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7(1 / 1)
很显然,美国人是想用这条直通阿拉斯加的铁路来买通中国人,让这些中国人在吞并不列颠哥伦比亚的事件之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你们就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阿斯兰火道。“我们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李阿生轻嘘了一口气,“可我也没有办法。能够用铁路联通阿拉斯加和唐州,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其划算的买卖。就算没有了巴拿马运河又怎么样我们的核心利益在这里。”“你们会后悔的。”阿斯兰怒道。“你这话很有底气。可你知道吗有人也这样对我说过,不过他说的是:如果英国人真的动武,那他们会后悔的。”李阿生微笑道。“你以为这可以威胁到我们”阿斯兰的怒火更盛了。居然有人胆敢反过来威胁英国“你们这么做。只会彻底的激怒大英帝国。我们的皇家海军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日不落帝国的怒火”裂土美利坚272“我们的研究所新发明了几项技术,这几项技术可以让船只的建造速度大大提高,建造周期大大缩短”李阿生淡淡地说道。“嗯”阿斯兰的怒火不自禁地一窒:“你说什么”“我说,我们新发明了几项技术,这几项技术可以让船只建造的速度大大提高。”李阿生笑道。“这不可能”阿斯兰连连摇头,“船只建造的速度可不是区区一两项技术就能提高的。你们这是在开玩笑。”“我们没有开玩笑。”李阿生郑重道,“我们知道英国人凭划着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在制海权方面占据着无比的优势。即便是有的国家在造船技术方面有一两点的突出,甚至能够借此超越英国,也很难挑战到大英帝国的地位”“你们知道就好。那么,你们还想借由这个什么技术来威胁我们吗”阿斯兰高昂起了下巴。“我还没有说完。”李阿生盯着他摇了摇头,“领事先生,凭借着殖民地的优势,大英帝国确实有资格在未来的多年间继续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可是,国家之间的争雄可从来都不是以普通的一两年为周期的。这个周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百年。就像你们英国,不也是先后经过了跟西班牙和荷兰长达百年的争夺战,才从此奠定了自己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吗”裂土美利坚272“那么,你以为一项技术能够让你们在未来的十年、几十年间持续保持领先”阿斯兰哂笑道。“当然不能。可是。如果我们把这几项技术出卖给别的国家,而绝不给英国呢”李阿生微笑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里追上大英帝国。”阿斯兰傲然道。“这是实话。可是,如果是法国、德国、奥匈、意大利,甚至是俄罗斯这些国家一起加入进来呢嗯,当然还有美利坚合众国这么多国家突然间都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造船业,未来几年。大英帝国还能保持现在的优势局面吗”李阿生又笑问道。“你”阿斯兰愣了。他没有想到李阿生居然会想出这样一个办法一个国家对付不了你,那老子就多找几个国家,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加快造船,那么,你英国一家还能压得住吗这根本就是一种“狼群”战术。而英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可李阿生刚刚提到的这些国家。不管哪一个都不比他们弱上多少,哪怕只是跟其中一个开战,也足以让英国卯足全力,何况一下子全来当然,这些国家之间也相互有相互的矛盾,不可能真的完全联合起来,可问题是,没有哪个国家会眼睁睁地错过一个壮大自己海军的机会如果中国人的技术真的管用的话。裂土美利坚272“你们那是什么技术”必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阿斯兰迅速做出了决断。如果真的有这么几项技术的话,而中国人又真的打算把这些技术提供给那些欧美强国,那么,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问题真的就算不上什么了。毕竟,英国在北美西海岸的利益并没有太多,一个只是盛产皮毛的地方而己,其实并不值得大动肝火,他们更多的确为了面子和英联邦的整体威慑力。“一套更加合理的、适合大规模生产船只的生产工艺,还有焊接和切割技术”李阿生淡淡说道。“焊接和切割”“焊接和切割”不到半个小时,伦敦就得到了阿斯兰的报告。而就是为了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格莱斯顿就不得不找来了海军方面的舰船专家。可他没有想到,这位据说是全世界第一流的专家在听到焊接和切割这两个名词之后,跟他一样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那是什么首相大人,我不明白。”这位专家显然很有素质,并没有学后世那些所谓的“砖家”一样只知道胡吹,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绝不因为面子问题而强自开口。