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3(2 / 2)
这么一来,北直隶的事情,算是彻底了结,众人可以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新政”上了。
毕自严对于现在的内阁氛围是比较满意的,看了眼身前的文书,道:“夏收在即,如本官之前说的,在座的都轮番出京,巡视各省,督查政务外,也实地看一看,今年各地呈报的灾情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需要认真对待”
这些在座的都知道,从去年开始,大明南北东西,除了南直隶外,其他省份几乎都是在报灾,请求朝廷发放赈灾粮款,今年情形似乎更严重了,让在座的都心里不安。
“傅大人,今年的税粮,户部预估是多少”张问达开口道。
傅昌宗眉头一皱,心里默默计算一番,道:“近三年朝廷的税粮其实一直在减少,多的那些是意外增加的。”
众人都会意,无非就是皇帝那些大动作“抢劫”来的,都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傅昌宗眼神眯起,慢慢地说道:“按照户部的估算,今年的全国税粮在一千六百万石左右,往后每年都会递减,不过新政若是推动得当,可能会增加五百到一千万石,这也是短时间,或许只有一两年”
这些也就是士绅的那一块。
毕自严神色不动,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孙大人,兵部一年要多少”
这个孙承宗十分清楚,抬头看了眼众人,默然一会儿才道:“银一千八百万,或者粮食一千三百万,混杂也可,其中复杂之处,我就不细言。”
毕自严早就知道军队是一个大窟窿,却没有想到这么大,这也是孙承宗第一次开口。
也就是说,明朝的军队,一年就消耗了朝廷近一年的税粮
张问达,沈珣,徐大化等人都是一惊,这可是一笔惊人的数目知晓内情的傅昌宗,周应秋自是一言不发。
不等毕自严说话,孙承宗又道:“皇上临走之前,命户部调集近一千万石粮食,白银不计,只怕,是要打仗了。”
要打仗这事毕自严清楚,毕竟红毛人,安南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也用不着这么多钱粮吧
毕自严感觉到,孙承宗,傅昌宗等人有事情瞒着他,或者是皇帝有意在瞒着他。
皇帝手里掌握了所有权力,还有所有的资源,包括钱粮,这些都在内阁的权力、控制之外。
他不由得心里一叹,不自觉与沈珣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大明的官怎么就这么累了
这会儿众人,包括孙承宗,傅昌宗在内,所有人的心思都差不多。
那就是跟着景正皇帝做事实在是太难,太累,因为他们完全根本上节奏。皇帝做的事情,回过头看都是有章有法,按照计划来的,可身在局中这会儿,都是倍感压力,他们很想告诉皇帝,停一停,大家都喘口气好不好
这些话也只能在心里想想,毕自严心里感叹一句,神色不动的喝了口茶,道:“现在朝廷支出是越来越多,开源的同时也要想办法节流,能省则省”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哪里愿意受拘束。
傅昌宗突然神色微动,看向毕自严道:“大人,向辽东移民,现在大约移了多少”
傅昌宗的话有些跳跃性,不过这件事确实是毕自严在统筹的做,疑惑中张口就来道:“移民主要都是青壮,到上个月,已经有两三百万,现在每个月差不多移送二十万,过多了辽东那边有些压力”
傅昌宗若有所思的点头,道:“大人,可以做些准备了,不止是西南六省,凡是受灾,贫困人口都可以作登记,准备大规模移民”
毕自严心里一动,深深的看了眼傅昌宗。
这句话,应该是皇帝传话了。
同时,这是不是表示,以往束手束脚的“新政”,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强力推动了
第706章禁令祸起
虽然朱栩进行了好几年的大规模土木工程,修路是其中重点,大大的改善了交通状况,只是交通工具的落后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马车速度很快,也无惧风雨,可马的速度依然是有限的,外加还带着军队,速度自然慢很多,想要赶到福建不是十天半个月就可以。
内阁的动作倒是相当凌厉,迅速的组团,周应秋,沈珣,徐大化带着三波人,第二天就出了京,既要推动“新政”,也要考察各地的灾情,观察今年的夏收情况。
与此同时,朝廷对待科举的坚定态度,彻底激怒了今科举子,吏部,原国子监,现在的皇家两院到处都是愤怒的士子,用尽办法想要探究根底,想要摸清今年的科举到底是怎样。
曹鼎蛟,魏学濂,孟兆祥三人聚集在茶馆内,正久别重逢,开心的聊着。
曹鼎蛟在宛平县做县丞,脱去了一些稚嫩,颇显干练,精神抖擞的道:“现在改革如火如荼,我也是吏部叫进京述职才有空,要不然还是真错过了。”
魏学濂却显得无精打采,看着两人摇头叹道:“山西一个参议涉嫌贪污,我亲自带人去查,结果扯出一大串,山西巡抚亲自写信给靖王,说山西正在推动新政的关键时刻,不宜大动干戈,靖王审度再三,将我叫回来,不准我在查,现在休沐”
孟兆祥现在在吏部,是文选司一个小官,听着两人一个欣喜,一个落寞的话,倒是谦和,笑着道:“你们都不知道,我在吏部现在也是举步维艰,我们学的那些东西,前辈们都看不惯,我差不多都快被孤立了,正想着要不要乘机会调到地方去”
魏学濂闻言,连忙道:“千万别,你看老曹好像春风得意,那是因为他是皇上钦点的,又是曹家的人,谁都要给几分薄面,别说宛平县知县了,就是顺天府也要给让三分,他做事能不顺手要是你我到了地方,别说孤立了,估计要不了几天就得辞官回家”
曹鼎蛟有些尴尬笑了笑,没办法,他那叔叔,兄长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即便不想仗着家世,别人也不能在乎。
孟兆祥看着魏学濂,嘴角动了动,无言申辩,本来还算淡定,现在禁不住叹了口气。
他们这些人是皇家政院半路出家的人,学了大部分“新学”,注重“实务”的解决办法,对于那些顺便处理政务的老学究,自然有冲突,他们年轻气盛,加上自认为方法、手段更好,这种冲突就更加难免,且化解不开,但他们势单力孤,年轻没有威望,那么理所应当的被孤立,做冷板凳了。
三人之中,要说被孤立最严重的,就是魏学濂了,他在督政院下面的反贪局里,得罪的人那叫一个多,单说“山西”这个案子,就让他将山西上下得罪了个遍,督政院里的一干老成持重,老成谋国的大人们也认为他“冲动有余,稳妥不足”,都在刻意的压制,甚至于当面语重心长的告诉他,就等着他幡然醒悟,感恩戴德。
魏学濂抬头看了看曹鼎蛟与孟兆祥,心里一动的道:“老曹,老孟,咱们不能这么单打独斗了,政院有不少学长学弟,咱们虽然不能像别人一样门生故吏满天下,可朋友多,办事也就容易了,你们说,我们要不要走动一番,联络一二”
此言一出,曹鼎蛟与孟兆祥都皱眉,现在整个大明上下都在轰轰烈烈的“文革争”,他们要是一不小心踩界,即便是曹鼎蛟都不会有好结果。
魏学濂看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