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3(2 / 2)
“有何不妥”阿斗急忙问道。
“敢问陛下,若是按照此图来筑城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阿斗对于建筑工程并不是很在行,想了一下,最后试探性的问道:“十年能建成么”
“呵呵呵,陛下说笑了。”诸葛亮微微一笑,接着说道:“陛下,那酒泉郡路途遥远,筑城所用一应器具,甚至很多材料,都需要从此处运去,这路上来回的耽搁,就不简单。而且陛下此城设计的城墙高大,需要深挖根基。若是如今我倾国力征调几十万民夫来建筑此城的话,臣也不敢保证十年可行。”
“哪能倾国力来建这么一座关城那与始皇有和差别征调几千民夫足以,再多了,就有伤国本了。”阿斗急忙开口说道。在三国这个时代,人口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力还是很宝贵的。
“陛下说的是,若是只征调几千民夫的话,臣估算,非得百年方能建成”
“百年”阿斗心中一惊,一百年,若是自己是那三丰祖师,说不定还能见到这嘉峪关建成。
其实诸葛亮说百年还是往少了说了。历史上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一共修建了一百六十八年才完工。虽然期间因为内乱的某些原因,缓慢了建筑的进度,但是明朝的科技建筑水平要比三国时代强的多,而且当时整个大明朝的国力也远比蜀汉只占据了三州强的太多,人口数量上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此大明都需要修建一百六十八年才完成,更何况是一个蜀汉了。
“这么长时间那朕不建了。”阿斗略微有些沮丧的说道。若是现在是太平盛世,阿斗倒是不介意修建一个嘉峪关,来抵挡一下西域诸国的袭扰,可是偏偏现在中原还在内乱,阿斗根本不可能把精力放在修建嘉峪关上。
“陛下,臣觉得,这关,还是要建的。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若是有此雄关在,可保我大汉西陲二百年安危”
“可是丞相,这是不是花费的代价太大了,光建就要花一百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建成。”阿斗潜意识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整个东汉也不过维持了二百年,而纵观中国历史,能撑到二百年以上的王朝,已经算是长命百岁的了。对于阿斗来说,就算是一统天下,建立起王朝,能撑多久还是个问题。
诸葛亮微微的摇了摇头:“陛下,您所设计的这关城,规模太过宏大,如此关城,只要城内粮草水源充足,西域诸国没有一个能够攻破的。可以说在酒泉建立此关城,有些大材小用了。所以臣以为,不如将此关城缩小数倍,修建起来也方便的多。”
“恩,这倒是个好法子。丞相,等到朕回到长安,与诸位爱卿好好地商量商量细则。再行实施。”阿斗说着话音一转,开口问道:“对了丞相,你来找朕,是有何要事”
“臣有两事。一就是如今长安初定,百废俱兴,所以臣想请陛下,从蜀中调太尉张松大人与侍中费祎、董允、侍郎郭攸之至长安。”
阿斗点了点头,如今长安城的人手是有些不够用,而且诸葛亮还要负责统筹氐人内迁的事宜,这使得长安城的文官更不够用了,单单一个庞统,是有些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选拔新的官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只听诸葛亮接着说道:“至于益州,已经安定多年,有董和、蒋琬二人辅以向朗、糜竺等其他官员足矣。董和在蜀地多年,深得民心,更曾驻蛮地,有其与吕凯等人,可安定南蛮;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才,社稷之器,可堪大任;向朗、糜竺等人皆是先帝的老臣子,对陛下忠心耿耿,有其坐镇益州,可震慑宵小。”
“丞相考虑的周到,朕准了不过调太尉至长安,也不过是解决了燃眉之急,非长远之计”
“陛下,雍州多圣贤,昔年大儒马融、郑玄,都曾客居雍州,所以陛下回到长安之后,可广交孺士,这些雍州儒士门下子弟甚多,陛下可命其举荐一二,入朝为官。”诸葛亮开口说道。
“恩”阿斗踌躇了刹那的功夫,在三国时代还没有科举制,取士的方法仍然靠的是举荐。于是阿斗转口问道:“丞相,你想过其他取士的方法么”
“其他取士的方法恩”诸葛亮想了片刻,开口说道:“古代有一人名叫毛遂,其自荐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此乃毛遂自荐是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方法。”
“毛遂自荐这天下间能有毛遂的胆量敢于自荐者,又有多少况且即便是自荐来了,又有谁能保证的确是有才干。”
“恩,那臣就想不到了。”诸葛亮摇了摇头。
因为周礼对于社会的分级非常的明确,天子、诸侯、卿、士的等级有明确的划分,所以秦朝以前,选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世袭,从自己祖辈那里继承官爵;而便是分封,由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卿,卿封士,一级一级的封下去。
到了汉朝,由于刘邦出身市井,而刘邦身边的不少将领包括“汉初三杰”当中的萧何与韩信,也都是市井出身,所以汉朝皇帝开始注重从民间选拔人才。这时候称之为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有才德的人才,州级推荐的为秀才,郡推荐的为孝廉,所以汉朝秀才的地位要比孝廉的地位高上一筹。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而且其间走后门的现象严重,很多被推举上来的官员,并没有多少能耐。
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几个年头了,从目前魏国反馈过来的信息看来,九品中正制效果要比察举制好得多。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考察看重的是出身,这也使得官员渐渐的向世家子弟一方靠拢,到了晋朝,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过在汉末和三国时代,这个现象并不是很明显。
中国字隋朝开皇三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到了阿斗处的时代,已经经过了一千四百年,科举制的整套系统已经非常的完善,由于程朱理学的洗礼,加上皇帝自己的推动,使得民间文风盛行,考取功名成为了当官唯一的办法,在明清时代,就是民间不识字的小民,对于整套科举制度也是非常了解。
察举制度埋没了民间很多的人才,同样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和不公正性,而自从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震动天下以后,阿斗便已经准备改革整套官制,包括官员的职位、任用、选拔等机制。
见到诸葛亮也想不到选拔官员的其他方法,阿斗小心翼翼的问道:“丞相,你可曾想过,开科取士,以科考举之,此名为科举”
“啊”诸葛亮脸上的表情突然凝固起来,慢慢的,诸葛亮眼中竟然透出了一种惊恐的表情,而后诸葛亮突然开口说道:“陛下,是谁向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