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0(1 / 2)
事你只管说,我一定替你办好。”
“去年季春我在秦淮河遇险,被神霄宫的天雷符击成重伤,漂流到大江上几近死去,是卢龙府举子邱雷救我一命,后又替我支走追兵。修仙重因缘报应,他的救命之恩我终须报答。”
“邱雷就是那花魁大会上言语孟浪得罪了江南士林的冒失鬼”
“正是他。此子因言获罪,命中终生不顺于科场,唯有一线机会或可扭转,我刚刚看见这个林罥铖时便有所感,袖占一卦,十五年之内他定会参与主持一科会试,或许邱雷的转机就应在他身上。你既然同他相善,须得帮我说动他,给那邱雷一次机会。”
“你的事便是我的事,此事我记下了,一定尽心办好。”陶勋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
十余年后,他和林罥铖同时出任会试副主考官,在他的极力周旋下终于艰难地将邱雷点上榜,此是后话,略过不提。
皇宫内的玉庆宫是太子居所,俗谓东宫,本朝天子即位后另在奉天东门外修葺一座太子府,太子成年后迁往居住,但皇宫的东宫仍旧保留,供太子学习和处理政务的时候使用。
太子在东宫召见陶勋是按照公事公办的规矩,如果在太子府私下召见则陶勋未必肯去。
陶勋一早穿戴齐全套官服,提前半个时辰到达紫禁城外,将太子召见的令谕递进去。
等了一阵,有名太监出来告知:太子尚未入宫,先在外面等候。
又等了一阵,一队人马朝城门过来,领头六面龙旗,后面红罗销金边圆伞,执幡、执氅、执羽葆、执仪兵的宫人、仪卫等等一大票人马缓缓行来。
陶勋知道这是太子仪仗过来,忙在道旁伏身行礼。
太子仪仗从他身边过去径入皇宫,不多会太监出来传陶勋觐见。
第十三章秘会故人上
和十年前第一次走进紫禁城不同,陶勋现今已是身具大神通的修仙高手,当日只觉得繁华,今时离城尚远就已感应到都市里沉闷异常的驳杂气息,紫禁城固然是普天下无数人、无数欲念最集中的所在,可也不至于一进城门差点被这庞杂纷乱的混浊气息呛住吧
他将目光再扫过重重宫阙,心中涌起阵阵不安:“皇宫里有妖邪的气息,何处的妖邪竟然公然住到皇宫里来了,难道他们有了避开天谴的法子”
太子的相貌与十年前变化不太大,只眉宇间掩饰不住的疲惫之色让整个人稍稍显老。
受礼已毕太子命人赐座,然后饶有兴趣地看着陶勋,半晌后缓缓开口:“十年前孤代父皇主持殿试,卿就是那一科中式的吧,一晃十年过去,卿除了唇上长出胡须外相貌没有丝毫变化,听说卿精通武艺,难道炼武可驻颜”
陶勋倒没想到太子会说起这样的话题,答道:“回殿下,臣的确学过微末武艺,只可强身健体,驻颜之效半点也无。”
“呵呵,坊间传言卿取道西京沿九边回京,一路上屡遭悍匪劫杀,总能化险为夷,非有大智亦有大勇、武艺高强不可平安渡险。”
“坊间的传言总有夸张不实的地方,不足凭信也。”
“夸张么孤看未必吧,吏部清吏司的案几上可还留着一个深深的掌印哟,一巴掌便能在坚逾精铁的沉香铁木上留下那般深的痕迹,悍匪也是肉体凡胎,断断乎禁不住卿一击。”
“臣孟浪之行,请殿下治罪。”
“卿何罪之有,贪鄙下人窃据要位作威作福惯了,正当有人给他们个教训。此事孤昨日已经抽空禀报圣上,圣上并未责怪,卿尽可以安心。”
“臣谢殿下回护之恩。”
“也是卿深具才干得圣上关注才得如此。”
“微臣汗颜。”
“呵呵,你何须惶恐。六年前,孤弟瑞王困于池屏,白莲妖教逆匪作乱,卿遣信使持瑞王亲笔信突破重围进京向孤求援,孤后来听弟弟说起,信中肺腑之言多得卿之提点。”
“彼乃瑞亲王殿下孝悌之心使然,臣不敢窃寸功。”
“卿过谦了。难得卿有那般的见识,兵事之前先想到要保全孤与王弟的兄弟之情,孤一直记在心里。”
“太子殿下与瑞王殿下皆是天家贵胄,亲亲之义何须微臣多嘴,殿下的夸奖微臣万万不敢领受。”
“瑞王已经就藩,卿与王弟之间还有联系么”
“臣但知奉公守法,决未做过私交藩王的事。”
“呵呵,不用紧张,孤并未怀疑卿。孤那个嫡亲的弟弟少不更事,向来顽劣难驯,父皇也拿他十分头痛。可自经池屏之难后回来,就象变了个人似的,温文敦和、知礼尚义、勤奋好学,就藩后在封地善纳良言、体恤民力、谨言慎行,父皇常常说瑞王的变化有大半的功劳在卿身上,孤身为兄长向卿道声感谢了。”说罢起身深深一揖,
陶勋赶忙从椅上起身,拜倒在地,连声道:“微臣万不敢当。古人云生于忧患,池屏之难最危急时一日三惊,瑞王殿下天资聪颖,于危难中领悟真道,全是上天所赐,臣不万万敢贪天之功。”
“卿太谦矣。起身坐吧。”太子重新落座,继续问道:“听王弟说起,卿在池屏气度壅容,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满城军民只要看到卿就如吃下定心丸,贼焰再炽也不害怕了。孤还听说卿面对天庭下凡的神仙、天将也是不卑不亢、从容淡定,神仙之流亦不敢在卿面前有所颐气。”
当今皇帝崇道、尊奉神仙之事天下皆知,听太子如此说话,陶勋哪里还能坐得住,又待起身逊谢。
太子伸手拦住他:“呵呵,刚才的话出于孤口,入于卿耳,浑当没有发生过吧。孤听皇弟描述过后一直对卿之从容大度心折不已,要是天下藩王也能如瑞王那般从卿处得所教益,收转心性,百姓便是有福了。”
“微臣驽钝,微臣惶恐。”
“卿平定白莲教作乱,西部三省的妖教势力几乎被一扫而空,地方平靖之盛况自圣朝建极以来未之也。卿已调离池屏,对该地往后的治策有何见地”
“西部三省多山,转输不便,地瘠而少,民多而穷。以臣愚见,妖教横行,根在地方穷困,百姓生计艰难,而地方官吏私欲膨胀,置圣上、圣人谆谆教诲于脑后,对上文过饰非、巧言令色,对下则恣行搜掠致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