统的位置。也就是说,李长安可以统领一千余人。
而就在李长安当上大都统的职位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只兵马,并不是为了攻打南昭国,而是为了练兵之用。
“练兵。”
不言而喻,自然是征对于朝庭。
朝庭虽然没有任何动作,但莘正元这个“镇军大将军”岂是一般。从朝庭下的那道旨意当中,他就已然得知,朝庭恐怕是想对他动手了。
如果从两方实力对比来看,自然是朝庭占优。只是莘正元暂时未反,天下还算安定。朝庭也不敢举全国之力,进而讨伐莘正元。所以,两方人马,此时都在准备,都在期望出现一个良好的时机。
“王爷,此翻我军连占六座城池,想我堂堂军威,恐怕已传至了长安。”
这个所谓的王爷,正是临川郡王“莘正元”。
若不是“莘正元”生有反意,恐怕也是一个郭子仪一般的人物。当年莘正元只是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小兵,而他就是从小兵开始。莘正元靠着自己的努力与无数的血汗,造就了郭子仪对他的另眼相看。
只是,谁又曾想到。尽忠无私的郭子仪将大权放下之后,部分兵马,却留入到了莘正元手中。而莘正元靠着这些兵马,一路在边疆大杀四方。诸多小国,皆臣服于大楚国。那时的李玄一,直以为天下归心,放松了对莘正元的管制。而且,由于莘正元战功郝郝,并亲封他为“镇军大将军”,武将之中,只位于郭子仪之下。这还不止,又封他爵位,赐他属地。
到了现在,当年封下的属地“临川”,现在变成了莘正元谋反的最大依仗。这次新募兵马,连连攻下六座城池,莘正元大是高兴,特地前来军营,视察一翻。
“传得好,我看是还得多派一些人手,到长安城散发消息。”
两军交锋,气势由其关键。军中打出了必胜的气势,就算是数倍于己的敌人,也能将其击败。而对手往往是闻风而逃,不敢恋战。
“王爷高明。”
这次统兵的将军,名叫董百川,是为莘正元的老部下。这次连连攻克六座城池,何只是练兵,而是以军之威,震住长安那边的朝庭。
“董将军,还是你治军有方呀。”
“哪里哪里,还是王爷雄才大略。”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