“你不明白你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造船专家,你也不明白,那难道是说中国人根本就是在故意迷惑我们”格莱斯顿故作聪明地问道。裂土美利坚272“这是我不敢保证。不过中国人对电力的运用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说他们又在其他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我一点儿也不会惊讶这是有先例的。”专家说道。“那到底这两项技术到底有没有用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国人把这些技术出售给法国和德国那些国家,会不会促进他们的造船业的发展”格莱斯顿又问道。“我不知道。我需要看到实物。”专家答道。“马上发电报,让中国人提供实物告诉他们,如果不提供,我们将选择不相信他们,那也就意味着战争的来临。”格莱斯顿马上下达了命令。而不久之后,阿斯兰的电报再次发回:“焊接,就是没用铆钉而将两块铁片完全地接到一起,没有丝毫缝隙;切割:是用一种在无需机床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切割金属的新技术,速度极快”而看到电报的内容,专家急促的声音就传遍了整个唐宁街10号:“我们必须得到这两样技术,必须得到”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73章忘了被迫害的华工
提醒书友注意休息眼睛哟船有多重要一直到了21世纪,中国人都还没有自己建造出一般航母,好不容易从国外买了一艘瓦良格,立即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每一次出海,都能引起无数的中国人注目。而印度等国更是宁可让老百姓饿着肚子也要或买或租的弄上一两艘大国的退役航母过过干瘾这当然不是中国人无聊,也不是因为印度等国的政治家们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不顾自己老百姓的死活,而是因为航母太重要了。航母是船。具有极大的战略作用的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而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纪,船的作用更是如此。在那个时代,铁和大炮代表国家的力量,丝绸和棉纺代表国家的温饱,而船则是代表国家的发展。在那个时代,造船绝对是高科技,体现了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简直就相当于一百多年后的飞机和半导体信息产业。而即便是一百多年以后,造船也是高科技。可惜,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可造船所需的钢板仍有一半需要进口,船用设备超过更是有超过八成也要进口。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多么强大的造船能力,至少不像我们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裂土美利坚273而中国近代衰落,实际就是从一场船的战争开始的,这就是甲午战争虽然在此之前我们还经历过鸦片战争,也战败了,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和后续伤害却远不及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实际远远不是赔偿了2亿多两白银,割让了台渡那么简单。小国日本。一直以来是中国的跟班,传承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却反过来打败了中国。这屈辱的事实使得中国人从此失去了自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传统。可中国人并不知道,近代日本的遭遇与中国极其相似,也是先与西方对抗失败。然后再自己奋发图强才发展起来了。他们大炼钢铁,搞土跃进也搞洋跃进,中间也曾经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失败。可日本人失败了能够再爬起来不断奋斗,激励他们的并不是什么对传统文化的质疑,而是顽强的自信:“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如果做就能成”可那时候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似乎就找不到“人”的感觉了。没有了“人”的自信,就没有竞争的勇气,于是不断招致更大的失败,导致更大的自卑,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问题甚至还影响到了后来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那些人彻底否定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甚至彻底否定了自己的民族,认为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不应该生活在这地球上,要给人做三百年的殖民地,准备彻底投降,彻底丧失了“人”的自信。