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6(2 / 2)
基于这种现实认识,王通一方面渴望儒学地复兴与重振,另一方面当然也不会像先前地儒者那样盲目排斥佛道,他一直想重震儒家,在他看来,杨宣凝既要兴汉统,儒学当然是首重,所以才眼巴巴地前来,并且稍有示意,就立刻表示愿意归臣。
王通生性奇特,三十岁成名后便从不与人动手。弃武从文,不授人武技,只聚徒讲学,且著作甚丰。最为人乐道者莫如他仿春秋着元经,仿论语成中说,自言其志曰:“吾于天下无去也,无从也,惟道之从”。
就是为了这个,当下杨宣凝就笑的说:“大善,寡人封先生为国士爵,位比正七品,赐田百亩,先生可潜心修书,先把这个启蒙三字经创出,为天下福。”
又说着:“尚大家一时之选,也为国士,愿大家为我培养歌舞之人,孔子称乐为重,今日寡人也如此。”说到这里,他心中充满了喜悦。
♂第二卷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九十八章礼包师妃暄―
会之后,诸人离开
尚秀芳、李淳风、李靖、红拂女、虬髯客张仲坚、宋鲁六人,移到甲板之上喝茶,这时,已经是下午时分,江水光辉一片,只闻江水拍打船身和岸堤的声音,远处的码头和城市,喧闹声隐隐传来,像另外一个世界。
就在这时,又有信鸽而下,没有多少时间,杨宣凝接到一张小纸。
杨宣凝并不看,随手递给了李淳风,李淳风看了之后,淡淡的说:“王上,李渊军至长安,各大族豪强纷纷投效,集十三万军,而李秀宁,集七万军,前八日,已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为帝,自称唐王,立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留守太原李元吉,被封为齐国公。”
宋鲁听了,冷笑的说着:“圣上还没有死,何以立新帝,其心可诛,而且,圣上已封王上为唐王,他竟然还称唐王,真是不知廉耻。”
杨宣凝心中一叹,想不到李渊还是称唐王了,当下摆了摆手,说着:“李渊世为世家,得关中豪强之投效,得十三万军,自是平常,但是李秀宁何以得七万军”
“禀王上,李渊起兵,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留在长安的人质,其中就有李秀宁,李秀宁早有准备,将家产暗暗变卖,突出长安,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以区区三百人,就集兵一万,并且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与李渊会师时,得军七万,得长安后,李秀宁获封平阳郡主。”
杨宣凝默然不言,然后才叹的说:“李阀果然人才辈出。”
的确。李渊本身就是大谋略大智慧之人,其子女,无一是庸才,难怪历史上取得天下,实是龙蛟汇集,连女子也是不凡。
“薛举方面呢”
“禀王上,薛举联系突厥,但突厥拒绝。因此他率军进攻关中。”
这一句话一出,在场的人都猛吸了一口凉气,李靖和红拂女对望了一眼,没有说话,而虬髯客露出了凝重的神色:“薛举在这个时间上进攻关中真是把握的极好。”
杨宣凝沉默了一下,然后缓缓转过身来,深深瞧着李靖说着:“闻听李卿是国士。当年我祖在时,曾抚坐床而说,卿终当坐此不知李卿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顿时,人人注目,这时,天又下起小雨,蒙蒙如丝。落在了甲板之上。
李靖心知此时就是考验,当下就立起,略以思考,说着:“李渊承七叶之余庆,资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里,家称公室,其祖父李虎,后魏陇西郡公。太尉,追封唐国公,其父亲李昞,继唐国公,北周时官居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就继唐国公。其妻窦氏,是北周武帝地外甥女,可以说。家世深厚无比。”
这时雨丝迷蒙。望往长河。淡淡说着:“如今李渊初得长安,关中未稳。得二十万军,而薛举据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出兵关中,二者可算是旗鼓相当,各有胜机,但是综合而论,李渊根基深厚无比,而薛举只是金城一小吏出身,因此,李渊可败,薛举不可败,一败就土崩瓦解,再难翻身。”
宋鲁呆了半晌,点头说着:“的确如此,除非薛举连连得胜,以胜得势,不然的话,一败就再无挽回余地。”
他出身宋阀,当然知道其中的可怕,世家最可怕的,其实不在于自身实力,而在于人脉和威望,只要有一定实力,各地人才就依附而来,形成滚雪球一样的趋势,而白手起家的,在这方面就亏了许多。
现在既然薛举和李渊的势力差不多,那薛举地吸引力、控制力、消化力,是远不能和李渊相比,因此除非连战连胜,不然根本不是对手。
张仲坚也自立起,长河就像一条浩森的玉带,宜延至群峰的尽处。点头说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不过,唐王”
说到这里,他不由顿了一顿,现在李渊也称唐王了,真是不好称呼。
又说着:“王上布的好局,现在圣上大军,已直逼兴洛仓,李密再难拖延,如果圣上能够大破瓦岗军,入主洛阳,那关中震动,毕竟圣上之都,就在关中,禁军也多出于关中门下,李渊再难得心应手,控制关中。”
宋鲁沉吟片刻,沉声说着:“洛阳王世充,这时再难拒绝圣上,李密与圣上交战,迫在眉睫,就这一个月内见分晓,而这点时间,李渊万难彻底打败薛举,这样的话,瓦岗军一破,迫得李密真的无路可逃,他能够投靠谁呢”
李淳风微笑的说着:“圣上得洛阳,就关得关中出关地门户来,李密当然知道只有我家才最有得
相,就算李密不甘心从此屈居人下,但其他人等呢
李靖和红拂女再次动容。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那瓦岗军只怕大半投靠杨唐,像徐世绩、沈落雁、程知节之类,尽归于杨唐的话,那杨唐统一南方之势,已经不可动摇了。
李淳风说完,亲自举起茶壸,为众人上茶,微笑的说着:“王上派人至岭南以南占城之处,得稻种,广为所播,此占城稻,高产、早熟、耐旱,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工部又制翻车来灌溉,又实验得稻麦两熟制,据说亩产可达三石,胜于北地二石,如此一来,南方可大兴。”
在场的人真正动容,要知道,北方之所以长期胜过南方,就因为北方种栗麦,因此才养得大量人口,而南方多雨水,种稻却是最适宜,如果真的能够粮食多于北方,那人口膨胀,赶超北方,不过是时间问题。
“不知情况如何,还请多说些。”张仲坚非常感兴趣的说着。
“稻分旱水,而水田种稻,产量大增。这不是北方能够大量种植地,不过,修水田,也要修筑堤堰,虽王上有旨,以修水田为官员考核,但是在不引起民怨的情况下,也是长期时间。要十数年后,才可大兴,但是就算如此,我方粮食也会大增,以后用兵,就可宽余许多了。”李淳风说着。
杨宣凝听着,笑而不言。话说,原本历史上,李唐是由北统南,因此南方只是自然演变,占城稻直到宋时才入得南方,水田开发也是自然而然的缓慢进行,不过就算如此。唐朝后期,南方粮食已可和北方相当。
现在自己官方引进,官方引导种植,十年可抵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