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3(2 / 2)
草原和气温有关,上个小冰川寒冷期,贯穿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这导致大批草原势力,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南下
而唐朝后期之后,气候转寒,草原势力又大举南侵,贯穿北南宋时期,这同样决定了宋朝的政治版图和气数。
气候温暖,汉族强盛,气候寒冷,草原入侵,这其实有莫大因果关系。
而黄河也是如此,黄河为患,始见周定王五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决口,到东汉王景治河成功,而后九百年未见河患,而直到宋代,黄河始为大患,连连不绝,中原之地遂受其害,大气数向南转移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植被的问题,在这时,无论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之类,都还不是大问题。
“朕设后土,就是为了保得草木,以养龙气,大地龙气安壮平稳,虽有天灾,也可调解,不足为患,如是大地龙气四散,龙脉转向,必出妖孽豪杰乱天下,所以朕不取关中,以后必建后土与土地神殿,岁岁植树,以养天下气数。”
“隋开皇六年八月关内七州旱,开皇十四年五月关内诸州旱,八月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东食洛阳,首开了天子逐粮,因此龙气散之,朕为子孙计,安可如此”
其实他地想法很简单,就是植被浓度高,自然水旱灾就少,就算有,也被大量植被所化解,水旱灾减少,那自然人祸就少。
如此,自然就是大气数平稳,天意人心都定,而且,如果保留大片关中植被甚至恢复,那甚至有着抵御草原民族,改善气候的功效,可所谓真正在大地格局上布局,与天地对上阳谋,哪怕自己王朝已灭,也可为后世汉族正统以争取气数。
这可不是所谓的法术所能达到的境界。
“然立都之后,京师必是百万之口,其粮又从何出”李播冷静之后,又问着:“陛下虽可立洛阳,然此事还得解。”
“南与北不同,南临大海,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只要黄河长江不灾,就无大祸,天下以长江分为南北,隋开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沟通南北,实是功德无量,也是气数转移南方之预兆,朕取占城稻,命南方多开水田,就是为了此事。朕立洛阳,也是为了调控南北,以应气数。”
“朕命工部,已造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而占城稻耐旱早熟,稻麦一年二熟,一亩可有二石到三石,数倍于北方,十数年间就可大兴,洛阳所食,可无忧。”
其实原本历史上,唐朝还是重视北方胜于南方,南方基本上是放任,但是南方还是蒸蒸日上,安史之乱后,朝廷更是依靠南方而存活。
现在朝廷直接重视南方开垦,自然效果不可同日而言,基本上十数年后,就可走完百年自然进程,供应洛阳帝都不成问题。
“那北方之事”
“北方之事,朕也自有考虑,等平了河北,突厥和高丽,朕都会清除,你是首辅,朕将此事告诉于你,望你心有定策,以行天下。”
“臣明白。”
等说过了事情,告退出去,杨宣凝才露出一丝微笑,其实改变气数,到了他这个高度,说难极难,说易也易,这根本不在于什么历史名人之类,而是根本性改变格局的问题。
长安不为都,政治经济军事不集中关中,关中自可修复植被,如果再加以宗教引导,又处于历史性地温暖期,那恢复北方植被,也不会太难。
这样的话,数百年后,哪怕自己创造地大唐已经不在,但是关中甚至整个北方元气不伤,不落到日后千里风沙无人无田地地步,草原上所谓的辽金甚至蒙古等族,安能如意入侵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今日下得区区一子一棋,当是后世汉族千秋万代之福,这就是杨宣凝器量了。
论千秋功业,已不是唐太宗所能够比喻。
♂第二卷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四章万事预备―
“圣上驾到”
李播、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石之轩、宋缺、房玄龄八人,都行跪礼。
步履声响起,声响一丝不重,一丝不轻,然后就是拂袖和上座的声音。
杨宣凝悠然说着:“众卿家都是国之重臣,不必多礼,平身就座吧”
谢恩后,诸臣起身,坐入椅子。
房玄龄望往杨宣凝,只见肤白如雪,气度安然,心中凛然,自杨宣凝登基之后,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他的气度更加深不可测,这就是日夜受得天地人共养而成的天子之气吗
杨宣凝露出一丝笑意,问着:“裴爱卿,兵部成立医科,每营必设医官,不知道办的怎么样了”
“回禀圣上,已经建立,只是合格医师尚少。”
“这也是必然的事情,卿可在军中,自行培养,有几点注意,发了下去吗”
“已经发行军中了。”
其实,军中就有随军医官的旧制,“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诸将三日一巡本部吏士营幕,阅其食饮粗精,均劳逸,恤疾苦,视医药。”
只是现在正式定制,甚至确定医制培养制度。
当然,杨宣凝对医学也没有什么了解,直是命人把“创口有病气,以至于化脓,遇火而灭,是故伤口先以酒清洁,包扎之物。必先煮之”的理论弄出来。
为什么一定要弄上细菌的名称呢直接把病气瘟气之类的名声弄上来,立刻和中医的传统理论结合,无需多起波折。
杨宣凝点头微笑,说着:“朕已命太医院,作三件事,第一就是总编天下医学,作本草纲目。先整编天下草木之性,必经实践,以为医学基础,第二就是先制出统一成方,朕赐名金创白药和防瘟方药。这是行军最重之药,要统一制造,随军而行,其三是整编天下医师之资格。”
本草纲目本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成,全书收录植物药1095种。以纲挈目的完成系统,这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因此直接把这个总体思想,传旨于太医院,以成系统。
中医无系统,这一直是个遗憾,但是现在,直接以国家之力,正本清源。想必千年之后,也蔚然大家。
至于金创白药和防瘟方药,实际上灵感来自云南白药,杨宣凝当然不懂云南白药地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