这些人逆向种族歧视,歧视自己,还满世界追杀围剿中国的“民族主义”。成为了后世的一景。裂土美利坚273甲午战争给中国的震撼是巨大的,直到后来,对甲午战争反思的研究和文章都可谓汗牛充栋。讨论最多的是参加这场战争的主角船。可中国的船没有不如日本啊,为什么还战败了呢。于是,反思的矛头直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无非是封建之类,一直挖到几千前的烂根,最后的结论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德”就有问题,所以导致失败。可这些人却没有想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对日本同样也影响巨大,但日本人从来就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德”有问题,人家就只认定一样:自己的船不行。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甲午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其实就是船。如果中国传统制度文化要负什么责任。那就是当时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信仰。市场经济的文化和制度的信条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对“德”的反思解决不了具体的“船”问题,战争失败是必然的。直到后世,当代中国人依然坚决捍卫“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市场经济信条,发展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难道准备迎接另一次大失败裂土美利坚273其实日本的造船史也是先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尤其是官办的造船厂,大多在后来倒闭。可他们没有气馁,他们依旧不停地尝试、努力,从西洋聘请技师。从本国选拔优秀的技工,甚至还从清廷治下的造船厂高薪雇佣了许多熟练的造船铁工。最后。日本成功了。可同时期的中国呢清政府准备建立近代舰队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反应最为迅速,其驻华外交官和其他人员等立刻到总理衙门向恭亲王劝说建造轮船不如买英国轮船。只要花几十万两银子就可从外国买一支舰队,请外官和水手。恭亲王为英国方面建议所动,认为曾国藩等人提出的造船,缓不济急。经过一番曲折后,1863年1月中旬,在英国购买筹建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总司令,因此史称“阿思本舰队”。阿思本于当年9月率舰队驶抵中国。但最后因指挥权问题达不成协议,只能将兵员遣散,舰队驶回英国变卖。又经过一番讨价,决定价款归还中国,但中国要支付阿思本和其他水兵一笔不小的遣返费。总之,这一买一卖,清政府损失了数十万两银子。裂土美利坚273有了这样的教训,中国决定尝试自己造船,于是有了江南制造总局,有了福州船政局可这些部门的结局却是失败。为什么“花费太多,把握不大”,所以要停下来。而且,失败以后也没有再有什么尝试,中国不造船了结果,那些有过造船经历的熟练工人流失到了日本,为日本铁船跃进准备了人才基础。对于日本来说,真的天上掉馅饼了。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租用英国的“高升号”运兵。结果被日本击沉。后迫不得已用主力舰队护送6艘招商局的船运兵,结果爆发黄海海战。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近海,不便舰队机动展开。这不是什么制度训练等原因,而是现实的技术限制,招商局的船不能远洋,使得北洋舰队主力无法全力迎战。而海战虽然失败。招商局的船却还是完成了运兵任务。当然,不提以后,只看看船在19世纪的影响。这个其实也不用多说,因为船装上大炮可以大杀四方,装上白银丝绸棉布茶叶陶瓷可以自由贸易,所以,西方其实就是靠着船仗剑经商,发展起来的。裂土美利坚273英国就是靠着船,靠着自己的舰队,打出了世界第一强国。打出了“日不落帝国”的强横威名。船那么重要,那么,造船业自然也就同样,甚至更加重要了。可这个时候的船只建造速度并不快。因为技术限制。别的先不提,光是舰体的分段以及合拢,就一直需要进行铆接。这种工艺是由4名工人组成一组分别负责烧铆钉、送铆钉、撑铆钉及打铆钉的工序,当时船舶上用的铆钉其最大直径为1英寸。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却很低。而为了进行铆接。还要先行打孔、对接这也大大的延长了造船周期。可有了焊接就不一样了。两块钢板轻轻松松地就能被焊到一起,几乎牢不可破这明显是工业技术发展的一项巨大进步。格莱斯顿找来的这名专家本身就是一名在船只建造方面的专家,对焊接的好处和用途自然也远比平常人敏锐的多。如果中国人真的发明了焊接技术,那么,即便这项技术短时间内还不能应用于船体本身的合拢。也十分重要。因为,技术总会向前发展的,今天不行不见得以后就不行。何况,谁说焊接技术就一定要用在造船业的现在的工业上用着铆接的地方多如牛毛,而这些地方也远不如造船业那样又厚又重,如果能够采用焊接所以,英国一定要把焊接和相应的切割技术拿到手,就算不能拿